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衆生所體驗的心: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安止速行當中的禅那安止速行,講到了禅那安止速行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來討論安止速行。安止速行可分爲兩類:一類是禅那安止速行,一類是道果安止速行。禅那安止速行是屬于世間的安止、世間定,也就是證入世間定的心路過程;道果安止速行也就是我們說到的證得出世間定,或者說證得聖道、聖果,證悟涅槃的心路過程。道果安止速行又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對鈍根的人來說的,一類是對利根的人來說的。還有另外一類的出世間速行是果定的安止速行。果定的安止速行和道果安止速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果心不會生起,我們現在接著來討論一下、來學習一下。
這是有分流,當有分流被意門轉向終止之後,意門轉向心又轉向了諸行法的壞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證悟涅槃,他必須得透過觀照諸行法的壞滅而證得的。如果再進一步來說,就是惟有透過觀智,透過稱爲戒定慧的慧,才能證悟涅槃。因爲道果,出世間道,道心的生起能夠斷煩惱,能夠證悟涅槃。但是聖道的生起是以觀智爲近因,也就是以慧爲近因。慧是佛陀教法當中的不共外道之處,惟有佛陀的教法裏面才有講到屬于修觀的慧。對于外道來說,對于其他的世間的一些行者來說,他們也許會有慧,但是他們並不能夠如實地知見究竟法,也不能夠如實地知見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
即使在沒有佛法的時期,有時候有一些苦行僧們,他們也有能力去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但是他們並不能夠觀照無我,就好像我們的菩薩,在過去生曾經成爲一個隱士,就叫沙拉邦咖,在那一世他是一個很有名的導師,是一個修禅定很有功夫的導師,當時他也能夠教導弟子們觀無常和觀苦,但是他並沒有能力教弟子觀無我,爲什麼呢?因爲一旦他有能力觀無我,他和佛陀就沒有兩樣了。因爲那個時候還沒有佛陀出世,還沒有佛法。他只是一個菩薩,但是由于他之前的巴拉密,他能夠照見諸行法的無常、苦,但是不能教導無我。惟有佛陀的教法裏面,因爲透徹地分析了五蘊、分析了十二處、十八界,而且教導了緣起,所以,當一個人在修觀的時候,他就是在觀照五蘊,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要觀照無常、苦、無我之前,他必須得先分析諸行法。
什麼是諸行法?諸行法就是我們說到的這些現象,但是現象往往我們看到的是經過概念法所蒙蔽的,于是我們應該先要分析諸行法一直到見到究竟法。究竟法在諸行法中又可以分爲叁種:即色法、心所法、心法。心所法與心法又稱爲名法。他透過去了知色法、名法的相、味、現起、足處而證得名色識別智或者又稱爲名色差別智,最後再觀照它們的因。在修名色識別智的時候他成就了七種清淨當中的見清淨。由于有了見清淨,他暫時地鎮伏了邪見,所以稱爲見清淨。這個階段他所觀照的諸行法是屬于自相salakkha
a,然後他再進一步去辨識諸行法之因,名色法之因而成就緣攝受智,因爲諸行法之因即是去追察它們的緣,它們的因緣。由于他見到了諸行法都是由過去所造的煩惱、業所帶來的,對于我們的五蘊,對于一切的那些沒有生命的,它只是由時節生色而帶來的,由此他就破除了對諸行法的疑,以及對諸行法之因的疑,他知道一切行法都是有因有緣而生,而且因緣如果離散,將會滅去。他了知了諸行法之因,了知了名色法之因,這個叫做度疑清淨,這種還是屬于叫做salakkha
a,屬于自相的階段。等他已經見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究竟名色法之因之後,進一步再觀照這些究竟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的無常、苦、無我,觀照一切行法的無常、苦、無我,這個叫做sàma¤¤a-lakkha
a(共相),也就是一切行法共同的特征是什麼?Anicca、dukkha、anatta(無常、苦、無我)。爲什麼稱爲無常、苦、無我呢?因爲一切諸行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它們沒有一刻的停住,所以爲無常;由于諸行法一直都受到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而在生滅當中,根本找不到一個所謂的實體,或者我,所以稱爲無我。
當一個禅修者剛剛開始修觀,進入真正修vipassanà(維巴沙那)的階段,他是觀生滅相(udayabbaya),生滅相是透過無常、苦、無我來觀,也就是他觀照諸行法的生滅爲無常;受到生滅逼迫爲苦;生滅之中沒有實體、沒有我、沒有實質、沒有本質,這個爲無我。透過這樣,他來培育道非道智見清淨。之後,當他的觀智進一步變得很銳利,變得強有力的時候,他才進一步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相,已經超越了生滅相而觀照諸行法的壞滅,也透過用無常、苦、無我,或者用七種隨觀、或者用十八種大觀的方法來觀照諸行法的壞滅。在修觀的時候,必須得一時觀內、一時觀外、一時內外觀、一時觀過去、一時觀現在、一時觀未來、一時觀無常、一時觀苦、一時觀無我,透過這樣重複地觀照,他的觀智將會越來越銳利、越來越強有力、越來越敏銳,等他的觀智透過一時觀內、一時觀外、一時內外觀、一時觀過去、一時觀現在、一時觀未來、一時一起觀叁世、一時觀色法、一時觀名法、一時觀無常相、一時觀苦相、一時觀無我相,透過這樣的觀照之後,他的觀智將會越來越提升,最後達到行舍智sa
khàrupekkhà¤à
aü這個階段。
到達行舍智的階段之前在省察智的時候,他還必須得重複地複習,到了高級的行舍智階段,那個時候他不用再一時觀內、一時觀外,也不用一時觀無常、一時觀苦、一時觀無我,也不用一時觀名法、一時觀色法,也不用一時觀過去、現在、未來,那個時候他的心自然會傾向于某一種行法的某一種相,例如:無常相、或者苦相、或者無我相,或者那個時候他的心自然會傾向觀照色法或名法,他持續地觀照下去,一直觀,觀什麼?觀照諸行法的壞滅。
例如:如果他入的定是屬于白遍的第四禅,他在修觀的時候可以先進入白遍的第四禅中,第四禅出定後,他持續地觀照第四禅的名法,第四禅的名法一共有叁十二個名法。他持續地觀照這些名法的無我相、或者苦相、或者無常相,當他這樣持續地觀照禅那名法的壞滅,因爲當一個禅修者在入第四禅的時候,他體驗到的受是很微妙的,因爲第四禅屬于色界的禅那,它比第叁禅、第二禅、初禅來說都殊勝。但即使是那麼殊勝的禅那、那麼殊勝的覺受,在觀智的觀照之下,它都是刹那刹那壞滅的。在高級觀智的時候,生相都不見,住相也不見,只見到滅相。他就透過這樣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等他這樣持續地觀照的時候,他會生起一個念:這個時候我的道將會初起。也就是說,他知道這個時候已經走到了、即將聖道要生起了。這個時候在他還是作爲凡夫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是這樣發生的:他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這個意門轉向心還是持續地像他之前一樣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然後生起了一個遍作,遍作就是准備讓心流證悟涅槃;然後緊接著,生起了一個近行,upacàra是指他的心已經走近了、已經靠近了、接近了聖道聖果;然後生起了一個隨順心(anuloma),隨順之前的世間心跟隨順之後的出世間心;當隨順心滅去,就生起了一個gotrabh
種姓心或者又稱爲更改種姓心,這一個種姓心開始取涅槃爲目標;(但是由于剛剛開始取涅槃爲目標,他的心還沒有能力斷煩惱,在這個階段,就是從這一刹那開始,他已經結束了凡夫的漫長的生涯,而從這一刹那以後,他將是一位聖者了(Ariya-puggala),所以稱爲更改種姓,這裏的種姓就是由凡夫種姓轉爲聖者的種姓。)
當更改種姓心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了一個道心,這道心仍然是取涅槃爲目標。對于初道的道心來說,它執行著四種作用:第一、它徹知苦聖谛、徹知名色法。第二、它能夠斷除煩惱,斷除哪些煩惱呢?初道只能斷除叁種最粗的煩惱,即sakkàyadi
hi(有身見)、戒禁取見、疑。道心一滅去立刻就生起了兩個果心,這兩個果心是入流果心,我們說的證得了聖果是由于果心。由于道心和果心之間沒有間隔,所以佛陀在講到世尊所說的正法的第叁個特點的時候,akàliko(無時的)就是這樣的意思。因爲我們說到一般世間的果報,在造了善業之後,要隔很久才能有果的出現,但是聖道和聖果就是很快的,出世間聖道一造下,立刻出世間果就出來。當兩個果心滅去之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這是對于鈍根的人來說的。
對于利根的人來說,也差不多,他們的差別只是在于鈍根還會有遍作,而利根沒有遍作心生起。對于利根的人證悟聖道聖果的心路過程是:當他滅了有分,然後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仍然把心流拉向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等意門轉向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近行(upacàra)這裏就是沒有遍作了;然後近行滅去之後生起了隨順;隨順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種姓心,更改凡夫的種姓而登上聖者的種姓;然後生起了一個道心,道心就斷煩惱。當道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叁個果心,叁個果心滅去之後又落入了有分。
在這裏,由于道心和果心都是取涅槃爲目標,所以證悟涅槃其實就是指道心和果心取涅槃爲目標,稱爲證悟涅槃。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真正證悟涅槃的時候,就是他的聖道、聖果生起了。聖道心的生起是斷煩惱,聖果心的生起就是體驗由于斷除煩惱而帶來的果報,而且這種果報是出世間的果報。
我們再看這些出世間心,看看當一個人在證悟聖道、聖果的時候,這些心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呢?當心流中斷了之後,就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然後生起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種姓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聖道心,聖道心是屬于什麼心?出世間的善心。也就是說它還是屬于能夠造業的心,它所造的業就是把煩惱斷掉。
四種聖道心只會生起一次,入流道心只生起一次、一來道心只生起一次、不…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七講 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衆生所體驗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