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span>àrakattà)一切煩惱故爲arahaü”;它是取àrakattà,àrakattà是指已遠離,或者站得很遠的,所以稱爲阿拉漢。
第二是“以已殺煩惱敵故(ar na na
第叁是“以已破輪回之輻故(arànaü hatattà)爲arahaü”;arànam的意思就是輪回的輻,好像車輪的輪輻一樣,再加hata,hata是破,或者殺也可以說破壞。由于破壞能夠導致輪回的無明、愛等這些輪,所以以已破輻故爲阿拉漢。
第四種意思是“以有資格(arahattà)受資具等供養故爲arahaü”;有資格或者堪任的、值得的,所以叫做araha。araha是指有資格的、有能力的、能夠的。有資格怎麼樣?有資格受資具等種種的供養,受人、天的禮敬,所以稱爲阿拉漢。
第五“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àpakara e rah e
阿拉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例如:我們在念的“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這裏的araha是特指佛陀。例如:北傳有很多的咒語,也是“南無婆切婆谛阿啰诃谛”,其實它的原意也是araha。不過,阿羅漢這個詞在中國一些祖師的判教裏面,就把阿羅漢貶得很低。但是從梵文或從巴利語來說,它也是指佛陀。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它是指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kh
阿拉漢道心也是只生起一個刹那,然後就可以斷除了五種上分結。這裏講到的上分是指色界和無色界,結是煩惱。如果一個衆生還有五種上分結,那他還會輪回。一個叁果聖者已經斷除了五種下分結,但是還會有五種上分結。哪五種呢?即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還有慢、還有掉舉、還有輪回的根本是什麼?無明。
所以,當一個禅修者在證得了阿拉漢道的時候,就連對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對傲慢、對掉舉、對無明都拔除了。特別是無明,一旦一個禅修者已經斷除了無明,在經典裏面講到“如截多羅樹頭”。多羅樹頭,Tàla現在來說就是棕榈樹,一旦棕榈樹被砍斷了,它就不會再生長。所以,一個禅修者一旦把無明砍斷了,那以前所造的所有的業沒有了支助的力量,就正如你把種子炒熟了,無論種在什麼田地裏它都不能夠再生長。同樣的,當一個禅修者已經斷除了無明,即使你如何說他還會輪回,但其實他那種過去的惡業、過去的善業,已經沒有滋長的土壤,沒有滋長的因緣了。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阿拉漢聖者不會再輪回,就猶如佛陀和許多的聖弟子們在他們證得阿拉漢果的時候,他們都會這樣說“生已盡”,就是說他的輪回已經到了終盡了。“梵行已立”,完全清淨圓滿的生活已經建立起來了。“應作已作”,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成了。哪些是應該做的?修行。修行戒、修行定、修行慧,這些已經完成了。他“不會再受後有”,不會再有像現在這種輪回的狀態,在以後已經不可能再會發生了,現在這一堆五蘊只是最後的一個組合而已。
就好像我們把一堆柴已經全部燒,燒到最後,所有的燃料已經燒完了,只剩下沒有煙的一堆紅紅的碳,這堆紅紅的碳只會最後熄滅,而不會再繼續燒了。所以,當一位阿拉漢聖者,在斷除一切煩惱那一刹那,稱爲有余涅槃。等這一堆五蘊已經完全滅盡了,就稱爲無余涅槃。余是什麼?就是這一堆五蘊。這堆五蘊都沒有再剩下了,稱爲無余涅槃。
對于入流、對于一來、對于不來、對于阿拉漢這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分爲道心和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斷除煩惱。對于一來道心,它是減輕貪、嗔、癡;果心就是體驗由道心所帶來的果報及解脫。聖道心一生起之後就滅去,滅去就緊跟著生起的是聖果心…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