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pan>因为一来圣者在证得入流道、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戒禁取和疑。但是一来道并不能够断除任何的烦恼,可以减弱贪、嗔、痴。一旦减弱贪、嗔、痴,他就称为一来圣者。由于他的贪、嗔、痴已经被减弱了,所以在未来的轮回当中他至多只会再来这人间、或者再来这欲界的世间一次。由于他还有可能再来一次,所以称为一来。
在《义注》里面提到有五种一来圣者,即:有一种是在这个人间证得了一来圣道,然后就在这个人间入般涅槃,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当一个禅修者在这个人间证得一来圣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在投生到天界的时候入般涅槃,所以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人间证得般涅槃;还有另外一种是在人间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然后再来这人间证得般涅槃。所以有这五种的一来。因此,从这里讲到,一来也可以解释成他再来欲界的时间,也可以专指再来人间、再投生到人间。但是,他不会有第二次再投生到人间。这种圣者称为一来圣者,一来圣者是属于第二道和第二果。
作为初果圣者和一来圣者,他们还会有贪欲、还会有嗔恚。也就是说,他们还会享受欲乐,他们还会生气等等。但是,如果一个禅修者证得了第三道,他就不可能再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也不会再生气了。所以第三道称为不来道。“不来” 巴利语叫做anàgàmin,为na再加 àgàma再加in的组合,古代翻译成阿那含。na是不,再加àgàma是来、前来,再加in是人,所以不再回来、不再来的人,意思是不再返回欲界重新投生。
在经典里面就讲到:
“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在圣典里面也这样讲: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三果圣者,在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邪见,或者称为有身见、断除了戒禁取见、断除了疑。在证得第三道的时候,又断除了欲贪和断除了嗔恚,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下分就是指欲界,结就是捆绑。只要一个众生、一个有情还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例如:对男女、对饮食、对睡眠、对钱财等等哪怕一丝一毫地贪着,这些都称为欲贪。他只要还会担心、还会忧虑、还会生气、还会紧张,这是属于嗔恚。他还认为五蕴有我等等,或者还会修行错误的方法,或者还会对三世因果、对佛、法、僧有怀疑,这些都是属于五下分结。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烦恼可以把众生牢牢地捆绑在欲界的世间。即使一个众生有幸证得禅那之后,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但由于他没有断除这五种烦恼,所以一旦当他的定力退失,或者他在梵天界的果报已经享尽了,他还会重新投生到欲界的世间。因此,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即可以捆绑、可以束缚众生投生、生活在欲界的烦恼。
当一个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这五种烦恼,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那当他在这一生死了之后,下一生他不会再投胎了。他只会以化生的方式出现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当然了,多数的、或者很多的三果圣者会投生到Suddhàvàsa净居天。净居天是第四禅的天,当然了,惟有证得第四禅的三果圣者才能投生到那里。因为一切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他不会再入母胎,他也不是卵生,他更不是湿生,而是属于化生。一旦投生到那里之后,他必定将会在那里,就是在梵天界证入般涅槃,不会再从梵天界退堕回来这个世间。
相比于那些证得了禅那的凡夫,只要他还没有断除五下分结,这些捆绑众生投生到欲界的这些烦恼,当他的果报享尽或者定力退失,他还会从梵天界再来这欲界里投生。但对于三果圣者来说,就不再从那个世间再回来欲界受生,所以称为“不来”。
不来道只是生起一刹那,一个心识刹那,它就足以断除对于任何欲乐的贪求以及任何的嗔恚。因此,一个不来圣者(三果圣者)他没有任何的欲贪,也没有任何的嗔恚,哪怕他是一个在家人也好。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叫做Ugga(古代翻译成郁伽长者),他曾经自己说过,在证得了三果之后他回到家里。本来他是个很有钱的人,一旦他证得三果,他回去之后把他的钱财,对他的老婆和他的家人说:“你想要拿走就拿走。”然后,跟他的好几个老婆说:“你们想要嫁人就嫁人,你们想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想要留在这里也好。”当时,他的大老婆早已经跟其他的男人了,结果当时Ugga长老竟然用水把他大老婆的手和那个她喜欢的男人他的手一起放在水里面。也就是说,他的大老婆嫁给那个之前的奸夫了。因为,一个三果圣者他已经再没有对任何男女欲乐的这些贪求了。
又例如:在《中部·有明小经》,就是在《小智解经》里面也讲到,当时,就是一个叫毗舍佉的居士,当他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他就证得了三果。证得三果,当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夫人叫做dhammadinnà——法施。dhammadinnà见到她的丈夫来了,就兴高采烈地去迎接他,去拉他的手,但是他的手就缩回来,已经对他的妻子没有像以前那么样。那时他的妻子感到很纳闷,就问他,结果他就赞叹了佛陀,然后dhammadinnà她也去见佛陀,最后她决定出家,决定出家之后,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有明小经》,就是之前这对夫妇在对话的这部经典。
还有过去咖沙巴(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位陶师子,就是做陶匠的,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由于他要赡养他年迈瞎眼的父母,他没有出家。他每天到河边去挖了土做成陶罐,然后拿到市场里面去卖,那个时候他对钱财也没有任何的执著了。所以,即使一个在家人证得了三果,他对钱财、对欲乐、对男女这些没有任何的贪求了。对于生气、对于悲伤,也不可能再有了。即使象我们的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所有的三果圣者和四果圣者也不会流泪,也不会悲伤。当时,他们只是在思维:“啊,诸行确实无常啊!”所以,在经典里面描述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那些还没有离欲者就在哭,但是所有离欲者只是思维无常而已。
还有第四种圣道、圣果是阿拉汉。阿拉汉是巴利Arahant的直接音译,意思是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的。在《义注》里面讲到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第一是“以已远离(<…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