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P3

  ..續本文上一頁/span>因爲一來聖者在證得入流道、初道的時候,已經斷除了有身見、戒禁取和疑。但是一來道並不能夠斷除任何的煩惱,可以減弱貪、嗔、癡。一旦減弱貪、嗔、癡,他就稱爲一來聖者。由于他的貪、嗔、癡已經被減弱了,所以在未來的輪回當中他至多只會再來這人間、或者再來這欲界的世間一次。由于他還有可能再來一次,所以稱爲一來。

  

在《義注》裏面提到有五種一來聖者,即:有一種是在這個人間證得了一來聖道,然後就在這個人間入般涅槃,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當一個禅修者在這個人間證得一來聖道,然後再投生到天界。在投生到天界的時候入般涅槃,所以這是第二種;第叁種是在天界證得了一來道,然後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種是在天界證得了一來道,然後再投生到人間證得般涅槃;還有另外一種是在人間證得了一來道,然後再投生到天界,然後再來這人間證得般涅槃。所以有這五種的一來。因此,從這裏講到,一來也可以解釋成他再來欲界的時間,也可以專指再來人間、再投生到人間。但是,他不會有第二次再投生到人間。這種聖者稱爲一來聖者,一來聖者是屬于第二道和第二果。

  

作爲初果聖者和一來聖者,他們還會有貪欲、還會有嗔恚。也就是說,他們還會享受欲樂,他們還會生氣等等。但是,如果一個禅修者證得了第叁道,他就不可能再會有對欲樂的貪求,也不會再生氣了。所以第叁道稱爲不來道。“不來” 巴利語叫做anàgàmin,爲na再加 àgàma再加in的組合,古代翻譯成阿那含。na是不,再加àgàma是來、前來,再加in是人,所以不再回來、不再來的人,意思是不再返回欲界重新投生。

  

在經典裏面就講到:

  

“不來者,名爲對欲貪、瞋恚于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

  

在聖典裏面也這樣講:

  

“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這裏的意思是說,一個叁果聖者,在初道的時候已經斷除了邪見,或者稱爲有身見、斷除了戒禁取見、斷除了疑。在證得第叁道的時候,又斷除了欲貪和斷除了嗔恚,這五種煩惱稱爲五下分結。下分就是指欲界,結就是捆綁。只要一個衆生、一個有情還會有對欲樂的貪求,例如:對男女、對飲食、對睡眠、對錢財等等哪怕一絲一毫地貪著,這些都稱爲欲貪。他只要還會擔心、還會憂慮、還會生氣、還會緊張,這是屬于嗔恚。他還認爲五蘊有我等等,或者還會修行錯誤的方法,或者還會對叁世因果、對佛、法、僧有懷疑,這些都是屬于五下分結。也就是說所有這些煩惱可以把衆生牢牢地捆綁在欲界的世間。即使一個衆生有幸證得禅那之後,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梵天。但由于他沒有斷除這五種煩惱,所以一旦當他的定力退失,或者他在梵天界的果報已經享盡了,他還會重新投生到欲界的世間。因此,這五種煩惱稱爲五下分結,即可以捆綁、可以束縛衆生投生、生活在欲界的煩惱。

  

當一個叁果聖者已經斷除了這五種煩惱,即欲貪、嗔恚、有身見、戒禁取見和疑,那當他在這一生死了之後,下一生他不會再投胎了。他只會以化生的方式出現在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當然了,多數的、或者很多的叁果聖者會投生到Suddhàvàsa淨居天。淨居天是第四禅的天,當然了,惟有證得第四禅的叁果聖者才能投生到那裏。因爲一切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他不會再入母胎,他也不是卵生,他更不是濕生,而是屬于化生。一旦投生到那裏之後,他必定將會在那裏,就是在梵天界證入般涅槃,不會再從梵天界退墮回來這個世間。

  

相比于那些證得了禅那的凡夫,只要他還沒有斷除五下分結,這些捆綁衆生投生到欲界的這些煩惱,當他的果報享盡或者定力退失,他還會從梵天界再來這欲界裏投生。但對于叁果聖者來說,就不再從那個世間再回來欲界受生,所以稱爲“不來”。

  

不來道只是生起一刹那,一個心識刹那,它就足以斷除對于任何欲樂的貪求以及任何的嗔恚。因此,一個不來聖者(叁果聖者)他沒有任何的欲貪,也沒有任何的嗔恚,哪怕他是一個在家人也好。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叫做Ugga(古代翻譯成郁伽長者),他曾經自己說過,在證得了叁果之後他回到家裏。本來他是個很有錢的人,一旦他證得叁果,他回去之後把他的錢財,對他的老婆和他的家人說:“你想要拿走就拿走。”然後,跟他的好幾個老婆說:“你們想要嫁人就嫁人,你們想要去哪裏就去哪裏,想要留在這裏也好。”當時,他的大老婆早已經跟其他的男人了,結果當時Ugga長老竟然用水把他大老婆的手和那個她喜歡的男人他的手一起放在水裏面。也就是說,他的大老婆嫁給那個之前的奸夫了。因爲,一個叁果聖者他已經再沒有對任何男女欲樂的這些貪求了。

  

又例如:在《中部·有明小經》,就是在《小智解經》裏面也講到,當時,就是一個叫毗舍佉的居士,當他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他就證得了叁果。證得叁果,當他回家的時候,他的夫人叫做dhammadinnà——法施。dhammadinnà見到她的丈夫來了,就興高采烈地去迎接他,去拉他的手,但是他的手就縮回來,已經對他的妻子沒有像以前那麼樣。那時他的妻子感到很納悶,就問他,結果他就贊歎了佛陀,然後dhammadinnà她也去見佛陀,最後她決定出家,決定出家之後,後來也證得阿拉漢果。《有明小經》,就是之前這對夫婦在對話的這部經典。

  

還有過去咖沙巴(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陶師子,就是做陶匠的,當他證得了叁果之後,由于他要贍養他年邁瞎眼的父母,他沒有出家。他每天到河邊去挖了土做成陶罐,然後拿到市場裏面去賣,那個時候他對錢財也沒有任何的執著了。所以,即使一個在家人證得了叁果,他對錢財、對欲樂、對男女這些沒有任何的貪求了。對于生氣、對于悲傷,也不可能再有了。即使象我們的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所有的叁果聖者和四果聖者也不會流淚,也不會悲傷。當時,他們只是在思維:“啊,諸行確實無常啊!”所以,在經典裏面描述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那些還沒有離欲者就在哭,但是所有離欲者只是思維無常而已。

  

還有第四種聖道、聖果是阿拉漢。阿拉漢是巴利Arahant的直接音譯,意思是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的。在《義注》裏面講到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第一是“以已遠離(<…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