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ü viharati(他要隨觀壞滅之法),samudayavaya-dhammànupass v
前面那個內觀和外觀,這個就是在修觀的方法方面,例如:對呼吸身,如果他只是取呼吸身,那是不夠的,他一直要見到呼吸裏面的四界;然後再分析它的色法,內在的、外在的、內外交替的;然後再觀它的生和滅。對于威儀路、對于四正知、對于厭惡作意、對于受也是,例如:在觀受的時候,先要觀自己自身的受、再觀外在的受、內外觀、然後觀受的生起、觀受的滅去、觀受的生滅。對于心也是,內在、外在、內外的觀,然後你再觀它的生起、觀它的壞滅。對于法也是這樣。
所以佛陀在《大念處經》裏面,他是以教導修觀爲主的,但是也講到了修止,只不過他並不是很強調修止,而是指導修觀。
甚至我們在這部經裏面發現到佛陀根本就沒有提到戒,因爲佛陀在教導這部經典的時候,當時是在Kuru國的Kammàsadhammaü裏面講的,當時因爲佛陀在之前已經講到了好幾部經典了,那些聽衆有基礎,所以佛陀就直接教導他們修觀。
所以如果我們再看281面那張表,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修四念處,它是依所緣來分的。如果我們依照次第來分還是戒定慧,還是止觀。現在我發現到,可能有些人會說:“我是修四念處的,我不修你們的止觀,我不修戒、定、慧,我只是修四念處。”但其實四念處是依所緣來分,就是依觀照的對象來分。
當我們在修觀的時候,離不開觀身、觀受、觀心、觀法。
但是從次第上來分,因爲這部經是佛陀以教導修觀爲主的,他必須得以持戒清淨爲基礎,然後再培育定力。而且在這部經裏面,佛陀所講的,也涵蓋了培育定力,例如:入出息念、厭惡作意。
但是對于在其它經典裏面,例如講到《逐一經》,或者講到《八城經》這些經文裏面既講到了修止也講到了修觀。在這幾部經裏面講到了先如何培育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出定之後再修觀,而這部經就是以教導修觀爲主。
因此我們不要人爲地把佛陀的教法分裂開來,認爲修四念處和修止觀是沒有關系的,甚至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強調修四念處,他很反對修入出息念,其實他並不知道,其實入出息念本身就在身念處裏面。所以我們要知道這是完整的修法,不要人爲地割裂四念處。
對于我們在平時的實修當中,時時要保持正念。正念就是無論我們平時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保持正念;布施的時候要保持正念,持戒的時候保持正念;在培養定力的時候保持正念;還有修vipassanà的時候也要培養正念。
正念是貫穿修行的整個過程的,因爲我們知道念心所是美心所,也就是說一切善心都必須得要有正念,不過我們平時正念太弱了。正念是可以通過培養而讓它強的,讓它有力的。要知道當我們的心散亂的時候,那個時候,正念必定不強。當我們正念強的時候,心就不容易散亂。所以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關系,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去緊張、去害怕妄想,我們只需把我們的正念鞏固起來、培育起來、樹立起來,妄想就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樣培養正念。
如何培養正念呢?很簡單一句話,把我們的心投入到所緣去,就是這麼樣簡單。然後就持續地維持,當然投入可能容易,但是要維持就比較難。維持需要什麼?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這樣的話,我們的正念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來。也就是說,即使現在我們是專注呼吸,我們也是在修行四念處當中的身念處。我們在經行的時候,如果我們是注意腳步,這個是屬于有益正知。如果我們在經行的時候專注呼吸,這個是屬于行處正知,我們還是在培養四念處當中的身念處。當我們擁有了定力之後,我們還必須得觀照受、觀照心、觀照其它的心所,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培養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我們講了念的心所之後,接著我們再講另外一種心所——慚(hiri)。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厭惡作惡;作用是不做惡行;表現爲避退惡行;近因是尊重自己。
下面的另外一個心所是愧(ottappa)。愧的特相是害怕作惡;作用是不做惡行;表現爲避退作惡;近因是尊重他人。
也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慚愧心,有慚愧心我們才能夠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做一切善事的時候,慚和愧是伴隨著生起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什麼事情都可以做,那麼我們叫這個人,叫做衣冠禽獸,穿著衣服的禽獸。我們在講到無慚無愧的時候,提到了佛陀說過,慚愧這兩種白法可以保護世間。如果沒有慚愧這兩種法保護世間的話,這個世間將會混亂,道德、法律、秩序都會走向混亂。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他就和動物沒有差別。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慚愧心,動物沒有慚愧心。
接著我們再講另外兩種心所,一種是無貪(alobha)。lobha 是貪,再加上a,就是沒有貪。無貪的特相是心不貪求所緣、不執著所緣,猶如水珠不黏住荷葉,就像在荷花葉上面的水珠一樣,它不會黏著。貪和無貪是一對相對的心所。貪就是心黏著所緣、想要所緣、想要占有所緣。而無貪,就是心不會貪求所緣、不會執著所緣。貪就好像燒焦的肉黏住鍋一樣,很難拔出來。而無貪就好像在荷葉上的水珠一樣或者像鴨子、像鵝背上的水珠一樣,它不能夠黏著于荷葉,或者鵝毛本身。它的作用是不執取,就好像已經解脫了的比庫;表現爲不執著,就好像一個人很愛幹淨,又很愛漂亮,但由于不小心,他掉進了糞坑,當他掉進了糞坑之後,在他很辛苦地爬上來的時候,他還願不願意再跳下去呢?他不願意再跳下去。所以這個時候,他的心態就是無貪,就表現爲他不會再去貪求那些不淨的東西;近因是如理作意。
貪是由于不如理作意,認爲對象可以獲得快樂或者認爲對象是永恒的、認爲對象是我的、是可以占有的。
而對于無貪來說,由于通過如理作意,他的心不會黏著于對象,這叫做無貪。例如:當一個人很慷慨地布施的時候,那麼他對自己的財物也是屬于一種無貪的表現。
接著我們再講下面一個心所adosa(無嗔)。dosa 是嗔,就是瞋恚、嗔恨的嗔;再加 a ,表示否定,就是沒有嗔。嗔和無嗔是相對的。無嗔的特點是不粗暴或者不對抗所緣,猶如溫和的好朋友。作用是去除煩躁或者去除心的熱惱,猶如檀香木;表現爲祥和的狀態,猶如滿月,或者表現爲可喜、可愛。
無嗔也包括一個人的性格很溫和、很和藹、很友善。不過我們又要在這裏再區別一下,無嗔和忍有什麼區別呢?無嗔是不是等于忍呢?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沒有區別呀?有沒有區別?(有)到底是什麼區別?忍,就是當一樣東西,它中傷到你,或者會傷害到你的時候,你的心不生氣,這稱爲忍。但如果對于無嗔來說,你本來有理由去生起嗔,但是你沒有生起嗔,就好像當一個人在罵你,你忍住、你不去生起嗔恨,這稱爲忍。但如果是無嗔,就好像你的一個傭人、你家裏的傭人,由于他做事不小心,把一疊的盤碗全部打碎了,那個時候,本身你可以責怪他,但是,你並不去責怪他,這稱爲無嗔,它們的區別是在這裏。
如果無嗔變得很明顯,就是一種慈愛,就猶如無貪很明顯,它就變成一種人的慷慨,人不吝啬,他很慷慨、很樂意助人。無嗔很明顯的表現就是一個人很有愛心、很有慈愛心。所以慈愛是被強化了的無嗔。
慈愛,巴利叫做mettà,特相是促進有情的福樂,希望一切的有情都能夠幸福、快樂。作用是願有情快樂;表現爲能夠去除嗔恨、瞋恚;近因是視有情爲可喜,也就是說取衆生很快樂的樣子,以衆生的快樂爲自己的所緣,這樣來培養慈愛。
在我們講到培養慈心的時候,並不是說有另外一種心所叫做慈。慈愛其實就是無嗔心所的特別表現。當一個人祝願、祝福一切的有情,希望他快樂的時候,這是一種慈愛。甚至我們可以說,當做母親的在關懷、關愛自己的兒子的時候,這也是一種慈愛。當一個人去愛護那些小動物的時候,這也是屬于一種慈愛。你很希望一切的衆生,例如:看到那些動物,你希望它很快樂的生活,看到水中的魚很快樂,你希望它很快樂的生活,這也是屬于慈愛。所以慈愛,它就是無嗔的特別表現。當我們懂得了培育慈愛的話,我們就可以適當地去培育,甚至我們可以透過很系統的修行方法,把我們的慈愛培育出來。培育慈愛其實就是讓這種無嗔的心所變得很強、變得很有力。
對于培育慈愛,有很多種方法,至少在經典裏面,講到培育慈愛的至少有叁種。一種是《無礙解道》裏面講到的,就是對十方的十二類衆生培育慈愛的方法;在《應作慈愛經》裏面又講到了用分組的方法,分爲七組的方法;在《蘊護經》裏面又講到了對于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衆生,散播慈愛的方法等等。總之,無論用任何一種方法來散播慈愛,只要我們可以把內心對衆生的祝願、祝福培養起來,這個就是慈愛。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只要我們希望有情快樂,我們就可以培養慈愛。由于慈愛是無嗔的特別表現,所以它可以直接去針對嗔。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亞經》裏面講到了如果想要去除嗔,應該培育慈愛。因爲慈愛屬于無嗔,而無嗔直接就跟嗔針鋒相對,當我們的心擁有慈愛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嗔恚。同時,由于無嗔可以去除煩躁,所以即使我們沒有生氣的時候,如果感到心很煩亂的時候,我們仍然應該培養慈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五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