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ü viharati(他要随观坏灭之法),samudayavaya-dhammànupass v
前面那个内观和外观,这个就是在修观的方法方面,例如:对呼吸身,如果他只是取呼吸身,那是不够的,他一直要见到呼吸里面的四界;然后再分析它的色法,内在的、外在的、内外交替的;然后再观它的生和灭。对于威仪路、对于四正知、对于厌恶作意、对于受也是,例如:在观受的时候,先要观自己自身的受、再观外在的受、内外观、然后观受的生起、观受的灭去、观受的生灭。对于心也是,内在、外在、内外的观,然后你再观它的生起、观它的坏灭。对于法也是这样。
所以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他是以教导修观为主的,但是也讲到了修止,只不过他并不是很强调修止,而是指导修观。
甚至我们在这部经里面发现到佛陀根本就没有提到戒,因为佛陀在教导这部经典的时候,当时是在Kuru国的Kammàsadhammaü里面讲的,当时因为佛陀在之前已经讲到了好几部经典了,那些听众有基础,所以佛陀就直接教导他们修观。
所以如果我们再看281面那张表,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修四念处,它是依所缘来分的。如果我们依照次第来分还是戒定慧,还是止观。现在我发现到,可能有些人会说:“我是修四念处的,我不修你们的止观,我不修戒、定、慧,我只是修四念处。”但其实四念处是依所缘来分,就是依观照的对象来分。
当我们在修观的时候,离不开观身、观受、观心、观法。
但是从次第上来分,因为这部经是佛陀以教导修观为主的,他必须得以持戒清净为基础,然后再培育定力。而且在这部经里面,佛陀所讲的,也涵盖了培育定力,例如:入出息念、厌恶作意。
但是对于在其它经典里面,例如讲到《逐一经》,或者讲到《八城经》这些经文里面既讲到了修止也讲到了修观。在这几部经里面讲到了先如何培育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出定之后再修观,而这部经就是以教导修观为主。
因此我们不要人为地把佛陀的教法分裂开来,认为修四念处和修止观是没有关系的,甚至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强调修四念处,他很反对修入出息念,其实他并不知道,其实入出息念本身就在身念处里面。所以我们要知道这是完整的修法,不要人为地割裂四念处。
对于我们在平时的实修当中,时时要保持正念。正念就是无论我们平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正念;布施的时候要保持正念,持戒的时候保持正念;在培养定力的时候保持正念;还有修vipassanà的时候也要培养正念。
正念是贯穿修行的整个过程的,因为我们知道念心所是美心所,也就是说一切善心都必须得要有正念,不过我们平时正念太弱了。正念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让它强的,让它有力的。要知道当我们的心散乱的时候,那个时候,正念必定不强。当我们正念强的时候,心就不容易散乱。所以只要我们知道这个关系,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去紧张、去害怕妄想,我们只需把我们的正念巩固起来、培育起来、树立起来,妄想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培养正念。
如何培养正念呢?很简单一句话,把我们的心投入到所缘去,就是这么样简单。然后就持续地维持,当然投入可能容易,但是要维持就比较难。维持需要什么?需要时间、需要耐心。这样的话,我们的正念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即使现在我们是专注呼吸,我们也是在修行四念处当中的身念处。我们在经行的时候,如果我们是注意脚步,这个是属于有益正知。如果我们在经行的时候专注呼吸,这个是属于行处正知,我们还是在培养四念处当中的身念处。当我们拥有了定力之后,我们还必须得观照受、观照心、观照其它的心所,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培养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我们讲了念的心所之后,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一种心所——惭(hiri)。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厌恶作恶;作用是不做恶行;表现为避退恶行;近因是尊重自己。
下面的另外一个心所是愧(ottappa)。愧的特相是害怕作恶;作用是不做恶行;表现为避退作恶;近因是尊重他人。
也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惭愧心,有惭愧心我们才能够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做一切善事的时候,惭和愧是伴随着生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那么我们叫这个人,叫做衣冠禽兽,穿着衣服的禽兽。我们在讲到无惭无愧的时候,提到了佛陀说过,惭愧这两种白法可以保护世间。如果没有惭愧这两种法保护世间的话,这个世间将会混乱,道德、法律、秩序都会走向混乱。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他就和动物没有差别。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惭愧心,动物没有惭愧心。
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两种心所,一种是无贪(alobha)。lobha 是贪,再加上a,就是没有贪。无贪的特相是心不贪求所缘、不执著所缘,犹如水珠不黏住荷叶,就像在荷花叶上面的水珠一样,它不会黏著。贪和无贪是一对相对的心所。贪就是心黏着所缘、想要所缘、想要占有所缘。而无贪,就是心不会贪求所缘、不会执著所缘。贪就好像烧焦的肉黏住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而无贪就好像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或者像鸭子、像鹅背上的水珠一样,它不能够黏著于荷叶,或者鹅毛本身。它的作用是不执取,就好像已经解脱了的比库;表现为不执着,就好像一个人很爱干净,又很爱漂亮,但由于不小心,他掉进了粪坑,当他掉进了粪坑之后,在他很辛苦地爬上来的时候,他还愿不愿意再跳下去呢?他不愿意再跳下去。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心态就是无贪,就表现为他不会再去贪求那些不净的东西;近因是如理作意。
贪是由于不如理作意,认为对象可以获得快乐或者认为对象是永恒的、认为对象是我的、是可以占有的。
而对于无贪来说,由于通过如理作意,他的心不会黏着于对象,这叫做无贪。例如:当一个人很慷慨地布施的时候,那么他对自己的财物也是属于一种无贪的表现。
接着我们再讲下面一个心所adosa(无嗔)。dosa 是嗔,就是瞋恚、嗔恨的嗔;再加 a ,表示否定,就是没有嗔。嗔和无嗔是相对的。无嗔的特点是不粗暴或者不对抗所缘,犹如温和的好朋友。作用是去除烦躁或者去除心的热恼,犹如檀香木;表现为祥和的状态,犹如满月,或者表现为可喜、可爱。
无嗔也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很温和、很和蔼、很友善。不过我们又要在这里再区别一下,无嗔和忍有什么区别呢?无嗔是不是等于忍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区别呀?有没有区别?(有)到底是什么区别?忍,就是当一样东西,它中伤到你,或者会伤害到你的时候,你的心不生气,这称为忍。但如果对于无嗔来说,你本来有理由去生起嗔,但是你没有生起嗔,就好像当一个人在骂你,你忍住、你不去生起嗔恨,这称为忍。但如果是无嗔,就好像你的一个佣人、你家里的佣人,由于他做事不小心,把一叠的盘碗全部打碎了,那个时候,本身你可以责怪他,但是,你并不去责怪他,这称为无嗔,它们的区别是在这里。
如果无嗔变得很明显,就是一种慈爱,就犹如无贪很明显,它就变成一种人的慷慨,人不吝啬,他很慷慨、很乐意助人。无嗔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一个人很有爱心、很有慈爱心。所以慈爱是被强化了的无嗔。
慈爱,巴利叫做mettà,特相是促进有情的福乐,希望一切的有情都能够幸福、快乐。作用是愿有情快乐;表现为能够去除嗔恨、瞋恚;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也就是说取众生很快乐的样子,以众生的快乐为自己的所缘,这样来培养慈爱。
在我们讲到培养慈心的时候,并不是说有另外一种心所叫做慈。慈爱其实就是无嗔心所的特别表现。当一个人祝愿、祝福一切的有情,希望他快乐的时候,这是一种慈爱。甚至我们可以说,当做母亲的在关怀、关爱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慈爱。当一个人去爱护那些小动物的时候,这也是属于一种慈爱。你很希望一切的众生,例如:看到那些动物,你希望它很快乐的生活,看到水中的鱼很快乐,你希望它很快乐的生活,这也是属于慈爱。所以慈爱,它就是无嗔的特别表现。当我们懂得了培育慈爱的话,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去培育,甚至我们可以透过很系统的修行方法,把我们的慈爱培育出来。培育慈爱其实就是让这种无嗔的心所变得很强、变得很有力。
对于培育慈爱,有很多种方法,至少在经典里面,讲到培育慈爱的至少有三种。一种是《无碍解道》里面讲到的,就是对十方的十二类众生培育慈爱的方法;在《应作慈爱经》里面又讲到了用分组的方法,分为七组的方法;在《蕴护经》里面又讲到了对于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众生,散播慈爱的方法等等。总之,无论用任何一种方法来散播慈爱,只要我们可以把内心对众生的祝愿、祝福培养起来,这个就是慈爱。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只要我们希望有情快乐,我们就可以培养慈爱。由于慈爱是无嗔的特别表现,所以它可以直接去针对嗔。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里面讲到了如果想要去除嗔,应该培育慈爱。因为慈爱属于无嗔,而无嗔直接就跟嗔针锋相对,当我们的心拥有慈爱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嗔恚。同时,由于无嗔可以去除烦躁,所以即使我们没有生气的时候,如果感到心很烦乱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培养慈爱。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