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P4

  ..续本文上一页意的三十二身分还是以身为主;

  

界作意,地、水、火、风还是属于四大,还是属于身;

  

墓地观就是观外在的尸体腐烂,还是属于色法,然后再观,对比内在的。

  

所以在这十四种业处当中,它的共同特点是色法或者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因此称为身念处,这是依它的所缘来分的,当我们把心建立在这些色法当中,这称为身念处。

  

接着是受念处,受念处依心所来分一共有一种,才一种。因为受只是依心所分为一种。但是,在这部经里面又分为九种,分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还有有物染的和没有物染的,又分为三种,所以加起来是九种。有物染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和没有物染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什么是有物染的呢?就是当我们贪著于颜色、声音、香、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生起了乐受,就称为有物染的,就是有欲乐的,被欲乐所污染的。当我们得不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或者碰到那些不喜欢的时候,我们生起了苦受,这称为有物染的苦受。我们的内心保持平平的时候,没有特别的喜爱、没有特别的讨厌,这样的受叫做不苦不乐受。

  

而没有物染的往往跟我们修行有关的,例如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你很欢喜地禅修,你在证得初禅的时候,你的受是乐受,第二禅第三禅的时候,受也是属于乐受,在第四禅的时候,你的受是属于什么受?是属于舍受。在这个时候,我们也照样如实地观照。但是,在修行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生起苦受呢?会不会?会吗?大家是不是都很快乐地修行呢?是不是都修行的很快乐、很开心啊?如果好,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问题是有时候,当我们在修行不如意的时候,在修行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感觉到忧虑、会担心、会焦虑、会急躁,这样的话是属于苦受。在修vipassanà的阶段,我们仍然也要观照这种苦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所以这个是属于没有物染,就是我们为了出离对欲乐、对这个世间的贪著而产生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是没有物染的。

  

然后是心念处,心念处依照究竟法来分,只是一种。但是,在这部经典里面,又有另外一种分法,就是依照八种分法来分为,一共有八对十六种心:即有贪心、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这些都是属于五蕴里面的识蕴,所以把它归为一类。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里面讲到的广大心,就是有禅那的心,不广大心就是没有禅那的心。有上心呢?可以说是欲界的心或者色界的心。无上心就是无色界的心或者色界的心。有定心就是我们拥有禅那的心。

  

如果我们要修行四念处的话,佛陀其实教导的都是对有禅那的人来讲的,是不是?所以他才会讲到广大心,如果一个人没有禅那的体验,他怎么去观照广大心呢?怎么去观照有定心呢?怎么去观照无上心呢?怎么去观照解脱的心呢?是不是?

  

第四种念处是法念处,法念处就包括了五盖、五蕴(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四圣谛,所以一共有五种。

  

五盖即欲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追悔盖、疑盖。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修行中出现这些盖的时候,他应该要知道。例如,当他内心有了欲贪的时候,他要了知有欲贪,内心不存在欲贪的时候,他了知没有欲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贪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欲贪在未来如何不再生起。这个就是对于五盖的观照方法。

  

对于五取蕴也是,他如实地了知:色、受、想、行、识,它们的生起以及坏灭。

  

十二处就是眼与颜色、耳与声音、鼻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与触所缘、意跟法所缘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去观照它们,观照它们的生与灭,这是十二处。

  

七觉支,对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有,他观照有;没有,他了知没有;如果没有的,他知道如何培育;如果已经生起的,他知道如何培育乃至圆满。这是对七觉支的观照。

  

对四圣谛的观照就是如实地了知此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生起、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灭尽、如实地了知如何导致苦完全灭尽的方法。

  

因此佛陀在这部经里面教导了21种禅修的业处。这21种业处其实也是在修行止、观业处。为什么我们这么样说呢?可以说在这部经里面,是以教导修观为主的,但是也涵盖了修止。例如:入出息念业处,我们可以透过培育入出息念,一直证得第四禅。所以在《大念处经·义注》里面讲到了,佛陀在教导入出息念的业处的时候,他其实在教导第四禅业处。在厌恶作意修三十二身分,他可以证得初禅,所以这就包括了初禅的业处。

  

对于威仪路、四正知、界作意还有九种墓地观,特别是墓地观,在这里它并不是培育止的业处,因为在《义注》里面讲到,这是属于修观的过患随观,如果只是取外在的尸体来培养定力的话,可以证得初禅。但是,在这部经里面教导的就是当他看到了外在的时候,对比自身而要思维到:“这个身体也拥有这样的法,也会有这样的下场,而这样的结果是不可以避免的。”所以这个叫做àd

  navànupassanà,就是属于过患随观。但是在这部经典里面,无论是佛陀教导入出息念也好,教导厌恶作意而证得初禅也好,到最后都是导向修观的。为什么可以这么样说呢?因为这部经典是以教导修vipassanà为主的。

  

例如:我们从第一种业处——入出息念业处来看,如果我们看了经典,在经文里面、在《义注》里面讲到了,佛陀在教导了入出息念一直到证得第四禅之后如何转修观的方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禅那行者,一条路是呼吸行者。一讲到修观的时候,佛陀在经典里一段话重复的出现在这21种业处,除了四圣谛之外的其它任何一种业处。这就是在修观非常重要的指示,它的意思就是:这位禅修者如此以内身随观身而住,以外身随观身而住,以内外身随观身而住。这个就不是修止的,这个是修观的方法,也就是修观的时候,一定要先内观、外观、内外观。Samudayadhammànupass

   và kàyasmiü viharati(他要随观生起之法),vayadhammànupass

   và kàyasmi…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