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的叁十二身分還是以身爲主;
界作意,地、水、火、風還是屬于四大,還是屬于身;
墓地觀就是觀外在的屍體腐爛,還是屬于色法,然後再觀,對比內在的。
所以在這十四種業處當中,它的共同特點是色法或者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因此稱爲身念處,這是依它的所緣來分的,當我們把心建立在這些色法當中,這稱爲身念處。
接著是受念處,受念處依心所來分一共有一種,才一種。因爲受只是依心所分爲一種。但是,在這部經裏面又分爲九種,分爲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還有有物染的和沒有物染的,又分爲叁種,所以加起來是九種。有物染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和沒有物染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什麼是有物染的呢?就是當我們貪著于顔色、聲音、香、味,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生起了樂受,就稱爲有物染的,就是有欲樂的,被欲樂所汙染的。當我們得不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或者碰到那些不喜歡的時候,我們生起了苦受,這稱爲有物染的苦受。我們的內心保持平平的時候,沒有特別的喜愛、沒有特別的討厭,這樣的受叫做不苦不樂受。
而沒有物染的往往跟我們修行有關的,例如當我們在禅修的時候,你很歡喜地禅修,你在證得初禅的時候,你的受是樂受,第二禅第叁禅的時候,受也是屬于樂受,在第四禅的時候,你的受是屬于什麼受?是屬于舍受。在這個時候,我們也照樣如實地觀照。但是,在修行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生起苦受呢?會不會?會嗎?大家是不是都很快樂地修行呢?是不是都修行的很快樂、很開心啊?如果好,那當然是最好不過了,但問題是有時候,當我們在修行不如意的時候,在修行不好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感覺到憂慮、會擔心、會焦慮、會急躁,這樣的話是屬于苦受。在修vipassanà的階段,我們仍然也要觀照這種苦受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所以這個是屬于沒有物染,就是我們爲了出離對欲樂、對這個世間的貪著而産生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是沒有物染的。
然後是心念處,心念處依照究竟法來分,只是一種。但是,在這部經典裏面,又有另外一種分法,就是依照八種分法來分爲,一共有八對十六種心:即有貪心、離貪心;有嗔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這些都是屬于五蘊裏面的識蘊,所以把它歸爲一類。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裏面講到的廣大心,就是有禅那的心,不廣大心就是沒有禅那的心。有上心呢?可以說是欲界的心或者色界的心。無上心就是無色界的心或者色界的心。有定心就是我們擁有禅那的心。
如果我們要修行四念處的話,佛陀其實教導的都是對有禅那的人來講的,是不是?所以他才會講到廣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禅那的體驗,他怎麼去觀照廣大心呢?怎麼去觀照有定心呢?怎麼去觀照無上心呢?怎麼去觀照解脫的心呢?是不是?
第四種念處是法念處,法念處就包括了五蓋、五蘊(五取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聖谛,所以一共有五種。
五蓋即欲貪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追悔蓋、疑蓋。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修行中出現這些蓋的時候,他應該要知道。例如,當他內心有了欲貪的時候,他要了知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的時候,他了知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欲貪在未來如何不再生起。這個就是對于五蓋的觀照方法。
對于五取蘊也是,他如實地了知:色、受、想、行、識,它們的生起以及壞滅。
十二處就是眼與顔色、耳與聲音、鼻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與觸所緣、意跟法所緣它們之間的關系,都去觀照它們,觀照它們的生與滅,這是十二處。
七覺支,對于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有,他觀照有;沒有,他了知沒有;如果沒有的,他知道如何培育;如果已經生起的,他知道如何培育乃至圓滿。這是對七覺支的觀照。
對四聖谛的觀照就是如實地了知此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生起、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滅盡、如實地了知如何導致苦完全滅盡的方法。
因此佛陀在這部經裏面教導了21種禅修的業處。這21種業處其實也是在修行止、觀業處。爲什麼我們這麼樣說呢?可以說在這部經裏面,是以教導修觀爲主的,但是也涵蓋了修止。例如:入出息念業處,我們可以透過培育入出息念,一直證得第四禅。所以在《大念處經·義注》裏面講到了,佛陀在教導入出息念的業處的時候,他其實在教導第四禅業處。在厭惡作意修叁十二身分,他可以證得初禅,所以這就包括了初禅的業處。
對于威儀路、四正知、界作意還有九種墓地觀,特別是墓地觀,在這裏它並不是培育止的業處,因爲在《義注》裏面講到,這是屬于修觀的過患隨觀,如果只是取外在的屍體來培養定力的話,可以證得初禅。但是,在這部經裏面教導的就是當他看到了外在的時候,對比自身而要思維到:“這個身體也擁有這樣的法,也會有這樣的下場,而這樣的結果是不可以避免的。”所以這個叫做àd nav
例如:我們從第一種業處——入出息念業處來看,如果我們看了經典,在經文裏面、在《義注》裏面講到了,佛陀在教導了入出息念一直到證得第四禅之後如何轉修觀的方法。有兩條路:一條路是禅那行者,一條路是呼吸行者。一講到修觀的時候,佛陀在經典裏一段話重複的出現在這21種業處,除了四聖谛之外的其它任何一種業處。這就是在修觀非常重要的指示,它的意思就是:這位禅修者如此以內身隨觀身而住,以外身隨觀身而住,以內外身隨觀身而住。這個就不是修止的,這個是修觀的方法,也就是修觀的時候,一定要先內觀、外觀、內外觀。Samudayadhammànupass v v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五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