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版本,它们的差别在于《念处经》没有广说四圣谛,但是在缅甸版本,这两种经文,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完全一样的。
到底《大念处经》对于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呢?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到了,能够使我们去除贪、忧,超越诸烦恼,得达如理证悟涅槃的方法、道路。《大念处经》还是讲的是四念处,在这四种念处当中,佛陀一共教导了21种业处。其中的身念处包括有十四种业处。《大念处经》一开始,佛陀就教导如何修习入出息念,现在当我们在引用经文教导入出息念的时候,我们也是习惯的引用这部很重要的禅修宝典《入出息念》。
第二是威仪路,威仪路说到了我们的姿势,也就是对我们的四种姿势保持正念,在行走的时候、站立的时候、坐着的时候、躺卧的时候都保持正念,如实地了知在行走、站立、坐着、躺卧的时候,这称为威仪路,叫做iriyāpatha。
第三种是四正知,四种正知称为sampajàna 。从巴利文jà的意思就是知道,再加pa ,就是清楚的,再加sam,就是完全清楚地知道。在四正知里面佛陀教导无论我们是往前走、往回走、往前看、往旁看、伸手、放下、穿衣服、吃饭、喝水、咬东西、尝东西,吞下去、大便、小便、行走、站立、坐着、躺卧、醒来、说话、沉默等等都保持清楚地觉知,这个就称为正知。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在睡眠的时候,平时做任何的事情,就是吃喝撒拉,我们都可以修行,只要我们提升正念、保持正念、保持正知,这就是修行。
如何保持正知呢?在这部经典的义注里面,就讲到了有四个层次的正知:
第一种正知,称为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也就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一想到立刻就做,先要考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利益,这里所讲到的利益就是对于善法有没有帮助,而不是说我做这件事情可不可以赚到钱,我们可不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一些益处、一些利益,不是这个利益。这里的利益就是对我们的修行、对善法的培育有帮助,我们在思考了做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利益之后才去行动。而不要说我们做这个事情,我们做了才发现做错了,我们说出来了,才发现说错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没有正知。
第二种就是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对于有些事情,即使是有利益的、有帮助的,但是也不一定是适合的。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要看时、看地、看人、看时机。如果认为有帮助的,我们就不去考虑时、地、人去说,仍然是没有正知。对于有利益的,我们认为适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做,不适合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做,或者等待时机去做,这个称为适宜正知。
第三种是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gocara 的意思就是我们心所取的境,就是心的所缘。在行走、站立、吃饭、躺卧、坐着等等,我们都把自己所修行的业处放在第一位,这个就称为行处正知。行处正知就是培养定力的止业处。如果大家是修习入出息念,那么在走路、在做任何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呼吸;如果是散播慈爱的话,我们就一切时都散播慈爱;如果是修四界分别的话,我们在一切时都观地水火风。这个就是行处正知。
第四种正知称为asammoha-sampaja¤¤a, sammoha的意思就是迷惑的,愚痴的,a 就是没有。不迷惑的,称为无痴正知。无痴正知,就是修vipassanà、培育观智的。在做任何事情、在走路的时候,我们不要认为我在行走,有一个身体在行走。我们在行走的时候,观照只是一堆色法,由于心生色法在风界带动之下,然后有这个所谓的一堆色法在行走而已。在行走的时候,我们可以观照色法、观照名法,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在行走、在站立、在坐着、在吃饭等等,我们都修观vipassanà,这称为无痴正知。
在这四种正知当中,前面的有益正知、适宜正知,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保持清醒,清楚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动作,这个是前面的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而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专注自己的业处,觉知自己的禅修所缘,这是行处正知。而一切时修观,观照名法、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属于无痴正知。
第四种身念处是厌恶作意(pa ik la manasik
而界作意,就是去思维、去观察、辨识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四界,犹如佛陀在经典里面说过的:“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通过这种方法去辨识身体的地、水、火、风四界,称为界作意。
接着是九种墓地观。九种墓地观就是分别去观察一具尸体被抛弃在坟场,死了之后经过两三天,尸体开始肿胀、青瘀,一直到腐烂成一堆白骨的这个过程,到最后风化为粉末有九个过程,这称为九种墓地观。
入出息念、威仪路、四正知、厌恶作意和界作意,这五种再加上九种墓地观,一共是十四种。
入出息念是由色法所组成的概念,它还是基于色法,所以还是属于身念处;
威仪路是注重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所以它还是属于身;
四正知也是注重在行走、站立、坐姿、穿衣、吃饭,还是以色法,还是以身为主;
厌恶作…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