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版本,它們的差別在于《念處經》沒有廣說四聖谛,但是在緬甸版本,這兩種經文,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完全一樣的。
到底《大念處經》對于我們的修行有什麼幫助呢?佛陀在這部經裏面講到了,能夠使我們去除貪、憂,超越諸煩惱,得達如理證悟涅槃的方法、道路。《大念處經》還是講的是四念處,在這四種念處當中,佛陀一共教導了21種業處。其中的身念處包括有十四種業處。《大念處經》一開始,佛陀就教導如何修習入出息念,現在當我們在引用經文教導入出息念的時候,我們也是習慣的引用這部很重要的禅修寶典《入出息念》。
第二是威儀路,威儀路說到了我們的姿勢,也就是對我們的四種姿勢保持正念,在行走的時候、站立的時候、坐著的時候、躺臥的時候都保持正念,如實地了知在行走、站立、坐著、躺臥的時候,這稱爲威儀路,叫做iriyāpatha。
第叁種是四正知,四種正知稱爲sampajàna 。從巴利文jà的意思就是知道,再加pa ,就是清楚的,再加sam,就是完全清楚地知道。在四正知裏面佛陀教導無論我們是往前走、往回走、往前看、往旁看、伸手、放下、穿衣服、吃飯、喝水、咬東西、嘗東西,吞下去、大便、小便、行走、站立、坐著、躺臥、醒來、說話、沈默等等都保持清楚地覺知,這個就稱爲正知。也就是說我們除了在睡眠的時候,平時做任何的事情,就是吃喝撒拉,我們都可以修行,只要我們提升正念、保持正念、保持正知,這就是修行。
如何保持正知呢?在這部經典的義注裏面,就講到了有四個層次的正知:
第一種正知,稱爲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也就是說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一想到立刻就做,先要考慮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有沒有利益,這裏所講到的利益就是對于善法有沒有幫助,而不是說我做這件事情可不可以賺到錢,我們可不可以從他的身上得到一些益處、一些利益,不是這個利益。這裏的利益就是對我們的修行、對善法的培育有幫助,我們在思考了做這樣的事情有沒有利益之後才去行動。而不要說我們做這個事情,我們做了才發現做錯了,我們說出來了,才發現說錯了,這樣的話,就變成沒有正知。
第二種就是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對于有些事情,即使是有利益的、有幫助的,但是也不一定是適合的。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還要看時、看地、看人、看時機。如果認爲有幫助的,我們就不去考慮時、地、人去說,仍然是沒有正知。對于有利益的,我們認爲適合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去做,不適合的時候我們就不去做,或者等待時機去做,這個稱爲適宜正知。
第叁種是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這裏的gocara 的意思就是我們心所取的境,就是心的所緣。在行走、站立、吃飯、躺臥、坐著等等,我們都把自己所修行的業處放在第一位,這個就稱爲行處正知。行處正知就是培養定力的止業處。如果大家是修習入出息念,那麼在走路、在做任何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呼吸;如果是散播慈愛的話,我們就一切時都散播慈愛;如果是修四界分別的話,我們在一切時都觀地水火風。這個就是行處正知。
第四種正知稱爲asammoha-sampaja¤¤a, sammoha的意思就是迷惑的,愚癡的,a 就是沒有。不迷惑的,稱爲無癡正知。無癡正知,就是修vipassanà、培育觀智的。在做任何事情、在走路的時候,我們不要認爲我在行走,有一個身體在行走。我們在行走的時候,觀照只是一堆色法,由于心生色法在風界帶動之下,然後有這個所謂的一堆色法在行走而已。在行走的時候,我們可以觀照色法、觀照名法,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在行走、在站立、在坐著、在吃飯等等,我們都修觀vipassanà,這稱爲無癡正知。
在這四種正知當中,前面的有益正知、適宜正知,適用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保持清醒,清楚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動作,這個是前面的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而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專注自己的業處,覺知自己的禅修所緣,這是行處正知。而一切時修觀,觀照名法、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這是屬于無癡正知。
第四種身念處是厭惡作意(pa ik la manasik
而界作意,就是去思維、去觀察、辨識身體裏面的地、水、火、風四界,猶如佛陀在經典裏面說過的:“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通過這種方法去辨識身體的地、水、火、風四界,稱爲界作意。
接著是九種墓地觀。九種墓地觀就是分別去觀察一具屍體被抛棄在墳場,死了之後經過兩叁天,屍體開始腫脹、青瘀,一直到腐爛成一堆白骨的這個過程,到最後風化爲粉末有九個過程,這稱爲九種墓地觀。
入出息念、威儀路、四正知、厭惡作意和界作意,這五種再加上九種墓地觀,一共是十四種。
入出息念是由色法所組成的概念,它還是基于色法,所以還是屬于身念處;
威儀路是注重在身體的行、住、坐、臥,所以它還是屬于身;
四正知也是注重在行走、站立、坐姿、穿衣、吃飯,還是以色法,還是以身爲主;
厭惡作…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五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