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属于作意。然后手很稳地拿住它,而不会让它滑落、不会让它掉下,这个比喻是什么?比喻正念。然后我们再去看,端详着这块表,现在是几点,这个是什么?就是正知。同样的,我们无论修任何一种业处,作意、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是很重要的。作意带动我们整个心投向哪个地方,例如:我们把心转向于专注呼吸,这个时候,由于有了作意的作用,带动我们的心去知道呼吸;然后心很稳固地、很清楚地定在呼吸上,这个叫做正念;然后我们的心对呼吸保持清楚地知道、觉知,这个是正知。
如果是修慈心也是,把我们的心导向于对一切众生,祝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福乐,这种导向就是属于作意。或者在我们导向之后,我们又持续地把心投入到一切有情里面,这个是寻;然后时时刻刻地把心定在一切有情里面,这个是属于念;然后对于我们所散播慈爱的对象,保持清清楚楚,这是正知。
念,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在整个禅修体系里面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甚至可以用eka ayana magga来形容正念,就是一行道。一行道的意思就是导向唯一的道路或者要单独行走的道路。念,往往依它的所缘可以分为四种,称为四念处。
为什么称为四念处呢?四念处有时候也可以称为念住,念住就是从巴利sati pati h h h h ha h ha ,
念的现起之处为念处,那么念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它建立一共有四种所缘(四种目标、四种对象):即正念于身、正念于受、正念于心、正念于法,这称为以身随观身而住、以受随观受而住、以心随观心而住、以法随观法而住。
对于四念处,佛陀将它称为一行道。也就是说这条道路,它能够通向涅槃的。而且一个人持续地修,他的目标只是通向于涅槃,所以称为(一行道)。这里的eka,独一的,就是指涅槃;或者eka是指佛陀,佛陀是独一的,ayana是行走的道路,由于佛陀发现了这条道路、佛陀独一的ayana 行走的道路;或者说在我们修行四念处的方法的时候,我们不是成群结队,经常在谈话,而是我们要独自修行,所以叫独自地行走,独自地去实践的道路;或者eka ayana magga ,也就是这里的eka 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才有的,而不是外道才有的,所以又称为独一的道路,就是它不跟外道所共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四念处是正念与观智的完整修法。四念处的唯一要义即正念的观照诸法,它的差别只是在于正念所观照的所缘不同而已,正念所观照的所缘一共有四种:即身、受、心、法。
在培育四念处的时候,第一个要观照的是身,身的巴利就叫kàya ,它的含义有两种。在《无碍解道》里面提到有两种身,一种称为r pa k kh kh
在巴利里面,身包括了有聚合的作用、组合的作用。例如:我们称为的这个身体的身,它其实就是一堆色法的聚合;称为名身,就是一堆心理的组合。所以这里的身,在巴利里面,kàya 的意思是这样。
而对于受vedanà来说, vedanà是由vedati来的,就是体验、经验,我们对一样东西的感受。vedanà作为名词来说,是指受、感受。
第三citta心,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vi¤¤à a
还有法,法就包括其它的心所,例如佛陀讲到的五盖、七觉支,这些就是包括其它的法。所以,当我们讲到正念所安住的、所现起的这四个对象,就是包括了身、受、心、法。而身是以色法为主,是不是?受、心、法,是以名法为主,在法里面也包括了一部分的色法,但大部分还是以名法为主,所以四念处的四种所缘还是名业处和色业处这两种。
如果要讲四念处,我们离不开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部很重要的经典分别收录在《长部》的第22经以及《中部》的第10经。《长部》的第22经叫做Mahàsatipa h h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