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我们在昨天已经结束了讲不善心所的部分,然后我们又讲了第一种美心所,即:信。在昨天晚上着重地讲了信,如果达到不坏信这种程度,必须得一个人证得初果。如果对于一般的凡夫来说,即使他现在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是很强的,但是仍然还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说是不确定的呢?因为今生对佛、法、僧三宝有很强的信心,不等于他在未来还能够仍然保持对佛陀、对法、对僧有很坚定不移的信心,为什么这样?因为圣者的未来是决定的,凡夫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圣者的未来犹如佛陀所说到的:avinipātadhammo (他决定不会退堕),而且他只会一生比一生更加殊胜,他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或者随着自己的善念投生到天或者人间。但是对于凡夫来说,如果他堕落到畜生,他有可能对佛、法、僧三宝生信吗?非常难。除非是投生为有一类龙等等才有可能。

  

我们在过去漫长的轮回当中,经常都是在四恶道里面打滚: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很难得我们有幸投生为人,然而我们在过去的很多世里面,多数都是皈依山、皈依树、皈依水、皈依石头,这些自然界的我们认为它们有神灵或者我们皈依动物,例如:皈依龙、皈依老虎、皈依孔雀、或者我们皈依一些鬼,例如:某一类好像现在的山神、土地;或者皈依天人,例如:皈依天帝、皈依一些仙人、皈依梵天人等等,在一直的轮回当中,我们都是皈依这些,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变成断灭见的受持者、信奉者。

  

所以,有佛陀的出世是很难得的: Ghosopi kho eso dullabho lokasmiü yad idaü“Buddho Buddho”ti ”,就是说「即使是在漫长的轮回当中,我们能够听到“佛陀、佛陀”这样的声音都很难。」kiccho Buddhànaü uppàdo.,更何况有佛陀的出世?「佛陀的出世是很难得的。」惟有在有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的信心才有可能建立(对佛陀的信心、对法的信心、对僧的信心)。然而在漫长的轮回当中,我们连听到佛陀的音声都很难,更何况建立信心呢?是不是?

  

同样的,现在我们还很有幸能够听闻到佛陀的教法、能够生而为人。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佛陀入般涅槃已经2500多年了,佛陀的教法只会越来越衰败、越来越退堕,我们在以后的轮回当中有可能投生到边地、投生为外道,甚至我们还不确定,即使我们是有幸投生为人,但也不敢保证我们还能够听闻到正法。除非我们有很强的愿和很强的善业,支助我们在来生仍然还可以听闻到佛法,能够成为正信的佛弟子。但如果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不善业成熟,我们可能会堕落到恶道。而如果我们继续在这个世间轮回的话,我们将能够亲身体验到佛陀的教法,一代一代的衰落。

  

  

现在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例如在泰国,最近一、二十年的佛教已经急剧地走下坡路了,缅甸的佛教也走下坡路了。很多地方的佛教,我们有时候看到表面繁荣,但是实质上僧团里面腐败,持戒的人越来越少,禅修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说,我们看到佛陀的教法整体是走滑坡、下坡路。如果我们过了几十年再投生为人,可能那个时候,想要找到正法、想要听闻到佛法也更难了。如果我们再继续轮回的话,佛陀的教法殒殁了,在漫长的空劫su

  a kappa,没有佛陀出世的时期,我们信什么?我们的信心建立在什么地方?可能那个时候又是相信鬼、相信天、相信山河大地,我们就崇拜这些东西,或者最多我们只能够皈依梵天人,梵天人是比较高的皈依,其实这些都偏离了佛陀、偏离了法、偏离了僧。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现在这个时期,能够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佛、法、僧三宝里面,依照佛陀的教法,礼敬佛陀、实践佛法、恭敬僧众(僧团),要依靠僧团的教导一步一步的,如果我们在今生能够证悟涅槃,至少我们能够断除邪见、断除疑、断除戒禁取见,那么我们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才能够说立足于不动之地、不坏之地。那时,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对佛、法、僧三宝拥有绝对不会退堕的信心。”

  

讲了信之后,我们今天晚上再继续来讲另外一个,也是很重要,对我们修行很有帮助的一个心所,叫做念(sati)。念,它源自于被加强了的想,从它的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忆念。它的特点是对所缘不流失,也就是不忘失、不会忘记;作用是不迷惑、不忘失;念就犹如一块石头沉入水中,这样的话,石头就能够一直沉到水底,而不会随波逐流,它不像芦苇或者水面上的浮萍一样,会随波逐流、飘来飘去。

  

我们平时所说到的拥有正念或者要正念,意思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像石头沉入水中一样,很稳固地把心沉入到对象(所缘)里面去,而不是像浮萍一样随着心四处飘荡。正念和散乱(掉举)是相对的,拥有正念,心就不会散乱,心散乱就没有正念。就好像一个石头一沉下水,它肯定不会漂上来的,除非你说,我要把石头丢到水银里面去,那么它可能会漂,但是丢在水中,它必定是沉下去的。

  

我们在专注呼吸的时候,让我们的心沉入到呼吸里面去,这个叫做入出息念。这里的念是沉入,心的作用是沉入。我们讲到所有的心或者心理作用(心所)的时候,大多是心对于所缘的一种关系,这种念的关系就是把心能够沉入到所缘去。把心沉入到呼吸,这个叫入出息念。把心沉入到佛陀的功德,这个叫什么念?佛随念。念表现为面对所缘或者守护心与所缘,也就是说心对当下的目标保持清楚地觉知,清楚地知道;近因是强有力的想或者四念处。

  

在修行当中,有三种心所对于培育定力或培育智慧是很重要的。第一种心所就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作意是生起善心或不善心的关键点。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就是善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是不善心。所以在修行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的就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心导向正确的地方。

  

第二就是正念,或者有时候也可以称为具念,就是拥有正念的意思。拥有正念的意思是:作为禅修者应该要时时保持清楚地知道目标,心沉入目标,不流失、不忘记、不动摇、不随风飘荡。

  

第三是正知,正知就是智慧,我们对于所缘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为觉知,心清楚地觉知对象。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对禅修的整个过程来说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持戒、无论是培育定力、无论是培育智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例如:现在这里有个手表,当我们把手伸向这块手表的时候,这种伸向就犹如什么?作意。而不是拿其它的东西,拿这个东西,这种是…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