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我們在昨天已經結束了講不善心所的部分,然後我們又講了第一種美心所,即:信。在昨天晚上著重地講了信,如果達到不壞信這種程度,必須得一個人證得初果。如果對于一般的凡夫來說,即使他現在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是很強的,但是仍然還是不確定的,爲什麼說是不確定的呢?因爲今生對佛、法、僧叁寶有很強的信心,不等于他在未來還能夠仍然保持對佛陀、對法、對僧有很堅定不移的信心,爲什麼這樣?因爲聖者的未來是決定的,凡夫的未來是不確定的。聖者的未來猶如佛陀所說到的:avinipātadhammo (他決定不會退墮),而且他只會一生比一生更加殊勝,他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或者隨著自己的善念投生到天或者人間。但是對于凡夫來說,如果他墮落到畜生,他有可能對佛、法、僧叁寶生信嗎?非常難。除非是投生爲有一類龍等等才有可能。
我們在過去漫長的輪回當中,經常都是在四惡道裏面打滾: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很難得我們有幸投生爲人,然而我們在過去的很多世裏面,多數都是皈依山、皈依樹、皈依水、皈依石頭,這些自然界的我們認爲它們有神靈或者我們皈依動物,例如:皈依龍、皈依老虎、皈依孔雀、或者我們皈依一些鬼,例如:某一類好像現在的山神、土地;或者皈依天人,例如:皈依天帝、皈依一些仙人、皈依梵天人等等,在一直的輪回當中,我們都是皈依這些,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變成斷滅見的受持者、信奉者。
所以,有佛陀的出世是很難得的: “Ghoso”pi kho eso dullabho lokasmiü yad idaü“Buddho Buddho”ti ”,就是說「即使是在漫長的輪回當中,我們能夠聽到“佛陀、佛陀”這樣的聲音都很難。」kiccho Buddhànaü uppàdo.,更何況有佛陀的出世?「佛陀的出世是很難得的。」惟有在有佛陀出世的時候,我們的信心才有可能建立(對佛陀的信心、對法的信心、對僧的信心)。然而在漫長的輪回當中,我們連聽到佛陀的音聲都很難,更何況建立信心呢?是不是?
同樣的,現在我們還很有幸能夠聽聞到佛陀的教法、能夠生而爲人。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入般涅槃已經2500多年了,佛陀的教法只會越來越衰敗、越來越退墮,我們在以後的輪回當中有可能投生到邊地、投生爲外道,甚至我們還不確定,即使我們是有幸投生爲人,但也不敢保證我們還能夠聽聞到正法。除非我們有很強的願和很強的善業,支助我們在來生仍然還可以聽聞到佛法,能夠成爲正信的佛弟子。但如果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不善業成熟,我們可能會墮落到惡道。而如果我們繼續在這個世間輪回的話,我們將能夠親身體驗到佛陀的教法,一代一代的衰落。
現在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例如在泰國,最近一、二十年的佛教已經急劇地走下坡路了,緬甸的佛教也走下坡路了。很多地方的佛教,我們有時候看到表面繁榮,但是實質上僧團裏面腐敗,持戒的人越來越少,禅修的人越來越少。這就是說,我們看到佛陀的教法整體是走滑坡、下坡路。如果我們過了幾十年再投生爲人,可能那個時候,想要找到正法、想要聽聞到佛法也更難了。如果我們再繼續輪回的話,佛陀的教法殒殁了,在漫長的空劫su a kappa
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現在這個時期,能夠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佛、法、僧叁寶裏面,依照佛陀的教法,禮敬佛陀、實踐佛法、恭敬僧衆(僧團),要依靠僧團的教導一步一步的,如果我們在今生能夠證悟涅槃,至少我們能夠斷除邪見、斷除疑、斷除戒禁取見,那麼我們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才能夠說立足于不動之地、不壞之地。那時,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我對佛、法、僧叁寶擁有絕對不會退墮的信心。”
講了信之後,我們今天晚上再繼續來講另外一個,也是很重要,對我們修行很有幫助的一個心所,叫做念(sati)。念,它源自于被加強了的想,從它的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憶念。它的特點是對所緣不流失,也就是不忘失、不會忘記;作用是不迷惑、不忘失;念就猶如一塊石頭沈入水中,這樣的話,石頭就能夠一直沈到水底,而不會隨波逐流,它不像蘆葦或者水面上的浮萍一樣,會隨波逐流、飄來飄去。
我們平時所說到的擁有正念或者要正念,意思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像石頭沈入水中一樣,很穩固地把心沈入到對象(所緣)裏面去,而不是像浮萍一樣隨著心四處飄蕩。正念和散亂(掉舉)是相對的,擁有正念,心就不會散亂,心散亂就沒有正念。就好像一個石頭一沈下水,它肯定不會漂上來的,除非你說,我要把石頭丟到水銀裏面去,那麼它可能會漂,但是丟在水中,它必定是沈下去的。
我們在專注呼吸的時候,讓我們的心沈入到呼吸裏面去,這個叫做入出息念。這裏的念是沈入,心的作用是沈入。我們講到所有的心或者心理作用(心所)的時候,大多是心對于所緣的一種關系,這種念的關系就是把心能夠沈入到所緣去。把心沈入到呼吸,這個叫入出息念。把心沈入到佛陀的功德,這個叫什麼念?佛隨念。念表現爲面對所緣或者守護心與所緣,也就是說心對當下的目標保持清楚地覺知,清楚地知道;近因是強有力的想或者四念處。
在修行當中,有叁種心所對于培育定力或培育智慧是很重要的。第一種心所就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作意是生起善心或不善心的關鍵點。如果一個人擁有了如理作意,接著生起的就是善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接著生起的是不善心。所以在修行當中,我們首先應該強調的就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心導向正確的地方。
第二就是正念,或者有時候也可以稱爲具念,就是擁有正念的意思。擁有正念的意思是:作爲禅修者應該要時時保持清楚地知道目標,心沈入目標,不流失、不忘記、不動搖、不隨風飄蕩。
第叁是正知,正知就是智慧,我們對于所緣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稱爲覺知,心清楚地覺知對象。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對禅修的整個過程來說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持戒、無論是培育定力、無論是培育智慧。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麼樣的呢?
例如:現在這裏有個手表,當我們把手伸向這塊手表的時候,這種伸向就猶如什麼?作意。而不是拿其它的東西,拿這個東西,這種是…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五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