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第二十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惡作(追悔)心所▪P4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容納你所做的過錯,這稱爲忏悔。

  

但是這裏講到的後悔是由于想到自己所做的不善業而內心生起的那種懊惱、悔恨,恨自己當時怎麼這樣做,或者恨別人當時爲什麼這樣做。

  

如果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想起自己所做的不善業,他往往會感到很後悔。而當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想起自己所造的不善業,這個人肯定會墮落到惡趣,因爲他在臨終的時候,生起的是不善心。我們在講到業的時候,業的成熟順序中有一種叫做近死業或者叫做臨死業,就是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想起過去所造的不善業,他感到很後悔、很懊惱,而這種後悔和懊惱的不善業會使他墮落到惡趣裏去。

  

在這裏我想講一個故事,就是由于後悔而墮落到惡趣的故事。我們先講香蒲草龍王的故事Erakapata§nàga。在過去咖沙巴佛(迦葉佛)的時代,當時有一位年輕的比庫,他有一天到河裏遊玩。由于他那個時候很高興,一時興起就隨手抓了在河邊淺灘裏面長的一種草,叫香蒲草(香蒲草就是長在沼澤地或者淺灘裏面的一種草)。當時他抓了之後,他就不放,結果由于船一直都前進,這個香蒲草也就被他拔斷了。拔斷了之後,由于他故意去毀壞植物,在戒律裏面他犯了一條中等的罪,叫做巴吉帝亞(波逸提罪)。

  

當時他就想這個屬于小小的罪過,沒關系。于是他既沒有忏悔、又沒有想要忏悔,然後他回到自己的森林裏面去禅修了。他在森林裏面,當時的人壽是兩萬年。他就在那個森林裏面很精進地修行,履行沙門的義務,履行了兩萬年。但是,由于他的戒不清淨,一直障礙著他沒辦法證得更高的成就。就在那兩萬年,他後來已經把這件事情忘了,他根本沒有想到這件事情。後來,等到他快要臨終、快要死的時候,突然就感覺到他的脖子,感覺到有東西掐住。

  

那個時候,他在臨終顯現一個景象,就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在拔這個香蒲草的那個景象。那個時候他才記得,原來自己一直以來修行沒辦法突破,就是因爲當時他的戒不清淨,而且當時他又只是想這個是小小的罪過、沒問題,他沒有想要發露、想要忏悔的心。于是,他那個時候就很想要把這個罪過再忏悔,但是由于他是一個人住在森林裏面,附近又沒有其它的比庫、沒有其它的尊者,他就在後悔當中死去了。

  

死去了之後,他投生到什麼地方?他投生爲一條龍,這條龍的身子像一個獨木所鑿的船那麼大的一條龍王。當他一投生爲龍王的時候,他看到自己投生的這種相,他感到更加悲傷、更加後悔,他想:“哎,我現在竟然投生爲這吃青蛙的大怪物!”後來,這個龍王也沒辦法,它只能夠接受自己的果報。一直到了後來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後又由于他知道有一些問題,有一些業果的問題惟有佛陀出世了才能夠解答。于是,他就說了一些問題,把問題做成偈頌,然後叫他的女兒在每個人們集會的日子變成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然後去人們集會的地方唱歌跳舞,她說:“如果誰能夠回答我的問題,然後我就嫁給他。”因爲這些問題那個龍王知道惟有佛陀才能夠回答,這段經過兩尊佛那麼長久的時間。

  

後來,《義注》也沒有講到當我們的苟答馬佛陀出世的時候,這個龍王有沒有解脫。但是即使是作爲一個龍王來說,它在我們的佛陀教法裏面也不能出家。就正如在《律藏·大篇》裏面講到的,由于當時有一條龍變成人,他請求出家,也受了具足戒。後來由于睡覺,一睡覺他就現出了原形,把另外一位尊者嚇到了,後來佛陀就把它趕走。所以龍王是不能夠出家,因此現在我們在受具足戒的時候,不是有個問遮難?我們現在想起來好像多此一舉的,但是它們因緣就是這樣,問遮難的第一個是什麼?就是問你:“你是人嗎?”你不能說:“廢話,我當然是人啊!”其實它的因緣就是因爲當時有個龍王變成了人,這樣而製定的。

  

所以,一個人的後悔、一個人的惡作會使一個人投生到惡趣、投生到惡道。

  

我們再講另外一個故事,是瑪利咖夫人的故事。瑪利咖夫人是一個很善良、很漂亮的女孩子,雖然她出身不是很好,但是由于她的聰明才智,後來被巴謝那地王(波斯匿王)選爲王後。她出生是一個賣花的花匠的首領的一個女兒,在她長到十六歲的時候,由于她能歌善舞,而且她的勇氣得到了巴謝那地王的賞識,就納爲皇妃。納爲皇妃之後,後來她一直都對佛陀很有信心,而且她也說服了巴謝那地王去聽聞佛法。但是,他們兩個雖然經常有機會親近佛陀,但卻一直都還是凡夫,沒有證得初果。他不像賓比薩拉(頻婆娑羅)王那麼幸運,只是聽了佛陀給他講一遍,一首偈頌就證得果位。但是,巴謝那地王和瑪利咖夫人他們兩個,都沒有證得任何的果位,直至他們兩個死的時候,都還是以凡夫死的。

  

瑪利咖夫人助成她的夫君做了很多的善事。每一位佛陀出世的時候,只有一次是無上的布施,就是沒有人可以對比,可以和他比的布施。

  

例如:有一次,當時在沙瓦提城的人民和國王在比賽,爭著供養佛陀爲首的僧團。今天皇家供養,過了之後,那些人民就聯合起來,明天就由人民供養,就這麼樣爭來爭去、爭來爭去,大家都想要爭功德。最後,瑪利咖夫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所有的人聯合起來都沒辦法和她比的。當時瑪利咖夫人就說:“好,現在人們都爭著物資供養,我們也許在物資方面比不上,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勢。”于是她就想了一個主意,說:“我們請佛陀爲首的五百位比庫僧團。應供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坐在大象上面,而且每一個人的旁邊都有一個宮女在幫他扇扇子。而且每一個人後面都撐著一個白色的傘蓋。”這樣的話,全國的人集起來都沒辦法做這樣的布施,因爲這個只有皇家才有辦法做的。結果,當時巴謝那地王真的就做了。所以這個是在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時期,唯一的一次無與倫比的布施。

  

雖然瑪利咖夫人她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有一次她做錯了。有一天,她在自己的浴室裏面,就是澡堂裏面洗澡。當她俯下身子在擦身體的時候,她的一條愛犬,就是她的寵物狗,應該是像現在一條狼狗一樣的,就跑進了她的房間、跑進了她洗澡的地方,然後就趴在她的背後,這個時候,瑪利咖夫人當時就沒有趕這條狗走。正好這一幕就給巴謝那地王在窗口外面經過的時候看到了,等瑪利咖夫人出來的時候,國王就責怪她說:“瑪利咖你爲什麼要做這麼愚蠢的事情、這麼下賤的事情呢?” 瑪利咖夫人就說:“我做了什麼事情?”“你怎麼可以跟你的愛犬做那種事情呢?”她說:“我沒有啊!”巴謝那地王說:“我親眼從這個窗口看到的。”當時,瑪利咖夫人由于她還是凡夫,所以她還會撒謊。她說:“是哪個窗子?”“這個窗子。”“噢,這個窗子怪怪的。”于是,她裝模作樣說:“國王不信你進去。”

  

當巴謝那地王進去之後,瑪利咖夫人也假惺惺的在窗口外面看,然後就責怪國王說:“大王,你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巴謝那地王說:“我做了什麼事情?”她說:“你怎麼可以跟一頭母羊在做那樣的事情呢?”當時,巴謝那地王也不去追究,因爲他想:“算啦,這個窗子也許是怪怪的。”因爲一直以來,他都是和瑪利咖夫人很好的,他也相信她不會去騙他,然後這件事就算了。對于巴謝那地王來說是算了,但是對于瑪利咖夫人來說,她的內心過不去。而且由于做了這樣的事,她內心又不好說出來,真的不好意思說出來,就一直都憋在內心裏。一想到的時候,就感到很悔恨。結果在她臨終的時候,她還是把這件事情記在心裏,然後,瑪利咖夫人死了之後,她就墮落到地獄裏面去。因爲她臨終的時候想起那件事情,想起第一、她跟那條狗發生事情;第二、她還撒謊,隱瞞了她自己的夫君。

  

那個時候,巴謝那地王已經八十歲了,也就是說在瑪利咖夫人去世不久,巴謝那地王也去世了。當時由于巴謝那地王太愛他的王妃了,而且在之前又由于有一些宮廷的一些事情使他悶悶不樂。因爲當時,他懷疑一個他的將軍謀反,結果就把他殺了,殺了之後,他才發現這是一個冤案,他的將軍爲他曾經立下汗馬功勞,這個時候他又把他殺了。然後過了不久,瑪利咖夫人又去世,所以那個時候他的心悶悶不樂。巴謝那地王想要知道他的愛妃到底死了之後投生到哪裏,就去佛陀住的揭答林給孤獨園。

  

去到之後,本來他想要問他的愛妃投生到哪裏。但是,由于佛陀知道巴謝那地王還是凡夫,而佛陀是不可能說虛妄語的,他說的話必定是真實的。假如他說真實話的話,那他也知道巴謝那地王立刻會失去他的信心,如果他失去他的信心的話,他也會後悔,他有可能還是會墮落到惡趣。于是,當時佛陀就用神通,巴謝那地王去到了之後,佛陀就主動給他說法,說法說得很高興,于是巴謝那地王也感到很高興,然後就禮敬了佛陀,回到自己的皇宮。等他回到皇宮才想起:“诶!我今天去見佛陀是爲了要問我的王妃到底投生到哪裏去?爲什麼我忘了問了,我去了就想不起來。那好吧,我明天再去問吧。”然後第二天,他又抱著同樣的問題去,然後佛陀又讓他忘了。等他又爲佛陀所說的法感到很高興,心滿意足的時候又回到皇宮。一回到皇宮,他又想起了。

  

觸景生情嘛,他一見到過去他和王妃一起生活的那個老地方,他就想起他的王妃。然後他就說:“哎,對呀,爲什麼我今天要去問我的王妃投生到哪裏,怎麼又忘了?”就這樣,第二天、第叁天、第四天,一直都是這麼樣,一直去了七天,結果一直都沒問成。一去到了之後,他一見到佛陀,什麼東西都忘了。然後他很喜歡佛陀,和佛陀交談,忘了一切他的煩惱、忘了一切他的憂愁。等他一回到皇宮的時候,什麼東西都記起來了。

  

等到七天之後,由于瑪利咖夫人過去一直都造了很強的善業,她就投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裏)裏去了。等她投生到都西答天之後,後來巴謝那地王又去了佛陀那裏,這個時候,佛陀就沒有讓他忘了他想問的問題。然後這個時候,巴謝那地王說:“尊者,請問我的愛妃投生到哪裏了?”佛陀說:“大王,你的愛妃現在已經投生到都西答天。”這個時候,巴謝那地王很高興:“對呀!是呀!像我這麼一位賢惠又善良的夫人,如果不投生到天界,她還會投生到哪裏去呢?”于是,他也對佛陀所說的法感到滿意。

  

這也是由于惡作,就是由于後悔而帶來的不善業。那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後悔呢?首先我們當然最好的是避免去造作不善業。同時,如果是自己經常悔恨一件事情,你就應該去找一位智者、找一位良師益友把它說出來。說出來之後,你就請求對方的忍可、對方的原諒。這樣的話,你就不用老是記挂著你所做的這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你沒有做應該做的事情。說了之後你就把它放下、把它忘了,不要老是惦挂在心裏面。

  

那好,我們今天講嗔因就講到這裏。嗔因一共有四個心所:一個是嗔心所;另外一個是嫉心所,就是妒嫉;還有悭心所;還有惡作(後悔)心所。這四種都是屬于嗔的,任何的這種心所生起的時候,它的受必定伴隨的是憂受。

  

《阿毗達摩第二十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惡作(追悔)心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