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P3

  ..续本文上一页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弟子。”于是佛陀也说法,当时很多人很欢喜,甚至有人证果。

  

赡部咖过去生由于妒嫉心所带来的不善业使他今生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但是,赡部咖长老要比罗萨咖·帝思更好一点,由于他后来证得阿拉汉果之后,他的那种业由于很强的功德慢慢地消除,同时由于佛教的出家人是不能够吃粪便的,于是后来由于他成了佛教的出家人之后,他也可以吃饭了,他也不用裸体了,应该穿袈裟的,他也不能够睡地上了,只能睡床上。

  

这就是两则关于妒嫉的故事。

  

所以,如果我们对于他人的一些成就、对他人的所得或者你看到他人和你一样,你不容忍、你很讨厌别人也和你一样有所成就或者有所得,这个就是妒嫉。妒嫉也是只有伤害而没有利益的。由于妒嫉的近因,它的所缘和随喜的所缘是一样的,都是基于他人的成就、他人的所得,所以我们可以透过随喜而去除妒嫉的心。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不善心所——悭(macchariya),这里的悭是悭吝、吝啬。特相是隐藏自己的成就或所得;作用是不能够容忍与他人分享;表现为回避或者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也许有人可能会认为悭是属于贪、吝啬,因为贪着自己的财物,贪着自己的所得,不愿意跟人分享,所以有人认为悭是属于贪。如果是面对着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所得而希望占有,这个是属于贪;但是惟有当别人来向你要的时候,你的心产生排斥、抗拒,这个就属于悭。在没有人想要和你分享或者想要和你要的时候,那个时候只是纯粹属于贪。

  

你贪图自己的财富,不肯布施。当有人来,例如:你看到了出家人,出家人在你的门口托钵,你一看到的时候,就很讨厌这个出家人。例如:像有些人一样说:“你有手有脚,你为什么不干活?你为什么不做事?”这样由于悭、悭吝而不愿意布施、不愿意去行善,这种称为悭。

  

悭、贪是贫穷之因。如果一个人因为悭、悭吝这种不善业成熟的话,他会堕落到恶道。如果他由于悭吝、由于吝啬,而这种不善业没有使他堕落恶趣,当他投生为人,他也会变得很贫穷。就好像婆罗门多迭亚(Todeyya)。多迭亚婆罗门是一个很富有的婆罗门富翁,他受封于国王,有很多的封邑,他也被国王奉为国师。但是,即使很有钱,他从来不愿布施,他真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拥有很多财富,即使拥有很多财富,他也经常教导、教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不要认为我们很多财富,就好像蜜蜂一样,慢慢地积累,我们的财富才能够越积越多,我们不应该消耗我们的财富!”结果,后来多迭亚死了之后,由于他死的时候还是贪着于他家的财富、还是很吝啬,于是他的后来世投生为他家里的一条狗。后来因为佛陀有一天看到他儿子(多迭亚之子)的巴拉密成熟了,就想去他的家里托钵。结果这条狗一看到佛陀来了,它认为他又要去它家里要东西,就跑出来向佛陀吠叫。

  

当时佛陀看到这条狗,就呵斥它说:“多迭亚!你还在世的时候经常用:“朋友朋友”来呼唤我,现在你投生为狗,见到我,你还是这么样吠叫”。然后那条狗一听到佛陀这样呵斥它了之后,呜呜呜的耷拉着头,垂头丧气地跑到它家里面火炉的火炉灰里面,在那躺着。因为这条狗是多迭亚的儿子很喜欢的,等他的儿子回来之后,见到了这条狗竟然躺在火炉灰里面不肯出来,就问他的仆人怎么回事。他的仆人告诉他说:“刚才有个叫沙门苟答马他来这边托钵,然后我们家的爱犬就去吠了他几声,当时沙门苟答马呵责了这条狗,结果这条狗就一直在那边,一直都不肯起来。”

  

  

当时,多迭亚之子就很生气,说:“这一个沙门苟答马想什么不经大脑,想什么就说什么,竟然说我的父亲是那条狗,我的父亲早就投生到梵天界了”。然后他很生气,就去佛陀住的地方,想要找佛陀评理。他说:“如果那个沙门苟答马是一个乱说话的人,我就当面揭发他。”然后他当时想了十四个业果的问题就去了佛陀那里,后来当他去了佛陀那里,问了为什么众生有种种的差别?然后佛陀就给他讲了《小业分别经》(记载在《中部》),这个就是由于悭贪、由于悭吝、吝啬而投生到恶道的一个故事。

  

下面我们再讲另外一个不善心所——恶作(kukkucca)。这里的恶作是巴利的直译,更准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后悔、追悔、懊恼。它的特点是后悔;作用是追悔已经做的或者没有做的事情,也就是对于他认为应该做的而没有做,这样他感到后悔,或者对于他认为不应该做的他已经做了而感到后悔。这称为追悔,又称为恶作;表现为在想起的时候感到很悔恨;近因是已经做的或者还没有做的事情。

  

这一种心理、这一种心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后悔。一旦你想到过去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你没有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感到很悔恨。你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说。或者你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说。

  

后悔也是一种不善业。一个人在造作了不善业的时候,例如:一个人做了坏事,做了坏事本身是属于一种不善业、是一种恶业,在造作的时候,这种业的潜在影响已经形成了。本身这种业已经做完了,但是一旦你想到的时候,你很悔恨、感到很后悔,于是那个时候,你的心由于再重新取你所做的不善业为所缘,那个时候你生起的心又犹如在重新造作一番;当你想起的时候,感到很后悔、很懊恼、很悔恨,这样的话,这种不善业又再重新造作一番;你一想起,就感到很懊恼、悔恨,你就又重新造作了一番。

  

就好像当你穿着一件很新的、很白的衣服去到外面,结果不小心衣服由于某种原因弄脏了。你本身很爱这件衣服,一旦发现到弄脏的时候,你一想起就去擦一遍,就用手去擦、去拍这块白布,你的手越擦,那么这块白布会怎么样?会越黑。越擦越黑,越擦越黑!你想到所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就犹如重新造作一般,这种不善业就不断地加深、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加重,就是这么样一遍一遍地重复。

  

我们要知道,这里讲到的追悔、后悔和忏悔的悔,它们是不同的,从巴利语来说也不同,这里讲到的后悔(kukkucca),只是不善,没有善的;但是我们讲到的忏悔其实叫做khamati或者叫做àpattipà

  idesena,就是当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之后,我们并不是悔恨它,把它隐藏在心里面,硬憋着说不出来,内心就感觉到很难受,并不是这样,而是把它坦然地说出来。àpatti是罪,pà

  i就是对说、向说或者自己说,desena就是说出来,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对方说出来。

  

例如:请求对方原谅、请求对方khamakhama就是原谅或者想对方接受、想对方…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