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的導師,我是您的弟子。”于是佛陀也說法,當時很多人很歡喜,甚至有人證果。
贍部咖過去生由于妒嫉心所帶來的不善業使他今生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但是,贍部咖長老要比羅薩咖·帝思更好一點,由于他後來證得阿拉漢果之後,他的那種業由于很強的功德慢慢地消除,同時由于佛教的出家人是不能夠吃糞便的,于是後來由于他成了佛教的出家人之後,他也可以吃飯了,他也不用裸體了,應該穿袈裟的,他也不能夠睡地上了,只能睡床上。
這就是兩則關于妒嫉的故事。
所以,如果我們對于他人的一些成就、對他人的所得或者你看到他人和你一樣,你不容忍、你很討厭別人也和你一樣有所成就或者有所得,這個就是妒嫉。妒嫉也是只有傷害而沒有利益的。由于妒嫉的近因,它的所緣和隨喜的所緣是一樣的,都是基于他人的成就、他人的所得,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隨喜而去除妒嫉的心。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不善心所——悭(macchariya),這裏的悭是悭吝、吝啬。特相是隱藏自己的成就或所得;作用是不能夠容忍與他人分享;表現爲回避或者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也許有人可能會認爲悭是屬于貪、吝啬,因爲貪著自己的財物,貪著自己的所得,不願意跟人分享,所以有人認爲悭是屬于貪。如果是面對著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所得而希望占有,這個是屬于貪;但是惟有當別人來向你要的時候,你的心産生排斥、抗拒,這個就屬于悭。在沒有人想要和你分享或者想要和你要的時候,那個時候只是純粹屬于貪。
你貪圖自己的財富,不肯布施。當有人來,例如:你看到了出家人,出家人在你的門口托缽,你一看到的時候,就很討厭這個出家人。例如:像有些人一樣說:“你有手有腳,你爲什麼不幹活?你爲什麼不做事?”這樣由于悭、悭吝而不願意布施、不願意去行善,這種稱爲悭。
悭、貪是貧窮之因。如果一個人因爲悭、悭吝這種不善業成熟的話,他會墮落到惡道。如果他由于悭吝、由于吝啬,而這種不善業沒有使他墮落惡趣,當他投生爲人,他也會變得很貧窮。就好像婆羅門多疊亞(Todeyya)。多疊亞婆羅門是一個很富有的婆羅門富翁,他受封于國王,有很多的封邑,他也被國王奉爲國師。但是,即使很有錢,他從來不願布施,他真是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他擁有很多財富,即使擁有很多財富,他也經常教導、教誡他的孩子們說:“你不要認爲我們很多財富,就好像蜜蜂一樣,慢慢地積累,我們的財富才能夠越積越多,我們不應該消耗我們的財富!”結果,後來多疊亞死了之後,由于他死的時候還是貪著于他家的財富、還是很吝啬,于是他的後來世投生爲他家裏的一條狗。後來因爲佛陀有一天看到他兒子(多疊亞之子)的巴拉密成熟了,就想去他的家裏托缽。結果這條狗一看到佛陀來了,它認爲他又要去它家裏要東西,就跑出來向佛陀吠叫。
當時佛陀看到這條狗,就呵斥它說:“多疊亞!你還在世的時候經常用:“朋友朋友”來呼喚我,現在你投生爲狗,見到我,你還是這麼樣吠叫”。然後那條狗一聽到佛陀這樣呵斥它了之後,嗚嗚嗚的耷拉著頭,垂頭喪氣地跑到它家裏面火爐的火爐灰裏面,在那躺著。因爲這條狗是多疊亞的兒子很喜歡的,等他的兒子回來之後,見到了這條狗竟然躺在火爐灰裏面不肯出來,就問他的仆人怎麼回事。他的仆人告訴他說:“剛才有個叫沙門苟答馬他來這邊托缽,然後我們家的愛犬就去吠了他幾聲,當時沙門苟答馬呵責了這條狗,結果這條狗就一直在那邊,一直都不肯起來。”
當時,多疊亞之子就很生氣,說:“這一個沙門苟答馬想什麼不經大腦,想什麼就說什麼,竟然說我的父親是那條狗,我的父親早就投生到梵天界了”。然後他很生氣,就去佛陀住的地方,想要找佛陀評理。他說:“如果那個沙門苟答馬是一個亂說話的人,我就當面揭發他。”然後他當時想了十四個業果的問題就去了佛陀那裏,後來當他去了佛陀那裏,問了爲什麼衆生有種種的差別?然後佛陀就給他講了《小業分別經》(記載在《中部》),這個就是由于悭貪、由于悭吝、吝啬而投生到惡道的一個故事。
下面我們再講另外一個不善心所——惡作(kukkucca)。這裏的惡作是巴利的直譯,更准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後悔、追悔、懊惱。它的特點是後悔;作用是追悔已經做的或者沒有做的事情,也就是對于他認爲應該做的而沒有做,這樣他感到後悔,或者對于他認爲不應該做的他已經做了而感到後悔。這稱爲追悔,又稱爲惡作;表現爲在想起的時候感到很悔恨;近因是已經做的或者還沒有做的事情。
這一種心理、這一種心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後悔。一旦你想到過去你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你沒有做你應該做的事情,感到很悔恨。你恨自己當時爲什麼要這樣做,爲什麼要這樣說。或者你恨自己當時爲什麼不這樣做,爲什麼不這樣說。
後悔也是一種不善業。一個人在造作了不善業的時候,例如:一個人做了壞事,做了壞事本身是屬于一種不善業、是一種惡業,在造作的時候,這種業的潛在影響已經形成了。本身這種業已經做完了,但是一旦你想到的時候,你很悔恨、感到很後悔,于是那個時候,你的心由于再重新取你所做的不善業爲所緣,那個時候你生起的心又猶如在重新造作一番;當你想起的時候,感到很後悔、很懊惱、很悔恨,這樣的話,這種不善業又再重新造作一番;你一想起,就感到很懊惱、悔恨,你就又重新造作了一番。
就好像當你穿著一件很新的、很白的衣服去到外面,結果不小心衣服由于某種原因弄髒了。你本身很愛這件衣服,一旦發現到弄髒的時候,你一想起就去擦一遍,就用手去擦、去拍這塊白布,你的手越擦,那麼這塊白布會怎麼樣?會越黑。越擦越黑,越擦越黑!你想到所做的不應該做的事情,就猶如重新造作一般,這種不善業就不斷地加深、不斷地加強,不斷地加重,就是這麼樣一遍一遍地重複。
我們要知道,這裏講到的追悔、後悔和忏悔的悔,它們是不同的,從巴利語來說也不同,這裏講到的後悔(kukkucca),只是不善,沒有善的;但是我們講到的忏悔其實叫做khamati或者叫做àpattipà idesena i
例如:請求對方原諒、請求對方khama,khama就是原諒或者想對方接受、想對方… 《阿毗達摩第二十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惡作(追悔)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