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n>的胸口踩了一腳。然後很生氣地帶著那些宮女走了。
當他走了之後,他的身邊有一個大臣,就跟這位Khanti-vatī說:“仙人啊!請您原諒我們國王的粗暴吧,由于他的無知和憤怒,他這麼樣的傷害了您,請您不要生他的氣了。”
Khanti-vatī仙人說:“哦!大臣!我沒有對你的國王有絲毫的生氣。我不僅僅不會生氣,而且我內心還衷心地祝福他快樂。”結果這個仙人在痛苦當中死去了。
這個嘎拉布就是後來的提婆達多(疊瓦達答),而這個當時的大臣是後來的沙利子尊者,而這一位Khanti-vatī仙人就是後來我們的佛陀。從這件事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菩薩是如何的積累忍巴拉密的,如何去忍受別人對他的不平的待遇的。
又有一世,我們的菩薩投生爲一只大猿猴,在森林裏面很快樂的生活。有一天,它就跑到一個懸崖上面去玩,結果它往懸崖下面一望,發現到懸崖下面,摔了一個人在下面。于是這個猿猴就爬下了懸崖,發現了那個人摔下去了,幸好還沒有死,只是摔暈倒了。于是這只猿猴就把這個摔下來的人(這個婆羅門)背在肩上,然後很辛苦地、很艱難地爬上了懸崖。當它爬上了懸崖的時候,自己已經筋疲力盡了,然後就倒在這個人的胸口裏面睡著了。後來,這個人、這個婆羅門醒來之後,發現自己還沒有死,而又發現怎麼他的懷抱裏面倒著一個大猿猴。然後他想一定是這個猿猴救了他自己的。但是,這個時候他感覺到,他在森林裏面已經走了很久、迷路很久了,肚子已經很餓了,他又找不到食物,反正現在到了口的肉不吃白不吃,于是,他就找了一塊很尖的石頭,惡狠狠地往這個大猿猴的腦瓜上面一紮,當時,大猿猴的頭就給紮破了,鮮血直流,也從睡夢中痛醒了。當它一痛醒之後,這個大猿猴對著這個忘恩負義的人說(它還叫他尊者):“可敬的人啊!你這樣傷害我,對你又有什麼好處呢?”然後,它還是忍著自己的痛苦爬上樹,用自己的血、滴著血這樣引這個婆羅門走出了大森林。
這只是我們的菩薩在過去生修行忍巴拉密的時候的兩個故事。在《本生經》裏面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就講我們的菩薩如何面對他人的不公平的待遇、不好的待遇、甚至傷害。對于要圓滿巴拉密、要成就佛果的人應該這麼樣做,對于一個佛陀的弟子也應該這樣做,就猶如佛陀在《中部·鋸喻經》裏面曾經這樣說過:“即使有盜賊拿著兩頭的鋸子來鋸你的肢體,如果你在那個時候生起嗔恨心的話,你就不是遵守我的教導。”
要去除嗔恨,在經典裏面還教導了很多種方法。在《增支部》第五集第十七品的第一經《排除嗔恚經》裏面,佛陀教導了五種去除嗔恚的方法:
佛陀說:“諸比庫,當你在生起嗔恨,你的心懷不滿的時候,你應該修習慈心。”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當你在嗔恚、嗔恨生起,心懷不滿的時候,你應該修習悲心;
第叁種方法:當你在生起嗔恨、生氣的時候,你應該修習舍心,就是內心中舍平等;
第四種方法:當你在生氣、在嗔恨的時候,你應該不作意、不去想那些會令你生氣的對象,就是你用這種不作意、不思念的方法;
第五種:當你在生起嗔恨心的時候,當你心懷不滿的時候,你應該思惟業。一切衆生是業的主人、業的繼承者;以業爲生;業是它的親屬;以業爲皈依;無論所造的業是好的、或者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他都必須得要自己承受。他應該這樣省思。
我們也應該學習省思業果法則來去除我們的嗔恚。例如:當別人在中傷你的時候,你可以這樣思維:“別人爲什麼要中傷我?爲什麼要這樣來對待我?爲什麼我會無端端地受到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只要我們懂得了業果智,我們就會知道,任何的結果不會沒有原因的。現在我們受的這些苦,這些不平的待遇,還是我們過去所造下的東西。我們現在所遭受的這種不平的待遇,終有一天它會結束、會終結的。如果我們又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話,現在我們受的是不善的果報,我們又因此而生起嗔恨心而恨他人、甚至結冤仇的話,我們只能夠重新再造了不善業。如果我們再加害對方,或者我們找機會去報複的話,不僅僅這件事情不能解決,而我們會糾纏在是非、糾纏在仇恨的網中,我們可這麼樣思維。
同時,我們也應該要學習看到他人的長處來去除嗔恨。在《增支部》第五集第十七品的第二經裏面,當時沙利子尊者就這麼樣教導其他的比庫,他說有五種方法可以去除一個人的嗔恚不滿。
當你看到一個人,你因他的行爲而感到不滿的時候,他的身行不清淨,但是他的語行清淨,你就應該看到他的語行清淨,而不要去注意他的行爲不好,你只應該看到他的長處,不要看到他的不好。如果他的行爲不好,你就看他的語言、言語表達方面很好。就猶如一位比庫是一位頭陀行者,他要去撿破布做糞掃衣。當他在路邊看到了一塊布的時候,他就用左腳踩著布,然後右腳抹去在布上的塵土,然後再把這塊布撿起來。同樣的,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行爲感到不滿,感到生氣的時候,我們不要去留意、我們把對他的行爲不滿去除掉,而看到他的語言方面的好。
第二種情況:當一個人的語言很不好、語行不清淨,但是他的身行清淨、他的行爲沒有什麼過失,只是他有時說話比較粗暴,或者他說話沒有教養、說話很容易刻薄、很容易傷人的時候,這時我們應該看到他的身行清淨,而不要去注意他的語行不清淨。我們不要去注意他的言語方面很容易傷人,應該看到他行爲上還很好。就好像一個人在大熱天走路,感到很口渴,當他發現了一個池塘,這池塘外面還有一些青苔,還有一些荷花葉,他就撥開這些青苔,然後再把他的兩手捧著下面的水來喝一樣。當你對一個人的語言感到生氣的時候,你不要去注意他的語言,而是注意他的行爲方面的清淨。
第叁種方法:當你看到一個人的身行不清淨、語行不清淨,就是他的行爲也不好,他的語言也不好。但是,他的心卻能離蓋、他的心清淨,也就是說他有能力入定。這個時候,你就不要注意他的身行不清淨、語行不清淨,而注意他的心能夠離諸蓋、能夠得清淨。就好像一個人在旅途當中,他感到很口渴。這個時候,他發現在路上到處找不到水,他發現路上有牛踩的腳印,在牛的腳印裏面,有一點點水。于是他就俯下身子,把他的口對准那牛腳印裏面的水,這麼樣喝。同樣的,對一個身體的行爲又不好、語言又不好的人,但是他的心還是清淨的,那麼你應該注意他的心清淨。也就是說,至少他可能心地還善良,雖然他表現不好。
第四種去除嗔恚的方法是:如果一個人身行不清淨、語行不清淨、心又不能夠離諸蓋,不能得清淨。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身體的行爲、在語言、在心念方面都沒有可取之處,這樣的話,你很容易對他生起嗔恚。但是,你應該這麼想:好像有一個人作長途旅行,在他離開了出發地又還沒有到達目的地的中途,他生了病、得了重病,而且又沒有糧食、又沒有藥品、又沒有人看護,這種人在旅途當中,他很可能是要麼餓死、要麼病死、要麼客死于他鄉。同樣的,對于這樣一個身行不清淨、語行不清淨、心又充滿了不清淨的人來說,這樣的人在輪回當中,他是很可憐的、很墮落的,我們應該生起憐憫之心、應該生起同情之心,而不應該只是看到、聽到他的不好,我們反而覺得這樣的人很可憐。通過這樣,我們來消除嗔恨。
而對于第五種人,如果對方身行清淨、語行清淨、心又離諸蓋而得清淨。對于這種人,如果你生起嗔恨不滿的話,你要這麼樣想,就好像在炎熱的大熱天——夏天,有一個池塘邊,充滿了很清涼的水,這水又清涼又甘甜又舒適,旁邊又有草,還有樹蔭,這樣的話,很多人都可以在樹下休息。同樣的,這樣一個身、語、意方面都清淨的人,他應該是能夠得到清涼的,爲什麼我還要對他生氣呢?我們可以通過思維他的身、語、意方面的清淨來平息我們的嗔恚、煩惱。這就是平息嗔恚,我們透過如理作意、透過正確的思維來去除嗔恚的方法。
當然了,如果要徹底地斷除嗔恚的話,惟有一個人在證得了不來道、在證得了第叁道(不來道)的時候,一個人就完全沒有嗔恚、沒有嗔恨心了。那個時候,他將不會再悲傷、不會再哭泣、不會緊張、不會害怕、不會擔心、不會憂愁、他更不會生氣,不會抱怨、不會有仇恨。如果我們要克服自己的嗔恚的話,在佛陀講到的經典裏面有很多種方法,總之就是當別人嗔恚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嗔恚去對待。就正如佛陀在《法句經》裏面這樣說過的:“在此,怨恨確實不能平息怨恨,用無怨恨來平息,才是亘古的法則。”用無怨恨的方法,無論你是用忍也好、用如理作意也好、你用慈愛也好、用悲也好、用舍也好、用思維業果法則也好。總之,就是當別人在生氣、別人對我們心懷不滿的時候,不能夠用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應該用無怨恨的方式來對待、來平息、來解開彼此之間的仇恨、怨結乃至委屈、不平等等。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二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