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八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喜、欲心所▪P2

  ..續本文上一頁庭、想著賺錢、想著名、想著利,這些都是貪。看到這個人不喜歡、看到那個人又討厭,這個是嗔。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掉舉,掉舉是癡。一天到晚都是在貪、嗔、癡當中打滾,如果你一天到晚,你生起的不善念是百分之七十或八十,那麼,你下一輩子墮落到惡趣的機會是多少?所以爲了我們不再墮落惡趣,應該精進修行。我們一直要修行,特別是要觀照無我,無我能夠破除邪見。我們應該觀照無我,對于無我的觀智,一定要修得很銳利、很敏捷。通過觀照諸行法爲無我,我們可以斷除邪見。斷除了邪見,那麼我們就可以不用擔心,再會墮落到惡趣裏去。第六是以過去的輪回爲根基之苦。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在過去生當中,我們什麼樣的生命狀態都做過,曾經很幸福,但也曾經很痛苦。很幸福,我們也許曾經作過轉輪聖王、也許做過大王,也許我們曾經做過梵天人、做過天人。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可能輪回爲乞丐,爲一個痛苦的農夫,或者爲牛爲馬。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可能是蒼蠅、是蚊子、是跳蚤、是螞蟻。還有很多時候,我們是在地獄裏面吼叫,在地獄裏面受到烈火的燃燒,受到冰雪的寒冷。

  

在輪回當中我們什麼樣的狀態都做過。但是,到底我們是在哪一樣,哪一個趣更多呢?這就看我們的業。如果我們一直以來,我們的習氣都是造不善業,都是造惡業,那麼很自然而然,根據業果法則,我們就在惡趣裏面多。然而,無論我們是在善趣還是在惡趣,即使你過去曾經投生爲梵天人,你的壽命無邊、你的光明無邊、你的快樂無邊,現在又怎麼樣呢?即使你在過去生曾經做過轉輪聖王,曾經做過統治一個國家的大王,你擁有無盡的寶藏、擁有很多的宮女、嫔妃、你擁有很多千軍萬馬,現在又怎麼樣呢?而更多的我們過去的輪回,可能是變成一個蟲子,遭到一大群的螞蟻在咬,最後把我們吃的支離破碎。或者我們可能是一只可憐的小羔羊,遭到老虎、獅子的撕咬,或者我們可能是一只很可憐的動物,一到晚上,我們在樹底下可能會有其它的野獸隨時把我們吃掉,失去生命,或者我們在樹上又怕蛇又怕其它的動物把我們吃掉。白天也害怕,晚上也害怕。因爲我們一旦是動物,我們就沒有保護所、沒有庇護所。

  

我們就是這麼樣在輪回當中,一而再、再而叁,這樣經過的。如果是墮落到鬼道,我們可能是吃糞便、吃人吐的東西、吃痰、吃鼻涕、吃在産房裏面的血,這些我們在那種生命境界裏,我們以爲那個是美味佳肴。大家喜歡嗎?有人點頭啊,是在打瞌睡,還是在點頭?這些我們都經曆過,大家不用笑,你、我、他,大家都經曆過,我們都是輪回的熟客。在輪回裏面,我們的經驗很豐富了。第七是以未來輪回爲根基之苦。我們可以思維一下,我們是否還想繼續下去呢?我們是不是還想繼續地再投生爲動物,一天到晚在恐懼當中生活?我們再看看動物的生命是怎麼樣,動物能夠得到最強、最大的快樂是怎麼樣?一只動物可以得到的最上的快樂是怎麼樣?例如:如果是一條狗的話,也許你倒了剩飯給它,這是它們的美味佳肴。但是,它們得到的痛苦是什麼?它們的身上長滿了跳蚤,它們的皮膚可能會爛掉,最後它們可能會很痛苦地死掉。對于很多其它的動物、那些野生的動物,即使沒有人去虐待它,沒有人去關它、囚禁它,但是它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恐懼當中,一個不小心,就丟失了生命。動物沒有後悔的,它一後悔,就付出生命的代價。

  

對于鬼也是這麼樣,很多的鬼道,它們也是強欺負弱的,大的欺負小的。而且大部分的鬼都是在饑餓、痛苦、疾病當中煎熬著。對于地獄,那更不用說了。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現在不精進的話,那我們未來的輪回是不可避免的,未來的痛苦也不可避免。大家現在甯願花叁十年來修行呢,還是甯願花叁十萬年呆在地獄裏面?大家選擇哪一樣?即使現在我們在監獄裏面被關上叁十年,也不如在地獄裏面呆叁分鍾,地獄裏面的痛苦是極端的痛苦的。就猶如,當時有一位年輕的沙馬內拉,他由于不喜歡修行,他老是貪玩、放逸,想還俗。當他的戒師知道了之後,他就跟這位年輕的沙馬內拉說:“那好,現在你把這一堆的濕柴燒著,很濕的柴,你把它全部給我燒著。”無論這個沙馬內拉怎麼點火,那堆濕柴就是燒不著,乃至到一顆的火星都不能夠燃起。于是,這位長老就運用神通,在地獄裏面拿了只有像火柴棒的頭那麼小的一個火星,然後用神通把它放到濕柴堆裏面,不用一分鍾的時間,整個濕柴堆就全部燒完了。當這個小沙馬內拉見到了這種情況之後,他再也不敢想還俗了。因爲地獄之火,就是這麼樣的猛烈。如果大家希望以後不再墮落地獄、不再墮爲畜生、不再成爲餓鬼、不再繼續輪回,大家應該精進,應該對輪回要生起悚懼感,會怕、會怕了我們才能夠精進!第八,以現在爲了覓食爲根基之苦。我們可以想一想,現在很多人,他爲了工作、爲了生活、爲了養家糊口,他很辛苦地工作。早上天還沒有亮他就起來,晚上華燈已經初上了,他才能夠回到家裏。甚至晚上他還要加班加點,很辛苦地工作,他要經受上司的批評、指責,他要經受下屬的投訴,要經受員工們的抱怨。

  

生活就是這麼樣,一天到晚忙東忙西、奔奔波波、吵吵擾擾,就是爲了賺點錢、爲了能夠吃東西、爲了能夠糊口、爲了叁頓飯有米可以揭鍋。如果投生爲人那還算好,至少我們還能夠吃所謂香噴噴的飯。但如果我們投生爲動物的話,其實我們看到的動物,幾乎它們一輩子所做的只是兩樣事情:第一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如何不被自己的天敵吃掉,第二就是它爲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去覓食。如果我們作爲人的話,假如我們把我們的生命只是定位在爲了生計的話,那我們跟動物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我們想到人,他有更高尚、更崇高的追求,我們應該精進。而且又想到爲了覓食、爲了生計、爲了活口,這樣所産生的種種的痛苦,風吹雨淋、風吹日曬、寒日無阻,就是爲了賺點錢,這樣帶來了很多的痛苦,帶來了無盡的壓力、緊張,甚至很多人精神崩潰。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周圍看到的、在我們的社會上看到的。當我們想到如果不再重複這樣,我們應該修行、應該精進。因此,我們可以思維這八種激起悚懼感的事,提起精進。在《清淨道論》裏面還提到了十一種培育精進的方法。《清淨道論》裏面說到有十一種方法可導致生起精進覺支:第一、省思惡趣等的怖畏,就是我們剛才講到的。第二、見到精進能證得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透過精進,我們可以獲得世間的成就,例如說持戒清淨。持戒清淨可以帶給我們人天福樂之因,這是世間的功德。我們可以修定,如果修定,假如還沒有證得聖道、聖果,沒有斷除、斷盡一切煩惱,可以使我們投生到梵天界,這也是世間的成就。我們可以修慧,了知這個世間的真相。如果我們不通過精進的話,是根本不可能證得出世間的成就的,根本不可能斷除煩惱的。因此惟有通過精進,我們才能夠證得出世間的成就。這是通過精進獲得的功德。

  

第叁、我們應該省思我們所修行的道路。我應行于佛陀、獨覺佛、大弟子們所行之道,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佛陀、獨覺佛、大弟子們,他們都是通過精進才能夠證得成就的、才能夠斷除煩惱的。而這條道路、這條殊勝的道路,不可能通過懈怠、放逸而達成,所以我們應該省思所行之道。第四、爲了施主們能夠得大果報,而恭敬缽食。我們可以想:施主們供養我們飲食,供養我們生活必須品,他們並不是說我現在供養你,以後你要給我們什麼回報。或者你是我的父母、你是我的兒女,所以我要供養你。施主們供養並不是這麼樣供,而是希望:透過我的供養,可以使我能夠獲得大果報、大功德。假如你是一個放逸的人,那麼,你如何對得起施主的供養呢?你如何能夠給施主們帶來大果報、大功德呢?透過精進,透過恭敬施主們的供養,透過我們恭敬缽食,我們應該修行、應該精進。第五、我們應該思維、省思導師的偉大、就是佛陀的偉大。導師是贊歎精進勤奮者。他是不會違越[精進]的教導者,(就是他不會教導你放逸的,他必定教導我們精進的),對我們有許多的助益,我們必須以精進、恭敬行道作爲恭敬,除此之外,更沒有其他。這樣來省思導師的偉大。第六、我應繼承稱爲正法的偉大遺産,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如此省思遺産的偉大,就是我們現在仍然能夠聽聞到佛法,仍然能夠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爲什麼我們仍然還能夠聽到佛法?因爲這是佛陀給我們的遺産。遺産有兩種:一種是利養的遺産,一種是法的遺産。利養的遺産是對于出家人來說,一旦出了家,就有人供養袈裟、缽食、住所、醫藥等生活必須品,這是利養的遺産。我們不應該爲了追求利養的遺産而修行,我們應該追求法的遺産,我們應該繼承佛陀交給我們的法的遺産。

  

什麼是法的遺産呢?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這些是佛陀遺留給我們的偉大的遺産、法的遺産。我們要繼承正法的遺産,我們不可能通過很放逸去實踐它。第七、可以通過作意光明想、變換威儀及露地住而習行等,就是改變姿勢,實行露地住等去除昏沈睡眠。第八、避開懈怠之人。就是那些不修行的人、那些放逸的人,我們…

《阿毗達摩 第十八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喜、欲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