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該避開他們,應該遠離他們。
第九、親近勤勉精進之人。那些精進禅修的人,我們應該親近他。第十、應該省思正勤。省思四種正勤,我們昨天晚上講到的。第十一、對比勝解。就是我們應該決定精進。這是《清淨道論》裏面講到的培育精進的方法。我們今天講了精進,接著再講另外一種心所。這種心所是喜(p ti ga
我們反問一下,如果我們對修行沒有興趣、對禅修沒有興趣,會修行嗎?修行到底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工作呢?還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事情?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如果自己壓根就不想修行,那你很難投入地去修行。就好象世俗有句話叫:強扭的瓜不甜。同樣的,如果人家逼著你去修行,或者你自己硬是好象完成一種任務一樣去修行,那你修行也可能修得愁眉苦臉,越修越苦惱、越修越煩惱。
對于禅修也是,現在有很多的禅修者,一天到晚都在專注呼吸,越專注越覺得呼吸太單調了、太簡單了,然後心開始枯燥、開始無聊,這樣的話,心就變得很鈍,就沒有力,變得很軟弱。由于心對對象、對所緣失去了興趣,于是精進也減退了,正念也減退了,其它的很多…,一境性也減退了,心要麼是在胡思亂想,要麼是在昏昏欲睡。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通過提升喜覺支,培養心對呼吸的興趣。對修行也是,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的禅修目標、禅修所緣培養興趣,或者換而言之,要有感情。沒有興趣、沒有感情,你的心往往不能夠持久。所以我們現在去問一下自己,如果你對于自己禅修的所緣不能夠持久,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爲缺乏興趣。
應該如何來培育喜覺支呢?在《清淨道論》裏面就講到有十一種方法可以導致生起喜覺支。第一、佛隨念;第二、法隨念;第叁、僧隨念;第四、戒隨念;第五、舍隨念;第六、天隨念;第七、寂止隨念;第八、避開粗俗之人;第九、親近柔和之人;第十、省思信樂的經文;第十一、對比勝解。這十一種方法的任何一種都可以提升我們的興趣,可以培養喜覺支。
例如:佛隨念。要如何修行佛隨念呢?佛隨念對于佛弟子來說,這是應該修的。因爲佛隨念有很多種功德:首先它可以去除我們的心對目標的沒有興趣、無聊;第二、它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當我們的心對修行沒有興趣,失去信心的時候,通過修佛隨念可以培養信心;第叁、它可以提升喜。爲什麼?因爲我們都是佛弟子,作爲佛弟子,必定會恭敬我們的導師、會恭敬佛陀。由于取恭敬的所緣、歡喜的所緣,我們的心很容易培育起歡喜來。
所以在傳統上,我們會把佛隨念當成是護衛業處、保護的業處,它可以保護我們的信心。應當如何修行佛隨念呢?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弟子們可以直接取佛陀爲對象來修行佛隨念。即使在佛陀已經入滅的這個年代,我們仍然可以修行佛隨念,我們可以借助佛像來修行佛隨念。在傳統上,一般我們都是,當我們在禮敬菩提樹、在禮敬佛塔的時候,來修佛隨念。到了佛滅五百多年的時候,開始産生了佛像。然後人們可以借助佛像來修行佛隨念。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獲得佛像,也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們可以取我們最喜歡的佛像來修行佛隨念。
你可以取一尊很莊嚴的佛像,或者一張你很喜歡的佛像,然後注視著它,然後,你就在佛陀的九種功德或者十種功德當中,取其中一種最喜歡的功德。佛陀的九種功德是:那位世尊的確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你取其中的任何一種來憶念。
如果你是憶念arahant(阿拉漢),阿拉漢一共有五種意思,你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種意思。例如說,阿拉漢的意思就是araha,再加ant,araha的意思就是有資格的、值得的。值得什麼?值得,因爲佛陀擁有無比圓滿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完全有資格,而且應當受到諸天與人的恭敬、禮敬、尊奉、供奉、供養。當我們省思佛陀的這項功德,然後我們的心持續地憶念阿拉漢、阿拉漢......讓我們的心持續地把佛陀的功德放在心中的第一位。這樣專注,由于我們憶念了佛陀的功德,這個時候,恭敬的心、歡喜的心會生起,這是培育喜覺支的一種方法。對于法隨念也是,我們省思佛陀的教法的偉大。
佛陀教法擁有六個特點:
第一、法是世尊所善說。也就是說法是佛陀所證悟並教導的。
第二、是自見的。就是說它是在我們今生就可以證悟的。
第叁、它是無時的。一旦一個人證得了聖道,立刻聖果就現前,它不會隔很長的時間。
第四、它是歡迎來見的。佛陀的教法是公開的、沒有隱秘的,只要你懷著一顆真誠坦誠的心,恭敬的心來,佛陀的法是歡迎你來體驗,所以說Ehipassiko,ehi就是來吧,passiko就是看,你來看吧,你來體驗吧。
第五個特點opanayiko。就是導向清涼的、導向正覺的、導向涅槃的,這是佛陀教法的特點。
第六個特點,就是只要任何的資質,他都可以體驗到,這只是各自體驗的,它是不可能代替的,你必須得通過修行實踐才能夠體驗的。這是佛陀教法的六種特點。
我們可以憶念佛陀教法的任何一種特點,然後把它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持續地憶念佛陀的教導,我們將能夠生起歡喜的心,恭敬法的心,這是培育喜覺支的一種方法。
還可以透過思念、憶念僧隨念。佛陀的弟子僧團,他是善行道者,他是正直行道者,他是真理行道者,他是正當行道者,也即是那一切已經證得了聖道、聖果的那些弟子們,這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僧團。他們應當受到恭敬、應當受到供養、應當受到布施、他們應當受到供奉、合掌,他們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我們思維著僧衆的這些素質,這些功德,我們應該培育歡喜的心。憶念佛法僧叁寶的功德,這是對我們內心所恭敬、所皈依的,可以這麼樣來憶念。
我們也可以通過憶念自己所擁有的功德。例如說,如果對于出家衆,我們可以憶念自己持戒清淨。由于自己擁有了很清淨的戒,這些戒我們嚴持不犯,它不會破,沒有斑點… 《阿毗達摩 第十八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喜、欲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