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P4

  ..續本文上一頁精進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但是在我們培育止觀,修止培育定力,修觀培育慧的時候,它們也略有側重點。在修定的時候,信根強一點,信根強一點而慧根稍微弱一點是適當的。爲什麼呢?因爲信根是偏于感性,它的心更容易投入。而慧根,由于慧根往往它的相就是要抽離出所緣來看,它才能夠看得清楚。這樣的話,如果人的心一直都是屬于抽離對象的狀態,他能夠達到心一境性麼?他的心能夠很好地投入到對象麼?能夠麼?能還是不能?不能。爲什麼?因爲我們說到的定力是心跟對象、跟所緣的結合、融在一起,是不是?而慧呢,往往它是保持一段的距離。因此在修定的階段,信根強是適當的。有些禅修者問說:爲什麼女衆禅修更容易成功,而男衆更不容易成功呢

  爲什麼?知道麼?爲什麼在現在這個時候,很多女衆的修行反而比男衆好啊?這個在第一期的佛學問答裏面已經回答了,爲什麼?知道麼?因爲女性相對于男性來說是偏于感性的,所以她的信根強嘛!正是這樣,所以她很容易、很恭敬地依照業處導師給的指示去做、去實踐、去禅修,所以她就上得快喽。但是,爲什麼那些愛批判、愛批評的人,一輩子修都不可能成功呢?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沒辦法投入,他的心始終都是處于一種跟所緣背離的狀態。他既不肯、也不能把他的心完全融入于所緣,他怎麼有可能培育出定力出來呢?是不是?你叫他培育定力,例如說,我們對于那些思辯性過強的人說,我們叫他:“你要單純、要平靜,你一定要單純!”那好!他聽了:“哦,要單純!”也許他可以寫出幾萬字,甚至一本書來說《論單純》,是不是?這種人就是這麼樣,他可以引經據典什麼叫“單純”?單純的經典怎麼說,有些人怎麼做,有些人怎麼解釋,他可以這麼樣,但是他的內心就不可能單純的。既然不能單純,有可能培育出定力來麼?不可能。所以在培育定力的階段,感性強一點更好。特別是我們現代人,我們大家很多的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很多的人都是生活在大都市裏面、生活的方式都是很理性的。所以,爲什麼現在大家在禅修營當中,很多人對于慈心很有感受呢?爲什麼?知道麼?知道爲什麼嗎?是我知道不告訴你,是吧?所以大家保持沈默。就是因爲過度的理性會障礙禅修,有時候把感性發出來、培養出來。正是因爲如此,爲什麼在禅修報告的時候,我很少教大家修叁十二身分,反而更多的是教大家修慈心和教大家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爲什麼?知道麼?就是因爲要大家培育出信根,信根再強一點。當然了,如果到了修觀的時候,修Vipassanà的時候,那個時候慧根要強,信根不能夠太強。慧根強,我們才能夠很客觀、很平靜地觀照,也就是很如實地觀照。如果涉入了過多的感情成分的話,我們反而變成不可能很如實,因爲修觀是不能靠想象的。你看到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你就怎麼去觀照它,所以那個時候慧是應該很強。也就是說,定是要我們的心和所緣結合在一起,而慧是要讓我們的心抽離出所緣,最後抽離出諸行法才能夠解脫。明白麼?所以我們討論的還是心和所緣的關系。信和慧、定和慧的關系是處于這樣的關系。

  

如果心過度地排斥所緣,你不能培育定力。如果心過度地黏著所緣,你的慧不能夠生起。不過,無論是信、慧組也好,無論是精進和定組也好,“念”在一切處強都是適當的,“念”可以保護心避免因爲傾向于掉舉的信、精進、慧而陷于掉舉,及因爲傾向于懈怠的定而陷于懈怠。也就是說,“念”在一切時都適合的。就好像我們說到鹽,鹽放在湯裏也可以,放一點在飯裏面也可以,放在菜裏面也可以,是不是?它是適合一切的。我們調味,放點鹽都是適合的,同樣的,對于正念也是這麼樣。無論在培育信根、培育精進根、培育慧根或者培育定根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有念,念就是把心沈入到所緣當中。無論培育定力需要這種念的保護,培育慧也需要這種正念的保護。惟有我們達到了五根平衡,平衡才能夠取中道,在平衡的前提下、在內心平靜的前提下,我們付出的努力才是中道的精進。同時,五根的平衡和七覺支也息息相關,七覺支的覺支就叫bojjha

  ga,它是由bodhi再加a

  ga組成,正確地說叫做正覺支或者等覺支sambojjha

  gasambodhi是正覺,a

  ga是因素、條件。導向正覺的條件或因素稱爲覺支。覺支一共有七種,即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與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這裏的擇法覺支屬于智慧的範疇,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先要有擇法覺支,有了擇法覺支,我們才不會迷信、才不會盲從。例如說,在禅修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知道這種方法是正確還是錯誤,沒有了擇法覺支爲前導的話,我們修行了錯誤的方法,還一味地把身心投進去,這樣的話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說,無論我們修行也好、學習也好,都要以正見爲前導。同時,在我們禅修的時候、禅修的過程中,有時候適當地能夠分辨一下,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是提升精進還是要讓內心平靜。我們有時在專注的過程,稍微用一下擇法覺支還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正確的、正當的。而不是說,當我們的心過度地沈滯。例如說,在禅修的時候昏昏欲睡,你再繼續保持下去,這個時候。沒有擇法覺支去平衡、去提醒你提升精進,那我們的心會變得一直地鈍下去、沈滯下去。如果是在修行的時候,過度的緊,身心的不舒服,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擇法覺支,讓擇法覺支生起。我們應當再培育平靜、再培育定根,而讓精進根稍微減弱一點。這個時候,擇法覺支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而精進覺支就是爲了達成目標付出的努力;喜覺支就是對于所緣要有興趣,對修行的目標有興趣,或者說我們喜歡禅修;輕安覺支就是身心的輕安、輕快、舒適;定覺支就是心的平靜、心一境性、心的單純、專一;舍覺支就是心的平等,內心處于一種中舍的狀態,不會偏于任何一邊,既不會過緊也不會過松,既不會過動也不會過靜、不會極端、不會過度、恰到好處,這是舍覺支。這是屬于擇法、精進、喜、輕安、定和舍。這一共有兩組。

  

其中,擇法、精進與喜屬于一組,這一組跟我們在講五根當中的精進根比較相應。而輕安、定和舍跟定根比較相應。但是,它仍然跟五根的平衡一樣,念覺支在一切時都是需要的,念覺支就是把心投入到所緣當中,沈入到所緣當中而不動,不會忘失禅修的對象,這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它是屬于偏動的一邊;它要和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達到平衡。如果我們在禅修的時候,感覺到心比較煩躁、比較躁動,或者身心感覺比較緊,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培養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與喜覺支,而應該培養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就好像佛陀在《相應部》裏舉了個例子,我們要熄滅熊熊燃燒的火,如果想要熄滅熊熊燃燒的火,我們在這火堆裏面添加幹柴、牛糞、幹草等等,想要讓火熄滅可以麼?不可以。我們這個時候應該要灑些水,要撒些沙、泥土等等,這個時候才能夠把火熄滅。同樣的,當心躁動不安的時候,煩躁的時候,我們應該培養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那個時候我們要讓內心平靜,先讓身體放松,要達到身的輕安,然後再讓心達到平靜,這是定。(之後心不要去作意那些)保持心不要過度,要平衡、要平等。這個時候,應該培育的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而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假如修行的心很鈍、沒有力,有時候想打瞌睡,或者感覺心過度的舒服,處于一種似夢非夢,半夢半醒的狀態。有時候你坐在那裏感覺到很舒服,一會兒一坐就過去了,這時是定過度,心沒有活力。在這個時候,如果培養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是不適當的,而應該培養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就好像我們要把即將熄滅的火讓它燃燒起來,這個時候你在火堆裏面灑水,撒一些泥土、撒些沙子,火就不可能燃燒起來了。我們應該放些幹柴、幹的草、幹的牛糞,火就能夠燒起來。同樣的,當我們的心感覺沒有活力的時候,應該提升活力。例如:當你的心好像鈍鈍的時候、要昏沈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教大家去思維些法義、心裏默念一些經典,這個時候是屬于偏于擇法覺支或者提升精進力,讓你的心打起精神來,這是精進覺支;你可以再轉修一些佛隨念,或者其它的、慈心等等,讓你的心提升喜覺支;或者有時候叫大家去想一些令你很歡喜的事情、很高興的事情,讓你的心充滿活力。這個時候,其實就是讓大家在培養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

  

在修行的時候,就是這麼樣運用的,惟有達到平衡的精進才是中道的精進。在大家禅修的時候,如果精進用到恰到好處,那是很管用的。這樣的話,大家盡管可以很放心地修行。如果過度地精進,容易使一個人變得躁動不安,甚至很容易一旦由于精進過度,如果他付出的努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失去信心。惟有在中道的內心平衡的精進當中持恒地努力、锲而不舍,這種精進才是正確的精進,這種精進才是中道的精進。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