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佛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很精进地修行,使它达到出世间慧的范畴,我们现在仍然还在轮回。但是如果我们在过去佛的时代,能够修多少、能够做多少,至少现在仍然是我们今生乃至于未来,可以证悟涅槃的巴拉密(解脱的资粮、正觉的菩提的资粮)。因此,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善,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戒、定、慧,我们应当要精进,努力使未生起之善令之生起。
第四就是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圆满。对于大家现在已经所持守的戒,应当好好地守护它。不要因为失去了正念,不要因为自己的烦恼现前而轻易地破了自己的戒、犯了自己的戒,使我们的戒行越来越清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询问、通过持守而使我们的戒慢慢地增长乃至圆满。
对于已经拥有定力的禅修者,他应当要精进努力,使他的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深,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敏捷。对于拥有观智的禅修者来说,他必须得要持续地修行观智,修行观智一直到他的观智不退的地步。什么样的观智才能够做到不退呢?
观智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世间的智,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我们说的观智都是属于世间智的范畴,出世间智称为“道智”和“果智”。在修行观智的时候,如果一个禅修者修到了缘摄受智,这种人称为小入流。也就是说,由于他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他不会再很顽固地执取五蕴、名色法或者这个身心就是“我”、就是“人”。同时,他由于如实地观照了三世的因果,他了知今生是有因的,因就是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业,由于过去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报、现在这堆五蕴。同时由于今生所造的业,由于今生的烦恼驱使他造业,这种业在成熟了之后使他带来未来的果报。他了知、他知道了这三世的因果。这三世的因果不是通过听闻,不是通过思维,不是通过看书,而是通过如实地知见,于是他已经没有了对三世因果的怀疑。由于他已经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所以他暂时性地断除了邪见,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我们称为小入流,或者有人又称为小须陀洹。在这个时候,他下一生不会再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再继续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培育观智直到行舍智的阶段。他到了行舍智,可以保证下一生不会再退堕到恶趣。但是,他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漫长轮回当中,仍然不会堕落到恶趣,只能够保证他的下一生。
那在什么情况下才肯定下一生不会堕落到恶趣呢?惟有他的观智一直修到成熟,道智现前,把邪见和对佛、法、僧,对三宝、对缘起的疑连根的剪掉、拔除、砍断,那个时候才可以肯定他在未来不再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那就是入流道,这种道智才能够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戒,应当要让戒持的更清净、更圆满。我们拥有了定力,应当速速地培育定力,让我们的定力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殊胜。当我们有了慧之后,我们一直就修行观慧,直到我们的出世间慧生起。惟有出世间的慧才能够断除烦恼,世间慧不能断烦恼,世间慧只能镇伏烦恼,这就是出世间智慧的功德。
当我们拥有了出世间慧之后,我们再继续修行乃至到断除一切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说生死之根才能够连根拔除,烦恼之根才能够完全地拔除,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圆满了。圆满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修的已经修了,应该做的已经做了,应该学的已经学了。那个时候才叫做三学圆满——戒、定、慧都圆满了。
所以,只要我们在戒定慧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必须得持恒地努力,不管我们还要多长时间努力,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惟有我们这样持恒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只要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使我们已经培育起来的善达到增广、圆满,那么就要为此目的而付出努力,付出精进。惟有我们通过这四种方法,持续地、持恒地努力,我们可以说这叫做正精进。
对于精进来说,我们除了要为圆满戒、定、慧付出努力这样的精进之外,同时我们知道,精进也必须得符合中道。如果不符合中道的精进的话,那么精进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进不足,一种是精进过度。精进不足就是有些人刚开始看上去好像很精进,但是他的精进不持久,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懈怠、懈堕、放逸;而另外一种精进是过度地精进,过度地精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犹如外道的苦行,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这种是邪精进,这就是盲目的精进,这种也是无用的精进。
什么样才是中道的精进呢?中道的精进必须得达到五根的平衡。五根是哪五根呢?请回答!大家不知道?第一是什么根?信根。第二?精进根。第三?念根。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对!信、精进、念、定、慧。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称为五根。
在这五根当中可以分为两组:精进根与定根是一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的,定根偏于静的,惟有动静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与慧根又是一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如何才能够做到五根达到平衡呢?我们可以看一看《清净道论》当中这么样说,在《清净道论》的第一册第六十二段里面讲到“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惟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精进根是指努力或者说内心的活力、冲劲;而定根是指内心的平静。如果一个禅修者过度地精进,会使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在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禅修者精进力过度,他会造成头晕、会头涨,会身体发紧,或者说他的心很烦躁,躁动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强而精进根不够,人就变得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的平静,静到不能够动了,定过头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是定根与精进根不平衡。定根和精进根的平衡,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达到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不断地精进。如果没有平静为前提的精进,它就变得过度地躁动。但如果只有平静而没有精进,心就过度的懒洋洋变得没有活力、没有冲劲。
对于另外一组,信根和慧根也是这么样。如果一个人的信根过强,他就很容易变成迷信,变成会搞个人崇拜,变成会宗教狂热。例如说,有哪位大师来了、哪位上师来了,听说他懂得加持,他能够帮你消业障,他很灵验,他还会帮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窝蜂的涌过去、盲从,这种叫做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慧根过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学者一样,他满腹经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寻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来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样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没办法坐。但是你叫他评论、评头品足,他可以帮你说的上,整天整夜都会帮你讲。如果一个人慧根过强,他会变得很容易批评,他的逻辑性太强、思辩性太强而变得批判性也很强。因此在禅修的时候,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就是动和静、情与理都要达到平衡。
不过对于修定者来说,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如此依相信、信心将证得安止。于定、慧中,对于修定者来说,一境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可证得安止。也就是说,在定和慧当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过程中,对于培育定力的禅修者来说,定根强是适当的,因为这样他可以证得安止。对于修观的人来说,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但两者平衡才能够得到安止,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五根要平衡,即… 《阿毗达摩 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