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P3

  ..續本文上一頁去佛的時代,我們並沒有很精進地修行,使它達到出世間慧的範疇,我們現在仍然還在輪回。但是如果我們在過去佛的時代,能夠修多少、能夠做多少,至少現在仍然是我們今生乃至于未來,可以證悟涅槃的巴拉密(解脫的資糧、正覺的菩提的資糧)。因此,爲了要證得出世間的善,爲了要證得出世間的戒、定、慧,我們應當要精進,努力使未生起之善令之生起。

  

第四就是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圓滿。對于大家現在已經所持守的戒,應當好好地守護它。不要因爲失去了正念,不要因爲自己的煩惱現前而輕易地破了自己的戒、犯了自己的戒,使我們的戒行越來越清淨。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通過詢問、通過持守而使我們的戒慢慢地增長乃至圓滿。

  

對于已經擁有定力的禅修者,他應當要精進努力,使他的定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深,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敏捷。對于擁有觀智的禅修者來說,他必須得要持續地修行觀智,修行觀智一直到他的觀智不退的地步。什麼樣的觀智才能夠做到不退呢?

  

觀智可以分爲幾種:一種是世間的智,一種是出世間的智。我們說的觀智都是屬于世間智的範疇,出世間智稱爲“道智”和“果智”。在修行觀智的時候,如果一個禅修者修到了緣攝受智,這種人稱爲小入流。也就是說,由于他已經能夠見到了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他不會再很頑固地執取五蘊、名色法或者這個身心就是“我”、就是“人”。同時,他由于如實地觀照了叁世的因果,他了知今生是有因的,因就是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由于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報、現在這堆五蘊。同時由于今生所造的業,由于今生的煩惱驅使他造業,這種業在成熟了之後使他帶來未來的果報。他了知、他知道了這叁世的因果。這叁世的因果不是通過聽聞,不是通過思維,不是通過看書,而是通過如實地知見,于是他已經沒有了對叁世因果的懷疑。由于他已經暫時性地斷除了疑,所以他暫時性地斷除了邪見,暫時性地斷除了疑,我們稱爲小入流,或者有人又稱爲小須陀洹。在這個時候,他下一生不會再墮落到惡趣。如果一個人再繼續在這個基礎上修行,培育觀智直到行舍智的階段。他到了行舍智,可以保證下一生不會再退墮到惡趣。但是,他不能夠保證在未來的漫長輪回當中,仍然不會墮落到惡趣,只能夠保證他的下一生。

  

那在什麼情況下才肯定下一生不會墮落到惡趣呢?惟有他的觀智一直修到成熟,道智現前,把邪見和對佛、法、僧,對叁寶、對緣起的疑連根的剪掉、拔除、砍斷,那個時候才可以肯定他在未來不再墮落到惡趣、苦道、地獄,那就是入流道,這種道智才能夠斷除邪見、斷除有身見。

  

如果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戒,應當要讓戒持的更清淨、更圓滿。我們擁有了定力,應當速速地培育定力,讓我們的定力能夠越來越強、越來越殊勝。當我們有了慧之後,我們一直就修行觀慧,直到我們的出世間慧生起。惟有出世間的慧才能夠斷除煩惱,世間慧不能斷煩惱,世間慧只能鎮伏煩惱,這就是出世間智慧的功德。

  

當我們擁有了出世間慧之後,我們再繼續修行乃至到斷除一切煩惱,那個時候,我們可以說生死之根才能夠連根拔除,煩惱之根才能夠完全地拔除,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圓滿了。圓滿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修的已經修了,應該做的已經做了,應該學的已經學了。那個時候才叫做叁學圓滿——戒、定、慧都圓滿了。

  

所以,只要我們在戒定慧還沒有圓滿的時候,必須得持恒地努力,不管我們還要多長時間努力,一年、兩年、叁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惟有我們這樣持恒地、持續地努力,才能夠使我們的(叁學圓滿)。只要能夠使我們的叁學圓滿,使我們已經培育起來的善達到增廣、圓滿,那麼就要爲此目的而付出努力,付出精進。惟有我們通過這四種方法,持續地、持恒地努力,我們可以說這叫做正精進。

  

對于精進來說,我們除了要爲圓滿戒、定、慧付出努力這樣的精進之外,同時我們知道,精進也必須得符合中道。如果不符合中道的精進的話,那麼精進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精進不足,一種是精進過度。精進不足就是有些人剛開始看上去好像很精進,但是他的精進不持久,之後很快就陷入了懈怠、懈墮、放逸;而另外一種精進是過度地精進,過度地精進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猶如外道的苦行,摧殘自己、折磨自己,這種是邪精進,這就是盲目的精進,這種也是無用的精進。

  

什麼樣才是中道的精進呢?中道的精進必須得達到五根的平衡。五根是哪五根呢?請回答!大家不知道?第一是什麼根?信根。第二?精進根。第叁?念根。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對!信、精進、念、定、慧。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稱爲五根。

  

在這五根當中可以分爲兩組:精進根與定根是一組;信根與慧根是一組。精進根偏于動的,定根偏于靜的,惟有動靜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與慧根又是一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達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如何才能夠做到五根達到平衡呢?我們可以看一看《清淨道論》當中這麼樣說,在《清淨道論》的第一冊第六十二段裏面講到“信強而慧弱則成迷信,信于不當之事。慧強而信弱則偏于虛僞一邊,猶如由藥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藥。惟有兩者平等,才能信于正當之事”。

  

在這五根當中,精進根和定根要達到平衡。精進根是指努力或者說內心的活力、沖勁;而定根是指內心的平靜。如果一個禅修者過度地精進,會使人躁動不安,心沒辦法平靜。在我們修入出息念的時候,如果禅修者精進力過度,他會造成頭暈、會頭漲,會身體發緊,或者說他的心很煩躁,躁動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強而精進根不夠,人就變得會懶洋洋的,無精打采,心沈滯不前,也就是過度的平靜,靜到不能夠動了,定過頭了,這樣的話就變成是定根與精進根不平衡。定根和精進根的平衡,其實就是說我們要達到在內心平靜的前提下不斷地精進。如果沒有平靜爲前提的精進,它就變得過度地躁動。但如果只有平靜而沒有精進,心就過度的懶洋洋變得沒有活力、沒有沖勁。

  

對于另外一組,信根和慧根也是這麼樣。如果一個人的信根過強,他就很容易變成迷信,變成會搞個人崇拜,變成會宗教狂熱。例如說,有哪位大師來了、哪位上師來了,聽說他懂得加持,他能夠幫你消業障,他很靈驗,他還會幫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窩蜂的湧過去、盲從,這種叫做信根過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對于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慧根過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學者一樣,他滿腹經綸,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尋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來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樣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沒辦法坐。但是你叫他評論、評頭品足,他可以幫你說的上,整天整夜都會幫你講。如果一個人慧根過強,他會變得很容易批評,他的邏輯性太強、思辯性太強而變得批判性也很強。因此在禅修的時候,精進根和定根要達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達到平衡,就是動和靜、情與理都要達到平衡。

  

不過對于修定者來說,在培育定力的階段,即使信強也是適當的,如此依相信、信心將證得安止。于定、慧中,對于修定者來說,一境性強是適當的,如此他可證得安止。也就是說,在定和慧當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過程中,對于培育定力的禅修者來說,定根強是適當的,因爲這樣他可以證得安止。對于修觀的人來說,慧強是適當的,如此他獲得通達無常、苦、無我相。但兩者平衡才能夠得到安止,這句話也就是說,我們說到的五根要平衡,即…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