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是他的果報,他的善果報。如果我們通過如理作意的話,錢並不是壞事。我們(當然是對在家人來說呀),我們可以用錢去做布施,去周濟貧困,首先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孝養父母,去擴大自己的産業,這個是佛陀也允許的。但如果我們擁有了錢,去爲非作歹、爲富不仁、去花天酒地,這個我們是在造不善業,在造惡業。當我們擁有錢,這個是果報,然後我們把這一筆錢拿來怎麼用,我們可不可以自己決定?
假如這筆錢是你的話,你可不可以拿來做決定?你可以。對呀!如果是男人的話,他可以晚上去夜總會,去一條龍,從吃個晚餐,然後再去桑拿,然後又去叫小姐,那麼這樣的話,他的錢變成是什麼?是滿足他的貪欲,讓他造惡的幫凶。如果他又把這些錢拿來孝養父母,撫養妻兒,這是對內的;對外的,他又拿去做社會的福利,做社會的公益事業,修橋梁,幫助貧困,拿來做布施,做善事。這樣的話,他用了錢,他是拿來做善事,是不是?即使,你說讓我的生活過的閑一點,使我的妻兒能夠舒服一點,這個也是好的。佛陀在經典裏面教導給孤獨長者,也是有講到如何分配錢的話,也是這樣。這樣的話,你能不能夠自己做主張,可不可以?也可以。所以,當我們擁有了善的果報之後,我們如何去分配,如何去安排這些,我們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我們花天酒地的話,我們只是在消耗錢財。例如:你把錢拿去賭博,這樣的話你是在墮落。如果你拿去做善業的話、做善事的話,那麼你把這些錢,就是在創造你未來的福樂之因。這樣你既承受了自己善的果報,又利用它來造更好的善因。
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好的或者不好的,我們要清醒、要知道,這個是我們善和不善業的成熟,當我們能夠這樣思維的話,拉向這種思維的本身就是如理作意。一旦這樣思維的話,生起的就是業果智。生起業果智也是在造新的善業;縱使我們遇到不好的緣,不喜歡的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的生活總不能夠一帆風順的話,我們的人生總是很坎坷,起起伏伏的、浮浮沈沈的話,但是如果我們經常都能夠運用如理作意的話,我們將能夠跳出這個因果的網,我們能夠變得生活得很坦然。而且我們也可以,無論是好的果報、不好的果報都能夠造善心,我們都能夠爲未來造善因,造福樂的因。
當我們在承受不善的果報,在人生低落的時候,比如說,無論是在公司、在單位、在你的周圍,很多人都跟你作對,或者說你做的事情不給人認同,或者很多人都在明裏暗裏跟你鬥,如果你能夠這麼樣在想,你能夠這樣想:爲什麼人家會這麼跟我鬥呢?如果我做的真的是錯誤的話,那我應該改。但是如果我做的是堂堂正正,我做的並沒有錯,只是他們用他們的眼光,他們的方式來對待我,那我們沒必要內疚,我們就繼續做下去。
同時,我們也要同情那一些經常整我們的人。他們爲什麼會這麼樣做?因爲他們的貪愛、他們的妒忌、他們的傲慢,所以他們才這樣做,或者他們的一些邪見、他們的一些成見,他們才這樣做。當我們生起一種寬容的心、一種同情的心,這個是悲心。一旦我們生起了悲憫的心,悲憫的心也是一種善心。這樣的話,即使我們處于逆境當中,我們仍然可以過的很坦然,甚至我們在逆境當中,仍然可以培育善心,是不是?所以我們可以思維:人不可能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在逆境的時候,就當成是一種考驗,當成是對我們人生或我們自己的一種磨練。
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菩薩,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樣做的?他們是怎麼樣去對待跟他作對的人、中傷他的人、想要殺害他的人?我們的菩薩都是用一種忍的方式、用一種慈愛的方式去對待跟他作對的人。既然我們要學佛,我們要解脫,要證悟菩提,要證悟正覺,我們就應該向菩薩學習。學習菩薩的忍耐,忍耐畢竟也是一種巴拉密嘛,是不是?
即使是這樣,我們也可以說,假如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是一帆風順的話,他不可能成佛。爲什麼呢?因爲他沒辦法圓滿他的忍,忍耐巴拉密,忍波羅密,是不是?惟有他完全圓滿了忍耐的巴拉密,他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菩薩也是在逆境當中圓滿他的智慧,圓滿他的種種的善行的。
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學會了承受。好的不好的我們都能夠承受,好的我們不會得意忘形、不會忘乎所以;不好的,我們能夠坦然接受。這樣的話,人生的起落浮沈,我們都可以很開心、很坦然、很泰然地面對。
因此我們不應該習慣性的讓我們的心追隨著自己的煩惱,追隨著自己的習氣,而應該多點培育善,培育如理作意,善跟不善的關鍵點在于如理作意。
就正如說,我們本身走的是一條路,但是一旦遇到了分叉路口,我們自己有選擇的余地。選擇好,用什麼選擇?如理作意來選擇。選擇不好,用什麼來選擇?不如理作意來選擇。站在這個十字路口的就是作意,而作出決定的,你走哪一邊,這個作意心所可以做的了主。如果你把它帶到好的地方,生起的是善心,你把它帶到不好的地方,生起的就是不善心。
所以我們知道,作意重不重要?重要嗎?如理作意重不重要?重要!所以我們看,正是因爲如此,佛陀說:“如理作意的比庫能夠舍斷不善,能夠培育善。”
我們學“阿毗達摩”,有一句話叫做:“果報如此,速行可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每天所承受的東西,我們之所以承受、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在這個世間,我們的境遇就是我們的果報。現在所承受的我們要改變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改變,改變什麼呢?改變我們的未來。
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就在當下。承受的東西,我們通過正確的思維,然後我們生起的是善心。你生起的善心,就是在改變。面對著不好,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態。如果是面對的不好,我們也可以很坦然的去處之;面對著好的,我們也能夠很泰然的去面對之。這樣的話,我們現在可以很開心、很坦然,而未來我們也可以更好。這樣的話,我們的生命就在不斷地提升,我們的善法不斷在培育,我們靠近解脫、靠近正覺、靠近菩提就越來越近。
所以我們在學習如理作意這個心所的時候,要認清心的運作,心的運作其實就在作意那一點,就在轉向那一點,就是轉向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培育善的思維習慣,使它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這樣的話,我們無論遭遇的是什麼樣的境遇,我們的生活即使是現在多麼的倒黴、多麼的不幸、多麼的禍不單行,但是,我們始終都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跳出這個圈圈,而我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順。如果我們始終都是糾纏在煩惱當中、生活在習氣當中,就很難有跳出生死的這個時候、這個機會。
因此我們學了如理作意之後,希望我們每一天都可以積累善業,每天都可以培育善法。我們現在講到如理作意,對于在家人來說,平時的生活來說,改善自己生活的素質,重不重要?重要嗎?重要。對于我們修行人、禅修者來說,如理作意重不重要?也是很重要。所以,爲什麼佛陀經常講到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如果沒有如理作意,你談到的所謂的正念、正知、修定、修慧,都談不上。無論是持戒,無論是培育定力,無論是培育智慧,首先必須得有如理作意。惟有如理作意的帶領,我們才能夠談到以後的正念、正知,談到以後的培育定力,培育智慧,是不是?
所以,對于修行人來說,不能夠忽視如理作意。對于在家人來說,也不能夠忽視如理作意。只要我們學到作意,能夠如理作意,也許你現在聽了這個,好好的把它記在心中,你用在生活上,其實就是在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同時在提升你的人生品位。如果你的心向著解脫的話,其實每天培育的如理作意,就是在靠近解脫一步,你在靠近正覺一步。
好,我們今天講作意這個心所,就講到這裏。現在再總結一下,我們到此爲止已經講了七個遍一切心的心所,它即是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這七個就是在一切的心當中都有的,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講的作意,因爲一切心都有作意。所以,我們是往好的地方想還是往不好的地方想,到底怎麼樣,我們自己選擇。明天再一起學習六個雜心所。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