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七种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P4

  ..续本文上一页我的、是圆满的,作意对象为“常、乐、我、净”(称为颠倒想),于是生起的是不善心。如果我们作意对象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净”的,那么我们生起的是善心,这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讲的。

  

也就是说,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可以决定我们的心的素质、质量。对于修行来说,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正如佛陀在《如是语》第二品的第六经《第一有学经》里面这样讲到:“诸比库,对于尚未到达而希望住于无上解缚安稳处的有学比库,我不见有任何其他一种内在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诸比库,此即是如理作意。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舍断不善,培育善。”

  

这句话是什么样的意思呢?这里讲到的是有学的比库,也就是说还没有完成禅修目标、还应当修行、应当修学的人或禅修者称为有学,巴利语叫做sekha

  

对于这里无上解缚安稳是什么意思呢?解缚就是完全的断除烦恼,安稳处是指涅槃。也就是说,已经没有烦恼的涅槃。对于还没有到达,还没有证入涅槃,还没有完全断除烦恼却希望断尽烦恼证入涅槃,这一些正在修行的禅修者、这些修行的比库们。

  

我,这里的我是指佛陀。

  

我发现不到,我不见,就是我没有看到。有其他任何一种内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诸比库,这就是如理作意。

  

在《如是语》的这些经里面,第一有学和第二有学里面,佛陀提到有两种因素,对于修行人来说,只要他想要断除烦恼、想要证悟 涅槃,两种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种是内在的因素,一种是外在的因素。 

  

外在的因素是什么?知道吗?善知识。对!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经里面就讲到,我不见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这就是善友、善知识。

  

对于内在的因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理作意。这里讲到的内在的因素,就是说内在的心理因素。内在对我们修行最有帮助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就是如理作意,就是我们在想东西的时候,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就是这样的意思。

  

接着佛陀就说:“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够舍断不善、培育善。”如理作意就好象是方向盘,它能够把心带向好的地方。如果作意是错误的话,那么后面整个心路过程都是错的,都是恶的。

  

刚才我们讲到用心路过程来分析。只要作意是如理的,我们就能够培育善,是不是?培育善的同时,我们也能够舍断不善,如果我们追随着自己的习气,追随着自己的烦恼,或者说我们习惯性看什么东西,都往不好的地方想,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增长不善,在滋生烦恼,这就离佛陀所讲到的目标越来越远。

  

因此在培育善法的时候或者我们在平时生活的时候,要清楚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要培育如理作意,也就是说,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要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思维、来注意。当我们遇到善的果报,好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这个只是我们善业的果报。在经受到诱惑的时候,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免疫力,加强自己的抵抗能力。

  

同时,我们所处的世间是不可能圆满的,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由于过去的不善业随时随地都可以成熟,我们经常都会遇到逆境,会遭受恶缘。做事情也很难一帆风顺,做人也很难做到每天都很开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如理作意,而做到使我们每天都过的很开心。遇到的事情可能是不好的,甚至是倒霉的,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一颗良善的心,拥有一颗善的心,很多的事情都往好的地方想,多多培育业果智,多多思维因果法则。如果有修行的话,我们应该时常的专注自己的业处,有观智的话,我们应当经常的观照,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我们遭遇的是好还是不好,我们都是在培育善法,我们都是在修行。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思维的,就是业与果报经常会绞结在一起。现在遇到的果报跟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有关系,但现在我们造的善业或者不善业却决定在我们自己。对于已经成熟了的果报,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只有承受。我们要学习承受,好的要承受,不好的也要承受,要承受顺的缘,也要承受逆的缘。

  

但是对于没有修行的人来说,他们会追随着自己心里的习惯。一旦看到好的东西,会生起什么?会生起贪爱。看到漂亮的人就想多看几眼,看到好吃的东西想多吃几口,看到不好的东西就生起嗔,就讨厌、就抗拒。好的就执著,不好的就抗拒,这是心的自然反应。如果我们经常追随着心的自然反应的话,即使看到好的我们生起贪,也是在造不善业;我们看到不好的,遇到不好的,我们生起了嗔,嗔也是在造不善业。

  

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我们生活所接触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的果报。无论我们遇到的是好的果报,或不好的果报,你生起的都是贪、都是嗔、都是痴。也就是说,你一天到晚你都是在造不善业,你都是在造恶业,是不是?由于善的果报成熟,我们可以遇到好的所缘,这个时候,你就生起贪。由于你遇到好的,由于你过去造的善业,你遇到好的果报,结果你现在,一旦遇到好的你就生贪。生贪是不善心,那变成(遇到)好的果报,你还是在造不善业;遇到不好的,由于不好的业成熟,我们遇到不好的果报,你又在造不善业。那这样的话,我们只是在走下坡路,我们的生命只是在堕落,是不是?

  

结果我们始终都在贪、嗔、痴当中打滚,我们始终都在造不善业,跟我们的不善业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生命只能够越来越堕落。现在遇到不好的果报,我们又造了新的不善业,这些新的不善业在以后遇到因缘,我们还是继续要遭受更不好的果报。即使我们遇到好的果报,我们还是在造不善业,那再好的果报也有消尽的一天。你现在不趁机再造点善业、再积累点功德、再培养如理作意,我们就枉费人身了。

  

因此我们的生活,这个世间就是一个因果的网,这个因果网就好象打了死结一样。如果我们不尝试用如理作意的方法,慢慢把它解开的话,会越结越紧越结越死,最后我们就自己缠死在生死轮回当中。因为这个就是因果网啊!当我们听了佛法,明了了佛陀的教导,我们就应当尝试去改变,改变什么?改变的并不是我们的果报,对于果报的成熟,我们只有去承受。当你承受了,你就会有改变。我们可以说,有的人把果报当成是命运。也许命运从已经成熟来说,不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何来改变呢?改变就是,它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它的关键点就是在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这一点。例如说,现在大家有钱了,往往世间的人,有钱了他会怎么样?世间人有钱,他们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在世间人的心目中,他们赚钱,换而言之,就是尝试努力使他们的欲望变得垂手可得,是不是?

  

由于有钱,…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七种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