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P4

  ..續本文上一頁我的、是圓滿的,作意對象爲“常、樂、我、淨”(稱爲顛倒想),于是生起的是不善心。如果我們作意對象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不淨”的,那麼我們生起的是善心,這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講的。

  

也就是說,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可以決定我們的心的素質、質量。對于修行來說,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正如佛陀在《如是語》第二品的第六經《第一有學經》裏面這樣講到:“諸比庫,對于尚未到達而希望住于無上解縛安穩處的有學比庫,我不見有任何其他一種內在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諸比庫,此即是如理作意。諸比庫,如理作意的比庫能舍斷不善,培育善。”

  

這句話是什麼樣的意思呢?這裏講到的是有學的比庫,也就是說還沒有完成禅修目標、還應當修行、應當修學的人或禅修者稱爲有學,巴利語叫做sekha

  

對于這裏無上解縛安穩是什麼意思呢?解縛就是完全的斷除煩惱,安穩處是指涅槃。也就是說,已經沒有煩惱的涅槃。對于還沒有到達,還沒有證入涅槃,還沒有完全斷除煩惱卻希望斷盡煩惱證入涅槃,這一些正在修行的禅修者、這些修行的比庫們。

  

我,這裏的我是指佛陀。

  

我發現不到,我不見,就是我沒有看到。有其他任何一種內在的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諸比庫,這就是如理作意。

  

在《如是語》的這些經裏面,第一有學和第二有學裏面,佛陀提到有兩種因素,對于修行人來說,只要他想要斷除煩惱、想要證悟 涅槃,兩種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種是內在的因素,一種是外在的因素。 

  

外在的因素是什麼?知道嗎?善知識。對!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經裏面就講到,我不見有任何一種外在的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這就是善友、善知識。

  

對于內在的因素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理作意。這裏講到的內在的因素,就是說內在的心理因素。內在對我們修行最有幫助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就是如理作意,就是我們在想東西的時候,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就是這樣的意思。

  

接著佛陀就說:“諸比庫,如理作意的比庫能夠舍斷不善、培育善。”如理作意就好象是方向盤,它能夠把心帶向好的地方。如果作意是錯誤的話,那麼後面整個心路過程都是錯的,都是惡的。

  

剛才我們講到用心路過程來分析。只要作意是如理的,我們就能夠培育善,是不是?培育善的同時,我們也能夠舍斷不善,如果我們追隨著自己的習氣,追隨著自己的煩惱,或者說我們習慣性看什麼東西,都往不好的地方想,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在增長不善,在滋生煩惱,這就離佛陀所講到的目標越來越遠。

  

因此在培育善法的時候或者我們在平時生活的時候,要清楚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要培育如理作意,也就是說,任何的事情我們都要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要依照佛陀的教導來思維、來注意。當我們遇到善的果報,好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這個只是我們善業的果報。在經受到誘惑的時候,我們要加強自己的免疫力,加強自己的抵抗能力。

  

同時,我們所處的世間是不可能圓滿的,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順心的。由于過去的不善業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熟,我們經常都會遇到逆境,會遭受惡緣。做事情也很難一帆風順,做人也很難做到每天都很開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如理作意,而做到使我們每天都過的很開心。遇到的事情可能是不好的,甚至是倒黴的,但是如果我們擁有一顆良善的心,擁有一顆善的心,很多的事情都往好的地方想,多多培育業果智,多多思維因果法則。如果有修行的話,我們應該時常的專注自己的業處,有觀智的話,我們應當經常的觀照,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無論我們遭遇的是好還是不好,我們都是在培育善法,我們都是在修行。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得思維的,就是業與果報經常會絞結在一起。現在遇到的果報跟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有關系,但現在我們造的善業或者不善業卻決定在我們自己。對于已經成熟了的果報,我們沒辦法改變,我們只有承受。我們要學習承受,好的要承受,不好的也要承受,要承受順的緣,也要承受逆的緣。

  

但是對于沒有修行的人來說,他們會追隨著自己心裏的習慣。一旦看到好的東西,會生起什麼?會生起貪愛。看到漂亮的人就想多看幾眼,看到好吃的東西想多吃幾口,看到不好的東西就生起嗔,就討厭、就抗拒。好的就執著,不好的就抗拒,這是心的自然反應。如果我們經常追隨著心的自然反應的話,即使看到好的我們生起貪,也是在造不善業;我們看到不好的,遇到不好的,我們生起了嗔,嗔也是在造不善業。

  

也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我們生活所接觸的東西,這個是我們的果報。無論我們遇到的是好的果報,或不好的果報,你生起的都是貪、都是嗔、都是癡。也就是說,你一天到晚你都是在造不善業,你都是在造惡業,是不是?由于善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遇到好的所緣,這個時候,你就生起貪。由于你遇到好的,由于你過去造的善業,你遇到好的果報,結果你現在,一旦遇到好的你就生貪。生貪是不善心,那變成(遇到)好的果報,你還是在造不善業;遇到不好的,由于不好的業成熟,我們遇到不好的果報,你又在造不善業。那這樣的話,我們只是在走下坡路,我們的生命只是在墮落,是不是?

  

結果我們始終都在貪、嗔、癡當中打滾,我們始終都在造不善業,跟我們的不善業糾纏在一起,我們的生命只能夠越來越墮落。現在遇到不好的果報,我們又造了新的不善業,這些新的不善業在以後遇到因緣,我們還是繼續要遭受更不好的果報。即使我們遇到好的果報,我們還是在造不善業,那再好的果報也有消盡的一天。你現在不趁機再造點善業、再積累點功德、再培養如理作意,我們就枉費人身了。

  

因此我們的生活,這個世間就是一個因果的網,這個因果網就好象打了死結一樣。如果我們不嘗試用如理作意的方法,慢慢把它解開的話,會越結越緊越結越死,最後我們就自己纏死在生死輪回當中。因爲這個就是因果網啊!當我們聽了佛法,明了了佛陀的教導,我們就應當嘗試去改變,改變什麼?改變的並不是我們的果報,對于果報的成熟,我們只有去承受。當你承受了,你就會有改變。我們可以說,有的人把果報當成是命運。也許命運從已經成熟來說,不可以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改變我們的未來、改變我們的命運。

  

如何來改變呢?改變就是,它的關鍵點在什麼地方?它的關鍵點就是在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這一點。例如說,現在大家有錢了,往往世間的人,有錢了他會怎麼樣?世間人有錢,他們賺錢的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說,在世間人的心目中,他們賺錢,換而言之,就是嘗試努力使他們的欲望變得垂手可得,是不是?

  

由于有錢,…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