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的心变得更加开阔,能够包容,容得下他对你所做的不是。你可以这么样想的话,你的那种抗拒、讨厌的情绪就将能够逐渐的消除,能够消失。
或者我们又可以思维业果法则。我们可以想想:我为什么会跟他在一起呢?我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不是缘分吗?虽然说缘分,人们一旦提到缘分,好像都是好的。其实,缘有很多种缘。例如说:俗话来说,有顺缘也有逆缘、有善缘也有恶缘、有好的缘也有不好的、坏的缘,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缘,我们至少现在跟他在一起。既然现在有缘分碰在一起,不过现在这个只是逆缘而已,只是恶缘而已,那么我们就承受吧。
为什么会有这些缘呢?我们思维下业果法则:在世间上的任何人、事、物,任何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样是没有原因的,是不是?由于过去的因,我们在过去造下来的业,我们现在只是承受而已。我们现在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个就是果报而已。既然这些是我们过去所造的,那现在因缘成熟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敢承担呢?为什么不敢承担我们过去所做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呢?所以我们要敢作敢当,现在所承受的果报还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下的,既然是自己所造下的,那么就坦然地接受吧。
如果可以这么样的思维,那你就可以通过业果的法则,我们就可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一旦你能够接受现实,你的心就不会充满了不满、你就不会充满了排斥、不会充满了抗拒。只要我们这么样想,那这样的思维、这样的作意,我们称为如理作意。一旦有了如理作意,接着那种心是什么?如果你一旦思维业果法则,你思维到他和他之间的缘,至少你的怒气可以消,你的怨气可以消,甚至由于你思维业果法则,业果法则本身是属于什么?拥有智慧的心,拥有智慧的心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我们说思维业果法则也称为业果智。这是属于世间的智慧的范畴。你能够接受现实,你能够联想到业果法则,不仅仅你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使你自己好过一点,甚至你还生起了善心,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
如果我们抗拒他、排斥他、跟他作对,那么我们的心将充满了不满的、不好的心念,生起的是嗔恨心。甚至别人根本没有对你怎么样,甚至他只是看你不顺眼而已,或者你看他不顺眼而已。别人有些行为你只是看不惯而已,例如:他说话大声一点,他有些习气、他的性格你感觉不满你的意。然后你的心看到他就很讨厌,很排斥他,就跟他过不去。其实人家根本都没有这么样想,只是你自己多心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样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维,佛陀曾经在《相应部》的《无始相应》里面说过这么样的一句话,佛陀说:“在没有尽头的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在现在的所有众生当中,很难找到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在过去的轮回当中,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伴侣的(就是眷属的)。”
很难找到,如果我们可以这么样想:之所以现在我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个是缘分。不过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经是非常关爱我的父亲或者母亲,由于现在轮回,已经隔了很久,所以都变成了陌路、都变成了冤家。如果我们可以这么样想,甚至我们想,也许在很多很多世以前,他也许曾经甚至用生命来保护我们。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可以打开,我们就不用再为在生死轮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过度的耿耿于怀。
人的心其实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调解。如果我们看一样东西不顺眼,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顺眼。如果我们只要把念头一转,这念头就是如理作意,那很多东西都能够改变。有些事情并不是真的是这么样,而是我们自己内心里有鬼,甚至我们很多事情是自作多心的。也许对方并没有错,而是我们的内心怀着一种不好的心态、不好的眼光,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别人。很多问题很可能是这么样来的。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样想?这么样看人呢?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如理作意。
在这里,我们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在中国庄子里面讲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可提示,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心理呀?
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人,有一天他的斧头不小心丢了,他就在想,他到处找,找不到他的斧头,在家里头找不到。于是他就想:咦?我的斧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两天有谁来过我的家?噢,对,原来是邻家的那个小孩子。他几天前来我的家里玩,自从我的斧头不见了之后,这个小孩就再也没来我的家里玩过,会不会是他偷的呢?
于是,他就这么样怀疑之后,就去观察那个小孩子。结果他发现:哎,那个小孩子,他走路也鬼鬼祟祟,他说话也鬼鬼祟祟,斧头肯定是他偷的。假如不是他偷的,为什么他走路、他说话、他做事,怎么又那么鬼鬼祟祟呢?而且一直以来,他都是来我家里玩,为什么我的斧头不见之后,他就从来都不敢来我家里玩了?一定是他的心里有鬼,一定是他偷了我的斧头。于是他就认定了他的斧头是这个小孩子偷了。又过了几天,他又再到山林里面去砍柴,结果他发现,噢,原来他的斧头丢在山林里面,几天前砍柴的时候丢了。
当他发现了他的斧头之后,他再去观察那个小孩子,他发现那个小孩子无论走路、说话都不像个小偷的样子。
我们想一想: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不是心在作怪呢?如果我们是不如理作意的话,我们看什么东西都不顺眼,很多事情都想不开。但是一旦我们一转念,用如理作意的话,很多事情都好解决。
现在很多在家人,他们要上班。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你准备上班,在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你睡过头了,你很紧张,甚至连早饭也不吃了,就匆匆忙忙地冲出家门。由于你迟到了,结果正好当你在上班的时候,又给你的上司、你的经理见到了,抓了个正着,逮住了,这样的话,你在整天,你的工作都不会开心。
在那一天,你都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可能脾气特别暴躁、情绪特别消沉。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其实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已。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我们的心对这件小事产生了排斥,于是就会影响到你看其他的东西,也看不顺眼,做其他的事情也不顺心,因为不如理作意,你生起了嗔心,然后接连着可能一整天,你都会不开心。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例如:我们突然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很久没有见的老朋友,他乡遇故知,这古代“人生四喜”当中的他乡遇故知。当你见到一个老朋友,结果你聊的很开心,这样的话,你聊的时候很开心,你回到家里也可能会很开心,是不是?又比如说,现在你在公司里面,突然你的老板加了薪水,你会觉得很高兴,而且感觉到一做事也特别有劲,回到家里,看到你的老婆、看到你的丈夫也感觉到特别亲切。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其实这个还是我们的心理作用。
所谓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关键在于我们想东西,是往好的地方想或者往不好的地方想。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我们会生起的是善的心、好的心念;往不好的地方想,我们生起的是不善的心、不好的心、恶的心。
如果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不如理作意,就是假如我们作意的对象(作意目标)是永恒的、是快乐的、是自…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七种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