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心變得更加開闊,能夠包容,容得下他對你所做的不是。你可以這麼樣想的話,你的那種抗拒、討厭的情緒就將能夠逐漸的消除,能夠消失。
或者我們又可以思維業果法則。我們可以想想:我爲什麼會跟他在一起呢?我能夠跟他在一起,這不是緣分嗎?雖然說緣分,人們一旦提到緣分,好像都是好的。其實,緣有很多種緣。例如說:俗話來說,有順緣也有逆緣、有善緣也有惡緣、有好的緣也有不好的、壞的緣,是不是?無論什麼樣的緣,我們至少現在跟他在一起。既然現在有緣分碰在一起,不過現在這個只是逆緣而已,只是惡緣而已,那麼我們就承受吧。
爲什麼會有這些緣呢?我們思維下業果法則:在世間上的任何人、事、物,任何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一樣是沒有原因的,是不是?由于過去的因,我們在過去造下來的業,我們現在只是承受而已。我們現在能夠跟他在一起,這個就是果報而已。既然這些是我們過去所造的,那現在因緣成熟了,爲什麼我們自己不敢承擔呢?爲什麼不敢承擔我們過去所做的行爲帶來的結果呢?所以我們要敢作敢當,現在所承受的果報還是由我們自己所造下的,既然是自己所造下的,那麼就坦然地接受吧。
如果可以這麼樣的思維,那你就可以通過業果的法則,我們就可以接受這樣的現實。一旦你能夠接受現實,你的心就不會充滿了不滿、你就不會充滿了排斥、不會充滿了抗拒。只要我們這麼樣想,那這樣的思維、這樣的作意,我們稱爲如理作意。一旦有了如理作意,接著那種心是什麼?如果你一旦思維業果法則,你思維到他和他之間的緣,至少你的怒氣可以消,你的怨氣可以消,甚至由于你思維業果法則,業果法則本身是屬于什麼?擁有智慧的心,擁有智慧的心是善心還是不善心?
我們說思維業果法則也稱爲業果智。這是屬于世間的智慧的範疇。你能夠接受現實,你能夠聯想到業果法則,不僅僅你能夠接受這樣的現實,使你自己好過一點,甚至你還生起了善心,何樂而不爲呢?是不是?
如果我們抗拒他、排斥他、跟他作對,那麼我們的心將充滿了不滿的、不好的心念,生起的是嗔恨心。甚至別人根本沒有對你怎麼樣,甚至他只是看你不順眼而已,或者你看他不順眼而已。別人有些行爲你只是看不慣而已,例如:他說話大聲一點,他有些習氣、他的性格你感覺不滿你的意。然後你的心看到他就很討厭,很排斥他,就跟他過不去。其實人家根本都沒有這麼樣想,只是你自己多心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樣想。
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思維,佛陀曾經在《相應部》的《無始相應》裏面說過這麼樣的一句話,佛陀說:“在沒有盡頭的無始的生死輪回以來,在現在的所有衆生當中,很難找到一個衆生、一個有情,在過去的輪回當中,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伴侶的(就是眷屬的)。”
很難找到,如果我們可以這麼樣想:之所以現在我能夠跟他在一起,這個是緣分。不過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經是非常關愛我的父親或者母親,由于現在輪回,已經隔了很久,所以都變成了陌路、都變成了冤家。如果我們可以這麼樣想,甚至我們想,也許在很多很多世以前,他也許曾經甚至用生命來保護我們。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可以打開,我們就不用再爲在生死輪回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過度的耿耿于懷。
人的心其實是可以控製的,我們可以調解。如果我們看一樣東西不順眼,很多東西我們都看不順眼。如果我們只要把念頭一轉,這念頭就是如理作意,那很多東西都能夠改變。有些事情並不是真的是這麼樣,而是我們自己內心裏有鬼,甚至我們很多事情是自作多心的。也許對方並沒有錯,而是我們的內心懷著一種不好的心態、不好的眼光,戴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別人。很多問題很可能是這麼樣來的。爲什麼我們會這麼樣想?這麼樣看人呢?是因爲我們自己不如理作意。
在這裏,我們想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在中國莊子裏面講到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裏面可提示,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心理呀?
在古時候,有這樣的一個人,有一天他的斧頭不小心丟了,他就在想,他到處找,找不到他的斧頭,在家裏頭找不到。于是他就想:咦?我的斧頭爲什麼會不見呢?這兩天有誰來過我的家?噢,對,原來是鄰家的那個小孩子。他幾天前來我的家裏玩,自從我的斧頭不見了之後,這個小孩就再也沒來我的家裏玩過,會不會是他偷的呢?
于是,他就這麼樣懷疑之後,就去觀察那個小孩子。結果他發現:哎,那個小孩子,他走路也鬼鬼祟祟,他說話也鬼鬼祟祟,斧頭肯定是他偷的。假如不是他偷的,爲什麼他走路、他說話、他做事,怎麼又那麼鬼鬼祟祟呢?而且一直以來,他都是來我家裏玩,爲什麼我的斧頭不見之後,他就從來都不敢來我家裏玩了?一定是他的心裏有鬼,一定是他偷了我的斧頭。于是他就認定了他的斧頭是這個小孩子偷了。又過了幾天,他又再到山林裏面去砍柴,結果他發現,噢,原來他的斧頭丟在山林裏面,幾天前砍柴的時候丟了。
當他發現了他的斧頭之後,他再去觀察那個小孩子,他發現那個小孩子無論走路、說話都不像個小偷的樣子。
我們想一想: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心理?這是不是心在作怪呢?如果我們是不如理作意的話,我們看什麼東西都不順眼,很多事情都想不開。但是一旦我們一轉念,用如理作意的話,很多事情都好解決。
現在很多在家人,他們要上班。我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職員,你准備上班,在早上起來的時候,發現你睡過頭了,你很緊張,甚至連早飯也不吃了,就匆匆忙忙地沖出家門。由于你遲到了,結果正好當你在上班的時候,又給你的上司、你的經理見到了,抓了個正著,逮住了,這樣的話,你在整天,你的工作都不會開心。
在那一天,你都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可能脾氣特別暴躁、情緒特別消沈。爲什麼會這麼樣呢?其實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已。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我們的心對這件小事産生了排斥,于是就會影響到你看其他的東西,也看不順眼,做其他的事情也不順心,因爲不如理作意,你生起了嗔心,然後接連著可能一整天,你都會不開心。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例如:我們突然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很久沒有見的老朋友,他鄉遇故知,這古代“人生四喜”當中的他鄉遇故知。當你見到一個老朋友,結果你聊的很開心,這樣的話,你聊的時候很開心,你回到家裏也可能會很開心,是不是?又比如說,現在你在公司裏面,突然你的老板加了薪水,你會覺得很高興,而且感覺到一做事也特別有勁,回到家裏,看到你的老婆、看到你的丈夫也感覺到特別親切。爲什麼會這麼樣呢?其實這個還是我們的心理作用。
所謂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關鍵在于我們想東西,是往好的地方想或者往不好的地方想。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我們會生起的是善的心、好的心念;往不好的地方想,我們生起的是不善的心、不好的心、惡的心。
如果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不如理作意,就是假如我們作意的對象(作意目標)是永恒的、是快樂的、是自…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