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尋是把心投入到所緣;伺就是持續維持在所緣等等。例如:以後講到不善心的時候,貪就是心粘著于所緣;嗔是心抗拒、排斥所緣。這些心理作用都執行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所有的心在運作的時候,其中有一種稱爲“思”心所的,造業的心就是“思”心所,也就是說能夠造作業的心理現象、心理作用,就是“思”在起主導。因爲有了“思”心所才會有身的行爲、身的動作,才會有發自于口的語言和表現在內心的意。
佛陀在講到五蘊的時候,爲什麼又沒有特別把“思”提出來呢?佛陀講到五蘊的時候,除了色蘊屬于色法,受、想、行、識四種稱爲四名蘊。四名蘊也就是四類的心理現象,其中受和想我們講到了,識就是心,而行蘊呢?行蘊包括了五十種心所,行蘊其實是佛陀用一種概括的話語來說的,行蘊就包括了五十種心理作用。所以當我們看巴利的時候,會看到佛陀在講到受、想的時候用的都是單數,但在講到行的時候用到是複數,這就證明了行不只是一種。
如果我們在修名法的時候,特別在修緣起的時候,要用五蘊法來觀照名法。有兩種方式來觀照行蘊:一種是以思心所爲主的行蘊,爲什麼呢?因爲在行蘊當中,在一種心對對象(所緣)采取行動或者說産生作用的時候,思心所是很活躍的、很主要的;而另外一種觀法就是除了受和想,心之外其它伴隨著生起的心所,我們要依照具體的心所産生的具體情況來觀照。所以在觀照行蘊的時候,有一種是以觀思心所爲主的,另外一種就是依具體方法來觀的,這兩種觀法來觀行蘊。
我們說到的能夠造業的心就是“思”,思心所在起主導的作用。因爲有了“思”,所以衆生才會造身、語、意的業。我們講到的身業,其實就是透過身表(色法的身表)來體現、來表現“思”。我們說到的語業,其實是透過語表,透過語言來表現“思”。而意業就是呈現于意門造作的“思”。
在造業的時候,往往只有兩類的心才能造業:第一種是善心能夠造業;第二種是不善心才能造業,雖然在果報心和在唯作心裏面也有“思”,只是這種“思”往往我們並不稱爲業,但是它能夠起到組織其它心所和敦促其它心所各自執行自己的作用,因此我們並不把果報心和唯作心稱爲造業的心,也正是因爲如此,果報心和唯作心我們稱爲無記,無記就是非造業的心,我們不能夠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不善,在這個時候“思”就不能起到造業的作用。
不過在用二十四緣來觀照一切名色法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到,果報心裏面還會有一種業緣。業緣就是由于所有的心裏面都會有思心所,這種思心所的本質是屬于造業的心,即使是果報心裏面,由于它能夠起到敦促和組織名法的作用,我們仍然也依這種心理作用稱爲業緣。
下面我們再講另外一種很基本的心理作用稱爲一境性(ekaggatà)。一境性的巴利語叫作ekaggatà,如果用英文來說是one-pointedness,也就是心執取一個目標的狀態。心一境性就是把心固定在所緣。它的特相是不散亂,也就是把心固定在所緣使心和所緣結合的狀態;作用是統一相應的名法;表現爲內心的平靜。
在一切的心裏面都會有這種心所、這種心理作用。由于有了這種心所,心才能夠成功的取得所緣、認知對象。心一境性能夠令心專一,執行把心專注于對象的作用。在平時我們所生起的心也有一境性,不過它並不強。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心理作用在起作用的話,我們的心是飄浮不定的,它不能很成功地取得對象。但是由于在平時的狀態下,就是我們所說到的散心的狀態之下,雖然有一境性,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強。如果這種作用通過培育、培養而變得很強的時候,我們往往把這種心理作用稱爲定。
例如:講到禅那的時候,初禅有五種禅支,即:尋、伺、喜、樂、一境性。一境性就是這種。第二禅有叁個禅支即:喜、樂、一境性,也有一境性。第叁禅有兩個禅支:樂、一境性,也有一境性。第四禅有兩個禅支即舍、一境性,也有一境性。所有的無色界定包括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有一境性。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境性就是定。因爲在定當中,就是在禅那當中或者在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當中,這一種心理作用起到主導的作用、很強的作用,它可以把心固定在目標上,所以稱爲定。如果我們再從詞源上來分析,就知道一境性對于我們修行,對于培育定力是很重要的。
要如何來培育定力呢?我們可以從定的不同的名字來分析,就可以得出定的最主要特點。在經典裏面我們經常會看到,佛陀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定。有時候佛陀會講到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的巴利叫cittekaggatà,如果是從詞源學來分析呢?citta是心;eka是一、專一;agga它有幾個意思:最高的頂點,也有一個點的意思,再加上tà是狀態。那心一境性,如果用巴利把這幾個詞意串起來,就怎麼樣?心專注于一點的這種狀態就稱爲心一境性。
我們再看一看什麼叫做定?定巴利叫作samàdhi。samàdhi古代也翻譯成什麼?叁摩地或者也翻譯成叁昧,它的巴利原型就是samàdhi,梵語也是samàdhi。samàdhi是怎麼來的呢?samàdhi是saü再加上àdhàna,sam是完全的、正確的,再加àdhàna是保持或者持有。因此叁摩地的意思,古代也翻譯成什麼?翻譯成等持。這是sam再加à,再加詞根dhà。又以定或等持也稱爲samàdhàna,samàdhàna的saü是完全的、正確的,再加上àdhàna保持或持有,也就是說samàdhi(叁摩地),叁摩地的原意是源于sa… 《阿毗達摩 第十四講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