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寻是把心投入到所缘;伺就是持续维持在所缘等等。例如:以后讲到不善心的时候,贪就是心粘著于所缘;嗔是心抗拒、排斥所缘。这些心理作用都执行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所有的心在运作的时候,其中有一种称为“思”心所的,造业的心就是“思”心所,也就是说能够造作业的心理现象、心理作用,就是“思”在起主导。因为有了“思”心所才会有身的行为、身的动作,才会有发自于口的语言和表现在内心的意。
佛陀在讲到五蕴的时候,为什么又没有特别把“思”提出来呢?佛陀讲到五蕴的时候,除了色蕴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四种称为四名蕴。四名蕴也就是四类的心理现象,其中受和想我们讲到了,识就是心,而行蕴呢?行蕴包括了五十种心所,行蕴其实是佛陀用一种概括的话语来说的,行蕴就包括了五十种心理作用。所以当我们看巴利的时候,会看到佛陀在讲到受、想的时候用的都是单数,但在讲到行的时候用到是复数,这就证明了行不只是一种。
如果我们在修名法的时候,特别在修缘起的时候,要用五蕴法来观照名法。有两种方式来观照行蕴:一种是以思心所为主的行蕴,为什么呢?因为在行蕴当中,在一种心对对象(所缘)采取行动或者说产生作用的时候,思心所是很活跃的、很主要的;而另外一种观法就是除了受和想,心之外其它伴随着生起的心所,我们要依照具体的心所产生的具体情况来观照。所以在观照行蕴的时候,有一种是以观思心所为主的,另外一种就是依具体方法来观的,这两种观法来观行蕴。
我们说到的能够造业的心就是“思”,思心所在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有了“思”,所以众生才会造身、语、意的业。我们讲到的身业,其实就是透过身表(色法的身表)来体现、来表现“思”。我们说到的语业,其实是透过语表,透过语言来表现“思”。而意业就是呈现于意门造作的“思”。
在造业的时候,往往只有两类的心才能造业:第一种是善心能够造业;第二种是不善心才能造业,虽然在果报心和在唯作心里面也有“思”,只是这种“思”往往我们并不称为业,但是它能够起到组织其它心所和敦促其它心所各自执行自己的作用,因此我们并不把果报心和唯作心称为造业的心,也正是因为如此,果报心和唯作心我们称为无记,无记就是非造业的心,我们不能够说它是善也不能说它是不善,在这个时候“思”就不能起到造业的作用。
不过在用二十四缘来观照一切名色法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到,果报心里面还会有一种业缘。业缘就是由于所有的心里面都会有思心所,这种思心所的本质是属于造业的心,即使是果报心里面,由于它能够起到敦促和组织名法的作用,我们仍然也依这种心理作用称为业缘。
下面我们再讲另外一种很基本的心理作用称为一境性(ekaggatà)。一境性的巴利语叫作ekaggatà,如果用英文来说是one-pointedness,也就是心执取一个目标的状态。心一境性就是把心固定在所缘。它的特相是不散乱,也就是把心固定在所缘使心和所缘结合的状态;作用是统一相应的名法;表现为内心的平静。
在一切的心里面都会有这种心所、这种心理作用。由于有了这种心所,心才能够成功的取得所缘、认知对象。心一境性能够令心专一,执行把心专注于对象的作用。在平时我们所生起的心也有一境性,不过它并不强。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心理作用在起作用的话,我们的心是飘浮不定的,它不能很成功地取得对象。但是由于在平时的状态下,就是我们所说到的散心的状态之下,虽然有一境性,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强。如果这种作用通过培育、培养而变得很强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这种心理作用称为定。
例如:讲到禅那的时候,初禅有五种禅支,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一境性就是这种。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即:喜、乐、一境性,也有一境性。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一境性,也有一境性。第四禅有两个禅支即舍、一境性,也有一境性。所有的无色界定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有一境性。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境性就是定。因为在定当中,就是在禅那当中或者在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当中,这一种心理作用起到主导的作用、很强的作用,它可以把心固定在目标上,所以称为定。如果我们再从词源上来分析,就知道一境性对于我们修行,对于培育定力是很重要的。
要如何来培育定力呢?我们可以从定的不同的名字来分析,就可以得出定的最主要特点。在经典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佛陀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定。有时候佛陀会讲到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的巴利叫cittekaggatà,如果是从词源学来分析呢?citta是心;eka是一、专一;agga它有几个意思:最高的顶点,也有一个点的意思,再加上tà是状态。那心一境性,如果用巴利把这几个词意串起来,就怎么样?心专注于一点的这种状态就称为心一境性。
我们再看一看什么叫做定?定巴利叫作samàdhi。samàdhi古代也翻译成什么?三摩地或者也翻译成三昧,它的巴利原型就是samàdhi,梵语也是samàdhi。samàdhi是怎么来的呢?samàdhi是saü再加上àdhàna,sam是完全的、正确的,再加àdhàna是保持或者持有。因此三摩地的意思,古代也翻译成什么?翻译成等持。这是sam再加à,再加词根dhà。又以定或等持也称为samàdhàna,samàdhàna的saü是完全的、正确的,再加上àdhàna保持或持有,也就是说samàdhi(三摩地),三摩地的原意是源于sa… 《阿毗达摩 第十四讲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