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四講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P4

  ..續本文上一頁an>petijhàpeti就是燒,用火燒。因爲用定力之火燒盡了種種的煩惱稱爲jhàna,禅那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所以有兩種方式來解釋禅那:一種就是專注目標,另外一種就是燒毀敵對法,稱爲jhàna。所以,這裏的jhàna是音譯,我們講到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些禅支是音譯來的。既然我們透過定的種種譯名,用詞和用義的方式(詞就是用詞源學的方式,義就是用義注的方式)來解釋了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培育定力,心一定要專一。心對于對象的專一稱爲一境性。

  

我們再看一看培育定力最根本的要求是什麼?最根本的要求是心要專一,專一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要單純。應該通過怎麼樣來培養定力呢?我們再看一看培養定力的種種方法,不外乎是透過持續地專注一個所緣來提升,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培育定力,必須得再從質和從量兩方面來提升。從質就是心除了一個對象之外,不要再去專注其它的對象,可以通過這樣專注在一個對象;

  

而從量上來說,並不是你現在一看到一個對象,立刻就叫定力,你必須得維持一段時間、若幹久的時間,惟有達到了一定量,定力才能夠培育出來。如果不是的話,即使你很專注在一個對象,但很快的變換所緣,那你的定力還沒辦法培養起來。

  

雖然說培養定力的方法有很多,在《清淨道論》裏面總結爲四十種方法。這四十種方法都不外乎是四十種目標(所緣)。無論我們專注哪一種目標,當我們修的時候都需要專注、需要專一、同時也需要持久,惟有這樣,透過專注、專一、平靜來提升我們的心。定的力量是很強的,不過定的力量再強,還是屬于我們心的力量,是不是?我們培育定力不需要外在的東西,不需要邀請什麼諸天、佛菩薩來,不需要什麼附體這些東西,而我們開發的是內心的力量,由于心能夠專注,當它達到一定的強度我們就稱爲定力。即使你說我要修佛隨念,它只是取佛陀的功德爲目標,而不是依靠、邀請佛菩薩來加持,並不是這麼樣。我們說到的定,在叁學當中稱爲什麼學?Adhicitta sekha(增上心學),它是培育心;或者在七清淨當中,定力又稱爲什麼清淨?稱爲心清淨。爲什麼稱爲心清淨呢?因爲心遠離了種種雜染煩惱的狀態,心已經把種種煩惱鎮伏了,達到這種狀態稱爲心清淨。也就是說,其實培養定力是讓我們的心透過專注一個所緣而變得強有力。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經過訓練,它就好象一塊地,沒有經過人的管理,結果會怎麼樣?雜草叢生,是不是?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經過調伏,沒有經過整理、清理的話,那會怎麼樣?會升起很多煩惱的草。所以我們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心堪任,能夠自在、能夠自由,我們必須得先學習調伏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經裏面說到的:心是極其輕躁而變換極快的,應該調伏心,經過調伏了的心能夠帶來快樂。這裏的快樂最終就是指能夠證悟涅槃之樂。正是因此,我們需要培育定力。

  

也許有些人還不一定能夠認知到定力到底它的作用有多大,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從你家的一樓走,如果你的家是住在叁樓的話,那麼也許每天你都走上走下,走上走下,是不是?你知道你的家從一樓走上叁樓多少級樓梯嗎?知道嗎?或者現在旁邊的樓梯,那些女衆、男衆每天都走的,有多少級?知道嗎?不知道。爲什麼不知道?因爲我們每天走的時候,都是心散亂地走,是不是?那這樣的話,不要說走十次,走十天,即使走了十年你都不知道有多少級。如果我們很專注地走,或者把我們的心放在這樓梯上,數一數能夠走多少級,那麼走多少次你就能夠知道有多少級?多少次可以知道?只是一次,是不是?對啊!所以當我們的心專注了,它的力量就體現在這裏。如果我們的心散亂了,它的力量就不能夠發揮。

  

又比如說:我們把這張紙放在太陽底下曬,曬一整天這張紙能夠著火嗎?能不能?不能。如果我們拿一個放大鏡,我們拿個放大鏡放在太陽底下,然後把它的聚焦放在紙的中心,多久這張紙就能夠著火?用不用一個小時?多久?一兩分鍾就可以,是不是?心的力量,心集中的心量就是這麼樣。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苦口婆心地說:諸比庫,應當修習定!諸比庫,擁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什麼呢?佛陀接著說:如實知見色的生起與滅盡,如實的知見受的生起與滅盡,如實知見想的生起與滅盡,如實知見行的生起滅盡,如實知見識的生起滅盡。受、想、行、識就是我們所說的所謂的生命,受、想、行、識的生起是什麼呢?種種的煩惱、造業!也就是爲什麼會輪回,爲什麼會苦?而受、想、行、識的滅盡是什麼?即涅槃。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如實知見受、想、行、識五蘊,或者如實知見這個世間,不能如實知見這個世間的滅,那麼我們就不能夠如實地去知見涅槃。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經裏面也這樣講:應該培育定力,擁有定力的比庫能夠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什麼?如實知見這個是苦,如實知見這是苦的原因,如實知見這是苦的滅盡,如實知見這是導致苦完全滅盡的道路。

  

我們培育定力爲了什麼?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培育定力有很多種功德,有五種功德。例如:現法樂住、vipassanà、神通、滅盡定和勝生(就是投生到梵天界)。我想問問大家,培育定力的目標是爲了什麼?是爲了這五種功德的第二種vipassanà,爲了修觀。修觀的目的是爲了什麼?爲了提升智慧。所以佛陀教導修定的目標是爲了讓我們提升智慧,而不是讓我們只是安住于定境去享樂,並不是這個目的。也不是讓我們培育定力去開發神通,也不是讓我們培育定力去爲了投生到梵天界,這也就是一個人修習世間定和修習出世間定的差別。對于修定的外道來說,他們修定的目的是爲了投生到梵天界,或者他們爲了內心享受很殊勝、很寂靜的快樂。但是佛陀教導修定的目的是爲了最終的解脫。

  

曾經有位洋人的尊者,他問我說:“外道也修定,那爲什麼要把定稱爲覺支呢?”大家請回答,爲什麼?外道也修定,既然外道也修定,那爲什麼又要把定稱爲覺支?覺支是什麼意思?bojjha

  ga或者完整地稱爲sambojjha

  gasambojjha

  ga它的意思是sambodhi再加上a

  gasambodhi是什麼意思?sambodhi是正覺,a

  ga是因素、條件。導向正覺的條件、因素,稱爲覺支。既然這麼樣,外道修定也可以導向覺悟了?爲什麼,知道嗎?因爲外道修定並不是導向涅槃,它並不是導向修觀智而最終導向涅槃,它是爲修定而修定,我們是爲修慧而修定,這個是差別,這是外道定和佛陀教導的定的差別。所以外道修定不能稱爲定覺支。即使作爲佛陀的弟子,如果你修定是爲了投生到某些地方,例如:你修定是爲了投生到梵天界,你的定力、你的叁昧仍然不能稱爲定覺支。因爲它只能夠延長你的輪回,所以這種定不能夠稱爲正定。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清淨道論》裏面這樣說:“擁有定力者能如實知見”之語(這句話是從《增支部…

《阿毗達摩 第十四講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