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十四讲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P4

  ..续本文上一页an>petijhàpeti就是烧,用火烧。因为用定力之火烧尽了种种的烦恼称为jhàna,禅那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所以有两种方式来解释禅那:一种就是专注目标,另外一种就是烧毁敌对法,称为jhàna。所以,这里的jhàna是音译,我们讲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些禅支是音译来的。既然我们透过定的种种译名,用词和用义的方式(词就是用词源学的方式,义就是用义注的方式)来解释了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培育定力,心一定要专一。心对于对象的专一称为一境性。

  

我们再看一看培育定力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最根本的要求是心要专一,专一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要单纯。应该通过怎么样来培养定力呢?我们再看一看培养定力的种种方法,不外乎是透过持续地专注一个所缘来提升,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育定力,必须得再从质和从量两方面来提升。从质就是心除了一个对象之外,不要再去专注其它的对象,可以通过这样专注在一个对象;

  

而从量上来说,并不是你现在一看到一个对象,立刻就叫定力,你必须得维持一段时间、若干久的时间,惟有达到了一定量,定力才能够培育出来。如果不是的话,即使你很专注在一个对象,但很快的变换所缘,那你的定力还没办法培养起来。

  

虽然说培养定力的方法有很多,在《清净道论》里面总结为四十种方法。这四十种方法都不外乎是四十种目标(所缘)。无论我们专注哪一种目标,当我们修的时候都需要专注、需要专一、同时也需要持久,惟有这样,透过专注、专一、平静来提升我们的心。定的力量是很强的,不过定的力量再强,还是属于我们心的力量,是不是?我们培育定力不需要外在的东西,不需要邀请什么诸天、佛菩萨来,不需要什么附体这些东西,而我们开发的是内心的力量,由于心能够专注,当它达到一定的强度我们就称为定力。即使你说我要修佛随念,它只是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而不是依靠、邀请佛菩萨来加持,并不是这么样。我们说到的定,在三学当中称为什么学?Adhicitta sekha(增上心学),它是培育心;或者在七清净当中,定力又称为什么清净?称为心清净。为什么称为心清净呢?因为心远离了种种杂染烦恼的状态,心已经把种种烦恼镇伏了,达到这种状态称为心清净。也就是说,其实培养定力是让我们的心透过专注一个所缘而变得强有力。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经过训练,它就好象一块地,没有经过人的管理,结果会怎么样?杂草丛生,是不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经过调伏,没有经过整理、清理的话,那会怎么样?会升起很多烦恼的草。所以我们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心堪任,能够自在、能够自由,我们必须得先学习调伏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经里面说到的:心是极其轻躁而变换极快的,应该调伏心,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够带来快乐。这里的快乐最终就是指能够证悟涅槃之乐。正是因此,我们需要培育定力。

  

也许有些人还不一定能够认知到定力到底它的作用有多大,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从你家的一楼走,如果你的家是住在三楼的话,那么也许每天你都走上走下,走上走下,是不是?你知道你的家从一楼走上三楼多少级楼梯吗?知道吗?或者现在旁边的楼梯,那些女众、男众每天都走的,有多少级?知道吗?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每天走的时候,都是心散乱地走,是不是?那这样的话,不要说走十次,走十天,即使走了十年你都不知道有多少级。如果我们很专注地走,或者把我们的心放在这楼梯上,数一数能够走多少级,那么走多少次你就能够知道有多少级?多少次可以知道?只是一次,是不是?对啊!所以当我们的心专注了,它的力量就体现在这里。如果我们的心散乱了,它的力量就不能够发挥。

  

又比如说:我们把这张纸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一整天这张纸能够着火吗?能不能?不能。如果我们拿一个放大镜,我们拿个放大镜放在太阳底下,然后把它的聚焦放在纸的中心,多久这张纸就能够着火?用不用一个小时?多久?一两分钟就可以,是不是?心的力量,心集中的心量就是这么样。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苦口婆心地说:诸比库,应当修习定!诸比库,拥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什么呢?佛陀接着说:如实知见色的生起与灭尽,如实的知见受的生起与灭尽,如实知见想的生起与灭尽,如实知见行的生起灭尽,如实知见识的生起灭尽。受、想、行、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所谓的生命,受、想、行、识的生起是什么呢?种种的烦恼、造业!也就是为什么会轮回,为什么会苦?而受、想、行、识的灭尽是什么?即涅槃。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如实知见受、想、行、识五蕴,或者如实知见这个世间,不能如实知见这个世间的灭,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如实地去知见涅槃。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经里面也这样讲:应该培育定力,拥有定力的比库能够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什么?如实知见这个是苦,如实知见这是苦的原因,如实知见这是苦的灭尽,如实知见这是导致苦完全灭尽的道路。

  

我们培育定力为了什么?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培育定力有很多种功德,有五种功德。例如:现法乐住、vipassanà、神通、灭尽定和胜生(就是投生到梵天界)。我想问问大家,培育定力的目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这五种功德的第二种vipassanà,为了修观。修观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提升智慧。所以佛陀教导修定的目标是为了让我们提升智慧,而不是让我们只是安住于定境去享乐,并不是这个目的。也不是让我们培育定力去开发神通,也不是让我们培育定力去为了投生到梵天界,这也就是一个人修习世间定和修习出世间定的差别。对于修定的外道来说,他们修定的目的是为了投生到梵天界,或者他们为了内心享受很殊胜、很寂静的快乐。但是佛陀教导修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解脱。

  

曾经有位洋人的尊者,他问我说:“外道也修定,那为什么要把定称为觉支呢?”大家请回答,为什么?外道也修定,既然外道也修定,那为什么又要把定称为觉支?觉支是什么意思?bojjha

  ga或者完整地称为sambojjha

  gasambojjha

  ga它的意思是sambodhi再加上a

  gasambodhi是什么意思?sambodhi是正觉,a

  ga是因素、条件。导向正觉的条件、因素,称为觉支。既然这么样,外道修定也可以导向觉悟了?为什么,知道吗?因为外道修定并不是导向涅槃,它并不是导向修观智而最终导向涅槃,它是为修定而修定,我们是为修慧而修定,这个是差别,这是外道定和佛陀教导的定的差别。所以外道修定不能称为定觉支。即使作为佛陀的弟子,如果你修定是为了投生到某些地方,例如:你修定是为了投生到梵天界,你的定力、你的三昧仍然不能称为定觉支。因为它只能够延长你的轮回,所以这种定不能够称为正定。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清净道论》里面这样说:“拥有定力者能如实知见”之语(这句话是从《增支部…

《阿毗达摩 第十四讲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