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P5

  ..續本文上一頁、識也好,都是刹那刹那生滅,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根本沒有所謂的“我”。但由于有了這樣的組合,我們形成了這樣的概念,然後會去執取它。有了我執,就會有種種的追求,就會去造業。又比如“我見”,執取的有“我的實體”,有“我的靈魂”,有“我所擁有的東西”,這些都稱爲“我”和“我所”,或者稱爲“我見”。而“我見”所執取的“我”到底是什麼?是概念,是不是?“我慢”呢?我以爲自己很了不起,我擁有錢,我擁有地位,我擁有名利,我家財多少多少,我的職位多高多高。然後,你就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這個看不順眼,那個看不順眼,這些都貢高我慢,所執取的是什麼?還是“我”。所以,因爲有了“我”,有了“你、我、他”,我們就有種種的分別,因爲有了種種的分別,我們的心,因爲這些不善心,就會造很多的業。由于業成熟了,帶給我們輪回。

  

當我們學了概念之後,我們應當也要學習,要從“你、我、他”的是非糾纏中,從概念的圈套中解脫出來。不過雖然概念有這些特點,但畢竟我們也是生活在概念當中。概念有好有壞,即:使我們産生煩惱、使我們痛苦的原因。

  

同時,如果我們在修行的初級階段,也是離不開概念,爲什麼呢?因爲概念是屬于世俗谛,爲什麼稱它是谛呢?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世俗谛的巴利語叫作sammutisacca,也就是大家共認的真理,在我們平時的語言表達上,並沒有錯的。所以,我們說,有“我”,有“你、我、他”,有“大家在這邊學習”等這些,在這種情況下,概念是必要的,而且概念是保護世間,讓世間正常運作的一種必要的表達方式。在修行上也是,如果我們說到的修戒、定、慧,修戒跟修定離不開概念。如果我們抽離了概念的話,那麼我們無從持戒,我們無從修定,是不是?因爲勝義谛、究竟法是屬于論教法的範疇,是屬于“阿毗達摩”的範疇,用的是分析法。但是我們講,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擁有觀智,還必須得先擁有定力;想要培育定力還必須得先持戒;而持戒所講到的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些都是屬于概念法的範疇,也就是世間共認的範疇。如果抛開了世俗谛,抛開了概念,那麼我們作爲出家人的身份都不成立。例如我們說到的,要成爲一位比庫,要成爲一個出家人,一位比丘,必須要經過很嚴密、很嚴格的程序,是不是?這些程序是什麼?這些程序如果用巴利語來說,叫Upasamapadà,Upasamapadà也就是受具足戒,也就是通過一種共認的方式,在僧團裏面,用共認的方式而認定他、賦予他這樣的身份,從此以後,他就有資格披著袈裟,跟僧人一起過著梵行的共住的生活。這種共認的程序,其實都是通過概念,通過世俗谛的方式來完成的。之後,這個能夠做,那個不能做,這些也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然後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再去取概念法爲所緣,去專注于特定的對象。例如,專注呼吸也好,修慈心也好,在究竟意義上來說,慈心的對象只是一堆名色法,但是如果我們把慈心散播給名色法的話(沒有對象)?我們在慈心的業處裏,還是會分有男人、有女人、有師長、有認識的人、有不喜歡的人。唯有這麼樣,我們才能夠取有情的概念來培育定力。無論是取有情的概念也好,取地、水、火、風的概念也好,取青、黃、紅、白的概念也好,取光明的概念也好,或者取身體的概念(叁十二身分的概念)也好,通過這些概念所形成的影像,我們去專注它,然後就能夠培育起定力。

  

而當我們培育了定力之後,再去修觀。修觀的時候,我們也要觀所謂的有情。在修慈心的時候,我們是從世俗谛的範疇去培育慈心,有慈心,散播的慈心,慈心是真的能夠散播嗎?不可能。真的有有情接受你的慈愛嗎?也不能,這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說。但是在世俗谛上,所謂的慈心其實也是一種概念,就是形象的概念,然後,所謂的有情也是一種概念。但是在修定的階段,我們不能夠破這些東西,如果一破的話,我們連定都培育不了。就像持戒一樣,如果一破,那麼不要說持戒,連出家的身份,連所謂的戒法都談不上。因爲世俗谛是大家共認的、共知的。同樣的,有情也好,男人、女人也好,天界的衆生也好,人類也好,墮惡趣的衆生也好,這些都是大家共認的。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具體的對象,通過具體的對象培育起來的心,稱爲禅那的心。然後再利用禅那強有力的心來觀照,觀照什麼?觀照所散播慈愛的對象,其實只是一堆名色法,然後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同時也觀照禅那的心。有所謂禅那的心嗎?沒有,它只是一堆極快速生滅的心識、生滅的名法而已。然後我們再觀照這些名法的無常、苦、無我,唯有通過這樣,觀智才能夠提升。所以我們爲什麼要先講概念,其實概念既是使我們産生痛苦的原因,但也是保護世間的原因,也是使我們清淨戒行跟培養定力的原因。唯有這樣,在這個基礎上修觀,我們才能夠提升,而修觀必須得以修定爲基礎,修定又必須得以持戒爲基礎,這就是修行層層增上的關系。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