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五講 色法、四大界

  

色法、四大界:我們在前幾個晚上一起學習了“阿毗達摩”的概論或者導論。我們從佛教開始談起,然後談到經典的結集以及叁藏,之後又講到了“阿毗達摩”的來源以及兩種谛:世俗谛與勝義谛。然後再談到了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以及學習到叁藏、叁學、叁種教法之間的關系。從今天開始,就轉入了討論勝義谛的範疇。在昨天晚上我們談到了概念法,概念法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所看到的、所接受到的。在語言表達方面,我們也必須得運用的。概念法它還會有時間、空間、組合、形狀等等。但是到了究竟法,我們就不能光從時間、空間、形狀、上下、高低等等來去了解、去討論了。那到底什麼是究竟法呢?“阿毗達摩”裏面就講到了究竟法,有四種究竟法。第一種是心(citta);第二種是心所(cetasika);第叁種是色(rūpa);第四種是涅槃(nibbāna)。心、心所與色法,它們都是因緣造作之法,又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稱爲有爲法。又因爲這些有爲法,它們具有生滅相,有生起、有存在,必然有壞滅,所以也稱爲行法。涅槃,非因緣造作之法,稱爲無爲法。又:它不具有生滅相,所以不能稱爲行法,必須稱爲無爲法。

  

“阿毗達摩”所討論的主要是這四種究竟法。但是我們在學習“阿毗達摩”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按照這四種究竟法的原來的次第、順序。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面,是先講心法,再講心所,再講色法,再講涅槃。但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依這個次第。爲什麼呢?我們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將由粗到細,由簡到繁,這樣的次第來學習。

  

在講到色法的時候,色法的分類一共有二十八種。講到心所的時候,有五十二種心所,講到心的時候,有八十九種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種心。大家可能聽到數目,覺得挺嚇人,很多數字,但是如果我們很有系統地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它並不是那麼嚇人的,它並不是那麼可怕。只要我們循序漸進的學習,由簡單到複雜的學習,從粗到細。色法粗還是稱爲心的名法粗呢?色法是粗的,因爲色法容易被我們感知。但是,心法更加微細一點兒。所以我們先從粗的色法開始學習,然後再學心法。還有,我們要先從色法再講到心所和心,這樣的教學次第是跟我們禅修有關。

  

我們知道修行必須得依靠經論,而經論最終的目的是爲了指導禅修。我們不能夠爲了經論而經論,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跟學子沒什麼區別。佛陀教導叁藏,教導經論的目的是爲了要去實踐,惟有通過實踐,才能夠達到滅苦。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我們的禅修也通常是先觀照色法,觀照粗淺的色法,然後再觀照名法。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修行次第來學習。

  

在禅修的時候,修行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修止,一類是修觀。修止,它的所緣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概念法,一類是究竟法。如果是取概念法爲對象(爲所緣)來培育定力,它可以證得禅那。如果是取究竟法爲所緣來培育定力,不能夠證得禅那,但是它可以達到近行定。

  

而在講到修觀的所緣,依所緣來分,所有的觀只有兩種業處,一種是色業處,一種是名業處。也就是說,我們觀智所觀照的對象離不開名色法,離不開身心。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這樣,那緣起到底算什麼?因爲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得要觀照過去世,觀照未來世。當我們把心導向過去,觀照過去世的時候,難道過去世就不是五蘊嗎?難道過去世就不是名色法嗎?是不是?未來世呢?難道未來世就不是五蘊嗎?未來世就不是名色法嗎?還是屬于心、心所跟色法的範疇。只不過是已經滅去了,稱爲過去,還沒有生起的稱爲未來,已經生起的正准備滅去的,稱爲現在。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必須要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具體的對象還是名色法,所以我們可以把觀智的對象,把它總結爲只有兩種業處。如果說修止業處,培育定力,有四十種業處。那麼修觀,只有兩種業處,就是色業處和名業處,就是觀名色法而已。

  

在具體修觀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先觀色法,因爲色法是粗的,而且我們在觀名法和觀色法的時候,由于色法比較粗,也比較容易把握。如果在觀名法的時候,有時候名法會比較細一點,如果定力不足的話,有時候可能會觀不清楚。所以在修行的次第上,我們可以先修色業處,然後再修名業處,之後再查找名色法之因,就是修緣起。等我們已經能夠見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們的因之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培育觀智。再觀照這些有爲法,這些心法,心所法和名法的本質,它們的本質是什麼?無常、苦、無我。所以我們在學習這些有爲法的過程中,也會講到在具體實修的時候,應當如何去觀照它們。

  

在我們講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時,會講到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在講到心所和講到心的時候,當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通過“阿毗達摩”的分析法,將會很容易地看清楚我們的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然後再具體運用在生活上如何培養如理作意,如何培養善法。而在修觀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阿毗達摩”的幫助。修行離不開經論,特別是修觀離不開論。我們可以說,經論好象眼睛,實修好象腳步,惟有這麼樣我們才能夠走的清楚。如果我們有了“阿毗達摩”的知識,已經了解了名法,了解了色法,在修觀的時候,會覺得有輕車熟路的感覺。

  

我們學習“阿毗達摩”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學習“阿毗達摩”的方法是先掌握一定的理論。例如對色法,對名法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色法是以什麼樣的形式而存在,色法的本質是什麼。然後再了解名法,名法是怎麼樣運作的,名法的本質又是怎麼樣的?如果我們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後再去實修,這一種先學後修的方法,就好象我們要去一個地方、一個城市,在沒有去之前,我們先搜集一些資料。例如:我們先去看看地圖,這個城市裏面有哪些風景點,有哪些要去的地方,哪些主要的街道。先了解,當去的時候,我們就對那個城市心中已經有數了,這是一種方法。

  

還有另外一種學習“阿毗達摩”的方法,就是先修後學,先修後學就是我們可能對“阿毗達摩”的一些概念名相不是很熟悉,只是依照導師的指導,導師叫我們如何觀照我們就如何觀照。我們學習“阿毗達摩”主要對應的是修維巴沙那(vipassanā),修觀智的階段。惟有我們有了觀智的體驗,就是真正在修到觀智的時候,我們就依照導師的教導去觀照色法,觀照名法,觀照緣起。在我們觀照的時候,在實修的時候,也會涉及到“阿毗達摩”。但是,因爲我們是先以修行爲主,所以對于名色法只是大概的了解,等我們有了實修的體驗,已經真正的用觀智如實的見到了色法是怎麼運作,名法是怎麼運作,之後,等我們再修觀智達到一定的階段,例如說修到行舍智,或者說證得了聖道、聖果之後,我們再去學習“阿毗達摩”。當你有了實修的體驗再去學習“阿毗達摩”,就好象你對一個城市已經很了解了,你再看地圖,會覺得更清晰、更清楚,是不是?甚至你會用很多種具體的方法把“阿毗達摩”裏面的東西講出來。一個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修經驗的人講“阿毗達摩”,他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會講錯,但如果一個人有了實修之後,這種實修必須得是依經論而實修,不是瞎修。就是當他有了實修經驗,已經真正地見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色法之後,他再去學習“阿毗達摩”,再去研究“阿毗達摩”,就好象他對于這個城市已經有了解,只是現在再更加系統地去深入研究這個城市的一些構造,一些規模等等,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我們學習“阿毗達摩”,有兩種方法來學習。對于現在在座絕大部分的人,我們只能夠這麼說,先以第一種方法來學習,就是先對“阿毗達摩”有所了解,對理論的知識有所掌握,之後我們再應用在實修上。如果有的人說,這樣的話,我沒有機會修到vipassan《阿毗達摩 第五講 色法、四大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