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P4

  ..續本文上一頁瀕死經驗學,都講到了人,就是從無數個病例當中,臨床的病例當中發現人死了之後,在醫學上有種稱爲假死的,人死了之後不久又複活,這些複活了的人,或者說他們有一些意外而在醫學上判斷是死,當他們搶救過來之後,都會對在他們昏迷或者稱爲假死的這一個時間段裏面的一些體驗有所描述。往往會發現到,很多的那些稱爲假死或者昏迷狀態的人,他們好象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有的人在臨死的時候,感覺到好象看到了很強的光明,或者見到了一些去世的人,又或者去到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地方,或者說感覺好象自己已經出來了,看到他的親戚,他的朋友在哭,或者說在做什麼事情,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這一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們再去看“阿毗達摩”,特別是講離心路過程的時候,答案就很明白了。

  

又例如說,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基因,就是人的基因,人的基因跟猿的基因其實百分之九十幾都是相同的,但是就是那麼一點點的不同,形成了人跟猿猴、大猩猩的很大的差別。而每個人的基因又不同,同時,很多科學家發現,基因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也許很多在以前,如果是幾十年前,人家說到你的一生或者說你今生的遭遇,是一出生就定了,可能會被說成是迷信,是不是?會說這個是宿命論。但是,當科學家發現了基因,發現人的基因排列模式可以影響到他。例如,有些基因的排列模式會影響到這個人很容易得什麼病,例如他可能會得肺癌,可能會得胃癌等等。或者說有些人的基因方式排列決定了他很容易生病,而且得某一些病。這些基因,在“阿毗達摩”裏面叫什麼?叫業生色,業生色法。如果我們再看,業生色法是什麼時候決定的?是一個人結生,一出生就已經決定,業生色又爲什麼會這樣的?其實是跟過去造的業又有關系,而過去所造的業帶來我們今生的這一個身體,這個身體稱爲業生色。而我們這個身體幾乎可以影響我們一輩子,這其實就是屬于基因,用現在科學來說,就類似于基因的解釋方法。

  

如果我們再去看,例如,一些物理學或者心理學,比如說心理學,現在的心理學研究來研究去,其實在“阿毗達摩”看來,都是在表相上或者在現象上,當然了,在現象上和對心理反應上,在心理學研究得很詳細,但是到底心理學是怎麼回事?我們說到的人的心理是怎麼運作的?它的運作的過程是怎麼樣?我想無論心理學,只要它還沒有突破,或者說它沒有再去借助“阿毗達摩”,沒有借助佛教的心理學的話,就很難有更高層的突破。如果我們再看“阿毗達摩”裏面分析的心理,你們真的會驚歎!它已經到了一個很精微又很高的程度了。當然了“阿毗達摩”,是從倫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心理的,並不是像一般人分析的行爲心理學,或者犯罪心理學,或者說一般的管理心理學,它是從倫理方面去分析人的心理的。我們可以說,世俗的或者世間的學科,往往是爲了研究而研究,例如物理學家只是爲了研究物質的現象,找出物質的規律;心理學,就是爲了找出心理的規律,從而達到如何去爲人治病,或者解決心理的問題。但是,佛陀講到這些,講到的很類似于心理學、類似于物理學,並不是爲了只是了解這些,而是爲了超越、爲了解脫。因爲佛陀分析名法、分析色法,最終的目的是爲了超越名色法,是爲了解脫名色法。

  

第叁個意義是明辨善惡是非與正邪。學習“阿毗達摩”之後,很自然能夠明辨善惡,能夠明辨是非,明辨正邪。“阿毗達摩”很清楚地把善惡的標准告訴你,不會似是而非,不會含糊。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阿毗達摩”會告訴你,業果的法則,也就是因果律。我們可以說,從世俗的角度上來說,善惡的衡量標准會因爲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群,有所差別,這只是世俗的標准。但是,如果我們再分析心理,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或者我們換一句話,從內在的動機上來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它不會含糊。

  

同時我們也知道,如果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將能很容易地分辨哪些是旁門左道,哪些是邪門外道。例如在緬甸,緬甸是一個“阿毗達摩”很普及的國家。當緬甸的“阿毗達摩”普及之後,在緬甸,就是自從“阿毗達摩”已經普及到民間之後,幾乎沒有出現過所謂的邪教跟所謂的附法外道、附佛外道。爲什麼呢?因爲它們沒有生長的土壤,沒有生長的空間。但是我們再看泰國,傳統上泰國也是很注重“阿毗達摩”,但是在近代“阿毗達摩”已經衰落了,所以我們現在看泰國的有些禅法,觀水晶球的,也認爲說可以解脫,甚至做體操也認爲可以解脫。我們再看看好象最近,我這才聽到泰國的一個阿姜Ajjan教導,他把我們的身體分爲二十八個地方,然後說這就是二十八種色法。我們再看看華人區,無論是中國大陸或者臺灣,或者說有華人的地方,例如新加坡,或者美國等等,都有很多種新興宗教,甚至邪教,是不是?爲什麼會有那麼多新興的宗教呢?爲什麼有那麼多的旁門左道呢?爲什麼有那麼多的附佛外道呢?就是因爲咱們華人對佛教的理解太差了,佛陀的教義普及得不夠,所以就被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地利用,于是各式各樣的新的教法、新的宗教就有滋生的土壤。如果大家都能夠了解佛陀的教法,都能夠學習“阿毗達摩”,那麼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些所謂的新興宗教、所謂的附佛外道、所謂的邪教,根本沒有機會生長、沒有機會成長,甚至會胎死腹中,是不是?同時,我們也學習“阿毗達摩”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往外看,而是往內看。“阿毗達摩”直接指向我們身心的深處,就好象一把利刀,直接捅到我們的煩惱,而且一捅就捅到煩惱的最深處。當我們對“阿毗達摩”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後,我們再去看,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打著佛法旗號,或者打著佛教旗號的那些歪門邪道,或者附法外道,我們將會很清楚了,那個時候我們也不會人雲亦雲,不會落于迷信,也不會搞個人崇拜了。

  

學習“阿毗達摩”還可以運用在生活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認爲“阿毗達摩”很多的名相,而且很枯燥。但其實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可以直接運用在生活當中,而且是很見效的,立竿見影的。例如,當我們學到善心的八種善心之後,就可以很快用在我們的生活上。雖然佛陀開示“阿毗達摩”最主要是爲了斷煩惱,但是,即使對于一般的在家人,很忙碌的人,需要工作的人,在平時壓力很大的人,學了“阿毗達摩”都有作用,而且都有很快的作用。爲什麼呢?因爲“阿毗達摩”教導我們善心、不善心是怎麼樣産生的,善心、不善心的關鍵點在于你是不是有如理作意,如果你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心。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面臨著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擺向哪一邊?就好象當我們把一輛車開到十字路口,你的車,你的方向盤是要擺向左邊還是擺向右邊?同樣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要生起善心還是生起不善心呢?在“阿毗達摩”裏面會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左右我們的心。不要認爲說,很多東西,我的生活是很無奈,一天都被我的工作,被我的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但是,“阿毗達摩”就教導我們如何從改變我們的心開始,因爲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所以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因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人際關系、改變我們的環境。可以改變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工作、對公司、對生活,乃至對這個世間的看法。這種改變,如果我們用“阿毗達摩”的方式去分析,它會給你一個很清晰的、毫不含糊的方法,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阿毗達摩”的第五個意義是培育觀智。雖然學習“阿毗達摩”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上培育善心,可以學習如理作意,但畢竟佛陀教導“阿毗達摩”不是讓我們改善生活,而是讓我們超越生死。也就是說,佛陀教導“阿毗達摩”,最終是要讓我們斷除一切煩惱,讓我們滅盡一切諸苦。要如何才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呢?要斷煩惱唯有通過道智,也就是聖道才能斷煩惱;要斷除煩惱必須得要修行,必須得修vipassanà,維巴沙那(毗婆舍那)。要修觀,培育觀智。什麼是觀呢?觀就是觀照一切名法跟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阿毗達摩”所分析的無外乎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但是,所有這些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屬于行法、有爲法,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的。佛陀教導“阿毗達摩”並不是只是讓我們去明白、去了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去觀照它,然後再去超越它。就象佛陀把賊指出來之後,還教我們如何把賊抓起來。怎麼抓賊呢?要用智慧的繩子把他捆綁起來。所以,“阿毗達摩”的目的是教導我們要修觀,修觀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所以,我們學習“阿毗達摩”就有這樣的意義。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