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这里的缘是什么意思呢?缘就是条件、因缘、互相的关系。在除了《发趣论》之外的其他的论典里,主要是分析,把一切法进行分析,例如把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看、听、尝、嗅、触等等,分析为基本的单位,分析为心、分析为心所,把色法,把我们所面对的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十八色。但是,色法与色法、色法与名法、心与心所、心与这些所缘,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支离破碎的呢?不是的。在《发趣论》里面,用二十四缘,就是说所有的名法跟色法,色法跟色法,名法跟名法,还有名法跟概念法之间关系,归纳为二十四种。
例如,我们说到的所缘缘,所缘就是我们看的对象,因为有了对象才会有心和心所的产生,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对象,例如我们看到的颜色,因为有了这个颜色为所缘,才会有心的产生。那么,对象跟心之间这种关系就称为所缘缘。
又比如说无间缘,一个心灭去紧跟着另外一个心就生起,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间隔,称为无间缘,无间缘就是没有间隔的,等无间缘就是完全没有间隔的。因为心就象河流,象水流一样,一灭去立刻就接着另外一个再生,然后灭去又再生,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好象是永恒存在,其实就是不断地生灭,但是在生灭当中没有间隔,所以这称为无间缘和等无间缘。对于后面生起的心来说,前面灭去的,因为灭去的没有间隔地生起了后面的心,这种关系称为无间缘。
在昨天也讲到了,如果我们把前面几部论里面讲到的究竟法,用分析法讲到究竟法,把它比喻成珍珠,比喻成珠宝的话,那么二十四缘就好象经线,把它们串起来。同样地,法跟法之间必定会有一定的关系,互相之间会有关系。我们就在《发趣论》里面就去寻找它们的关系,而且,往往一种法的产生跟存在,并不是只是一种关系的,它们会有很多种关系。而且同样一种法,例如我们说到的眼识,就会有一个心再加上七个心所,这一个心跟其它的心所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是互相缘、是俱生缘、是相应缘、是不离去缘,如果里面还有业缘的话,那么还有果报缘等等。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法,只要放在其他法中间,它们必定就会跟其他的现象、其他的法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称为发趣,这是“阿毗达摩”的第四个特点。
因为“阿毗达摩”的特点是分析诸法,分析诸法必须得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规则,这种原则就是把一切诸法分为四大类,哪四大类呢?第一是心citta,第二是心所cetasika,这里讲到的心所是什么意思呢?心所,是cetas,cetas就是心的,cetas是心再加ka,所以就是心的或者属于心的。例如我们说的我跟我所,就是我跟我所拥有的,我所拥有的称为我所,就是我的。对于心,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说心是主人的话,心所就是属于随从。心跟心所,这两种合称为名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的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第三是色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色法比较好理解,就是物质的现象。
心法、心所法跟色法构成了我们这个世间,这些都称为有为法。为什么称为有为法呢?因为它们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是经过造作的,需要有种种条件,在种种条件配合之下才能产生跟存在的。在这个世间上有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或者现象,完全没有条件,不依靠其他的条件就能够产生跟存在的,有没有?在这个世间上,如果有,请举出一个例子来,有没有?无条件投降!是不是?任何的东西,它的产生跟存在都必须得要众缘和合。因为众缘和合,所以它是因缘所生之法,因缘所生之法就是由经过造作的法,称为有为法。因为一切的有为法,都必须经过众缘的和合,由造作而生,因为是众缘和合,所以众缘一不相应,或者说一不和合,就会灭去。因为一切的有为法,会有生灭的相,所以也称为行法,所以佛陀在经里面经常说:诸行无常。
有为法不外乎是物质现象跟心理现象。换一句话说,就是身心现象,如果用“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就是名法跟色法。我们平时所接触的这个世间,除了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之外,能不能找出第三种现象呢?可以吗?有没有第三种现象?除了物质现象跟心灵现象,有没有?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第三种现象?有没有?想一想,有没有第三种现象?除了物质跟心理之外,有没有?没有!对,因为世间是离不开这些的。如果我们想要解脱,想要断烦恼,也离不开这些,为什么呢?其实就是离不开我们的身心。佛陀曾经说过:我说苦以及苦的灭尽都离不开这一个六尺之躯,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果讲到修行,我们要学习、要讨论心、心所跟色法,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心理学家,成为物理学家,而是要让我们从这一切世间法、有为法当中抽离出来。为了让我们的心从诸行法中抽离出来,解脱出来,我们必须得要修观。修观,观的是什么?观的是空花,观的是水月,观的是空中楼阁,还是海市蜃楼?不是,观的是什么?观的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不是?也就是说,观的就是名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跟色法,还有它们的因,这就是我们修观。我们修观必须得有所缘,就是有具体的对象,这些对象就离不开有为法,离不开心、心所跟色法。
除了有为法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究竟法,称为涅槃,涅槃又称为无为法,无为法的意思就是非因缘造作之法,这里的“为”是因缘和合、因缘造作,涅槃并不是因缘造作之法,也就是它并不依赖任何的条件产生和存在,称为无为法,无为法只有一种,即涅槃。从下面开始一直到我们学完“阿毗达摩”,其实我们都是在讨论色法,讨论心法、心所法。涅槃需不需要讨论呢?涅槃不需要讨论,涅槃是需要拿来体证的。唯有我们通过观照心法、心所法、色法,才能够超越世间法而达到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共有九种,也就是用四圣道跟四圣果这些心,去体证无为法的涅槃。
我们下面再讲一讲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呢?学习“阿毗达摩”有什么作用?学习“阿毗达摩”可以系统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因为“阿毗达摩”非常系统地组合、分析、整理佛陀的教法。学习“阿毗达摩”就可以达到完整、系统地了解佛陀的教法。我们可以在这里跟大家说,只要你能够认真地听完这整个课程,能够很认真地学习,当你把整个“阿毗达摩”课程学完了,必定能够对整个佛法的大纲,能够有很系统、很完整地了解跟掌握。当你学习了“阿毗达摩”之后,对佛法已经有了整体的概念,而且有很严密的思维方式。那个时候,你再去看经典将会觉得很容易,不会觉得经典里面的术语很复杂,不会给很多名相所混淆。在我们中国人、我们华人的心目中,往往会认为经典是很浅显易懂的,反而“阿毗达摩”是很复杂、繁琐的,是不是?是不是这么样?但是,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阿毗达摩”,那么他对经典的理解就很肤浅,很浮泛,对经典的解释更可能是信口开河,自我作古。
第二,“阿毗达摩”超越一切世间的科学。刚听起来可能会觉得在夸下海口, “阿毗达摩” 竟然能够超越一切世间科学。如果我们真的很认真地学习“阿毗达摩”之后,将会发现佛陀的教法确实超越一切世俗的科学。因为,我们可以说科学或者说世俗的很多学科是在最近一两百年发展起来,更有一些是在最近十、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了“阿毗达摩”的知识,我们明白了“阿毗达摩”,再去看很多世间的学科,世俗的科学,我们会发现到,其实很多现在令人很诧异,或者说很先进的东西,在“阿毗达摩”里面早已经解释了。
比如一百多年来,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例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梦的解释,或者他研究人的潜意识,还有很多的,例如心理的疗法、临床的疗法、催眠等等,这些在“阿毗达摩”里面早已经有了答案了。又例如说,在最近几十年刚刚兴起的人体生命学和… 《阿毗达摩 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