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个概念法,在真实意义上没有所谓的时间。但是,佛陀又规定说在非时,就是过了正午不能吃东西,在晚间不能吃东西。那你可以说:“时间根本是个概念,我没有所谓的时间,所以什么时候吃都可以。”可以这么样吗?这样的话,就会坏了佛陀所制定的律法。

  

而同样的,在业方面,我们讲了经教法,刚才是律教法。经教法中关于业方面,谈到众生有种种的差别,因为众生有种种差别,所以,会有富贵的,会有贫贱的,会有高等的众生,会有低等的众生。如果大家都按照所制定的制度,就是这世间的规范,按照因果的法则,就不会紊乱。如果要打破这种因果的观念,没有所谓的贵贱,没有所谓的长幼尊卑,这个世间很容易混乱,甚至人会变得没有惭愧心。我们不能够用胜义谛的东西直接去破世俗谛,一旦破世俗谛的话,就将坏世间。因为胜义谛是拿来指导修观,在观智中没有所谓这些差别,没有所谓这些不同的东西,但并不等于说,在观智中做到这么样,在现实中就要把它破坏掉,这样的话,无论是对佛陀的教法,对世间乃至对伦理,对长幼秩序都会起到破坏的作用。因此在解释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佛陀在讲哪一种东西,在讲哪一种法,他指的是哪一种,他的意趣是什么样?要不然,如果我们用胜义谛或者用论教法去看佛陀,会发现佛陀是个很执着的人,大家看过《律藏》没有?只要看过《律藏》我们就会发现到,佛陀是一个很啰嗦的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去追究,是不是?但其实并不是这么样,为什么?因为佛陀是为了保护僧团。正如佛陀在每制一条戒的时候,都会说,制戒有十种功德利益,就是为了保护僧团,保护信众,保护令正法久住。

  

我们学了这两种教法之后,会分别用在不同的地方,在实修上也是,持戒是以世俗谛为主,修定也是世俗谛为主,虽然有时已经涉及到胜义谛的范畴。但是在修慧的时候,如果我们再用世俗谛,再用概念去修,我们的观智是不能成功。因此经教法和论教法,或者说律教法、经教法、论教法,它们都有不同的教导范畴,分别是指导我们持戒、修定和培育观智的。如果我们用胜义谛去诠释世俗谛的话,我们很容易造成一些混乱。佛陀也经常教导世俗谛,教导一般人认定的真理。例如我们说到的五戒或者十戒,或者八戒中的第一条戒——不杀生。不杀生,这里的生命,在胜义谛上有所谓的生命吗?没有,在胜义谛上只是一堆名色法,只是一堆五蕴,而且在究竟上是无我的,没有所谓众生的实体。如果你认为,在究竟意义上没有所谓的动物,所以,没有所谓的杀跟不杀,这样的话,你就会变成一个诡辩的人,而这种诡辩对我们佛教的危害很大。所以,无论我们在修行或者在学习上,只要知道佛陀的教导是属于哪个范畴,或者我们学《律藏》,用律教法;学《经藏》,用经教法;学《论藏》,用论教法。我们持戒,用律教法;我们修定,用经教法;修观,用论教法,这样的话,就不会搞混淆。而且我们在修观的时候的所缘,在修定的时候的所缘,在持戒的时候的概念将会很清晰。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下“阿毗达摩”的特点,“阿毗达摩”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系统地分析诸法。“阿毗达摩”将诸法进行分门别类,把《经藏》里佛陀所讲的错综复杂的诸法,很有系统地统合起来,条理很清晰。比如把诸法分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乐相应法、苦相应法、舍相应法,果报法、业法、非果报,非业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

  

第二,把一切法分至最基本的单位。例如我们说的这一副身体,从构造上来说,可以分为头、躯干、手、脚等等,而在经典里面,佛陀又把我们的身体分为三十二个部分,称为三十二身分,例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等等。但是在“阿毗达摩”里,就不再去考虑这些,而是把色法分到最小的单位,叫作色聚,但是色聚还是概念法,把所有的色法归为二十八类。又例如我们平时所说到的心,我们会提到了心理很多种不同的呈现,有时侯我很开心,我很高兴,我很愤怒,我自以为很了不起,我很沮丧,我很失落,这些其实都是世俗的范畴。但是在“阿毗达摩”里面,佛陀把所有这些法进行归类分析,把所有的心分为八十九种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又把伴随着心一起生起的心所分为五十二种,又再对这些心所,再进行归类、归纳。

  

例如我们说到的看,我说我看到什么东西,在“阿毗达摩”里面,就不仅仅用 “看”这样一个字。在“阿毗达摩”里面讲到的“看”,其实是眼识的作用,但是作为眼识的话,一共又有八种名法一起在起作用,也就是一个眼识的心,再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作意、名命根,这七种心所在一起共同地运作,所以才会有我们平时说到的“看”这样的动作。而所有这些作为“看”的动作,又并不仅仅只是眼识的作用,它是用心路过程来完成的,也就是心的运作模式。

  

心路运作模式,又包括了一个五门转向,然后眼识,然后一个推度心、领受心、确定心,然后七个速行心,再加上两个彼所缘。但是,这也只是发生在极快速的时间。我们所说的看到一个人走过来、我在看书,这里的“看”,涉及到很复杂的心路过程,也就是涉及到无数个眼门心路过程,再加更多的意门心路过程在一起运作,所以才会有我们所说的“看”。

  

但是,如果是从世俗谛上来说,我看东西,看到什么,这并没有错,因为这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但是,在“阿毗达摩”里,就用胜义谛把“看”分为若干个心路过程,而每一个心路过程里又分为若干个心识刹那,每一个心识刹那里又分为一个心再加若干个心所,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到的“看”。对于“我想走,我在想”,这些都是涉及到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些心理过程到底是怎么样呢?我们在以后学习“阿毗达摩”的时候,将会逐渐地来了解跟学习。

  

“阿毗达摩”的第三个特点,是整理诸经中的各种佛学术语。在经典中,佛陀是因材施教,因病施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说法。因此佛陀会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一样东西。比如我们在经教法里,佛陀会讲到智、智慧的智,跟慧,还有讲到三明的明,这些都是指智慧;有时候讲正见,正见也是智慧;在七觉支里,择法觉支也是智慧;在四神足里的观神足,也是指智慧;在五根、五力里的慧根、慧力也是指智慧;在十六种观智里的观智也是指智慧。所有不同的,例如讲到正见,讲到明、讲到光、讲到智、慧,这些在“阿毗达摩”里其实并不会再分析为这个、那个,只是依照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性质,而定为这就是一种心所,叫做慧根,或者称为无痴心所。所以,在经典里名相不同,但是在论典里面,会有很精准的一个名词。又例如我们在经典里会看到,很多种方式来形容一个“贪”,比如追求欲乐叫做欲贪;对生命的贪爱,叫作“有爱”;对断灭的追求称为“无有爱”;男女的情爱叫作“爱情”;一般的贪婪,叫作“贪爱”;贪染叫作“爱染”;更强的贪爱叫作“执取”;一般的贪爱又叫作“爱贪”。而爱又根据它所执取的对象,可以分为对颜色的爱叫作“色爱”;对声音的贪爱叫作“声爱”;对气味的爱叫作“香爱”;对味道的爱叫作“味爱”;对触觉、柔软的等等的爱叫作“触爱”;对法所缘的贪爱称为“法爱”;对色界生命的贪爱叫作“色贪”;对无色界生命的贪(爱)叫作“无色贪”。还有我们平时所说到的执取、执着、贪婪,这些在“阿毗达摩”里,并不会管你这个是什么名字,那个是什么名称,只是很准确地依照这一种心理的作用和特点,给它一个名字,叫作“贪”lobha。为什么一个“贪”字,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呢?因为佛陀在经典里根据它的不同的层次,或者不同的对象,就是这种贪爱的不同的程度,给分别安立的不同的名词,但是在“阿毗达摩”里面,就只有一个名词叫作贪lobha

  

“阿毗达摩”的第四个特点是《发趣论》。《发趣论》是以组织法统摄一切的究竟法。《发趣论》的总纲就是二十四缘。哪二十四缘呢?一共是二十四缘。也就是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这些就是用二十四种缘来统摄一切的究竟…

《阿毗达摩 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