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個概念法,在真實意義上沒有所謂的時間。但是,佛陀又規定說在非時,就是過了正午不能吃東西,在晚間不能吃東西。那你可以說:“時間根本是個概念,我沒有所謂的時間,所以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可以這麼樣嗎?這樣的話,就會壞了佛陀所製定的律法。

  

而同樣的,在業方面,我們講了經教法,剛才是律教法。經教法中關于業方面,談到衆生有種種的差別,因爲衆生有種種差別,所以,會有富貴的,會有貧賤的,會有高等的衆生,會有低等的衆生。如果大家都按照所製定的製度,就是這世間的規範,按照因果的法則,就不會紊亂。如果要打破這種因果的觀念,沒有所謂的貴賤,沒有所謂的長幼尊卑,這個世間很容易混亂,甚至人會變得沒有慚愧心。我們不能夠用勝義谛的東西直接去破世俗谛,一旦破世俗谛的話,就將壞世間。因爲勝義谛是拿來指導修觀,在觀智中沒有所謂這些差別,沒有所謂這些不同的東西,但並不等于說,在觀智中做到這麼樣,在現實中就要把它破壞掉,這樣的話,無論是對佛陀的教法,對世間乃至對倫理,對長幼秩序都會起到破壞的作用。因此在解釋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佛陀在講哪一種東西,在講哪一種法,他指的是哪一種,他的意趣是什麼樣?要不然,如果我們用勝義谛或者用論教法去看佛陀,會發現佛陀是個很執著的人,大家看過《律藏》沒有?只要看過《律藏》我們就會發現到,佛陀是一個很啰嗦的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去追究,是不是?但其實並不是這麼樣,爲什麼?因爲佛陀是爲了保護僧團。正如佛陀在每製一條戒的時候,都會說,製戒有十種功德利益,就是爲了保護僧團,保護信衆,保護令正法久住。

  

我們學了這兩種教法之後,會分別用在不同的地方,在實修上也是,持戒是以世俗谛爲主,修定也是世俗谛爲主,雖然有時已經涉及到勝義谛的範疇。但是在修慧的時候,如果我們再用世俗谛,再用概念去修,我們的觀智是不能成功。因此經教法和論教法,或者說律教法、經教法、論教法,它們都有不同的教導範疇,分別是指導我們持戒、修定和培育觀智的。如果我們用勝義谛去诠釋世俗谛的話,我們很容易造成一些混亂。佛陀也經常教導世俗谛,教導一般人認定的真理。例如我們說到的五戒或者十戒,或者八戒中的第一條戒——不殺生。不殺生,這裏的生命,在勝義谛上有所謂的生命嗎?沒有,在勝義谛上只是一堆名色法,只是一堆五蘊,而且在究竟上是無我的,沒有所謂衆生的實體。如果你認爲,在究竟意義上沒有所謂的動物,所以,沒有所謂的殺跟不殺,這樣的話,你就會變成一個詭辯的人,而這種詭辯對我們佛教的危害很大。所以,無論我們在修行或者在學習上,只要知道佛陀的教導是屬于哪個範疇,或者我們學《律藏》,用律教法;學《經藏》,用經教法;學《論藏》,用論教法。我們持戒,用律教法;我們修定,用經教法;修觀,用論教法,這樣的話,就不會搞混淆。而且我們在修觀的時候的所緣,在修定的時候的所緣,在持戒的時候的概念將會很清晰。

  

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一下“阿毗達摩”的特點,“阿毗達摩”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系統地分析諸法。“阿毗達摩”將諸法進行分門別類,把《經藏》裏佛陀所講的錯綜複雜的諸法,很有系統地統合起來,條理很清晰。比如把諸法分爲:善法、不善法、無記法,樂相應法、苦相應法、舍相應法,果報法、業法、非果報,非業法、有爲法、無爲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等。

  

第二,把一切法分至最基本的單位。例如我們說的這一副身體,從構造上來說,可以分爲頭、軀幹、手、腳等等,而在經典裏面,佛陀又把我們的身體分爲叁十二個部分,稱爲叁十二身分,例如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髒、肝髒等等。但是在“阿毗達摩”裏,就不再去考慮這些,而是把色法分到最小的單位,叫作色聚,但是色聚還是概念法,把所有的色法歸爲二十八類。又例如我們平時所說到的心,我們會提到了心理很多種不同的呈現,有時侯我很開心,我很高興,我很憤怒,我自以爲很了不起,我很沮喪,我很失落,這些其實都是世俗的範疇。但是在“阿毗達摩”裏面,佛陀把所有這些法進行歸類分析,把所有的心分爲八十九種或者一百二十一種,又把伴隨著心一起生起的心所分爲五十二種,又再對這些心所,再進行歸類、歸納。

  

例如我們說到的看,我說我看到什麼東西,在“阿毗達摩”裏面,就不僅僅用 “看”這樣一個字。在“阿毗達摩”裏面講到的“看”,其實是眼識的作用,但是作爲眼識的話,一共又有八種名法一起在起作用,也就是一個眼識的心,再加上觸、受、想、思、一境性、作意、名命根,這七種心所在一起共同地運作,所以才會有我們平時說到的“看”這樣的動作。而所有這些作爲“看”的動作,又並不僅僅只是眼識的作用,它是用心路過程來完成的,也就是心的運作模式。

  

心路運作模式,又包括了一個五門轉向,然後眼識,然後一個推度心、領受心、確定心,然後七個速行心,再加上兩個彼所緣。但是,這也只是發生在極快速的時間。我們所說的看到一個人走過來、我在看書,這裏的“看”,涉及到很複雜的心路過程,也就是涉及到無數個眼門心路過程,再加更多的意門心路過程在一起運作,所以才會有我們所說的“看”。

  

但是,如果是從世俗谛上來說,我看東西,看到什麼,這並沒有錯,因爲這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但是,在“阿毗達摩”裏,就用勝義谛把“看”分爲若幹個心路過程,而每一個心路過程裏又分爲若幹個心識刹那,每一個心識刹那裏又分爲一個心再加若幹個心所,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說到的“看”。對于“我想走,我在想”,這些都是涉及到很複雜的心理過程,而這些心理過程到底是怎麼樣呢?我們在以後學習“阿毗達摩”的時候,將會逐漸地來了解跟學習。

  

“阿毗達摩”的第叁個特點,是整理諸經中的各種佛學術語。在經典中,佛陀是因材施教,因病施藥,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說法。因此佛陀會使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樣的一樣東西。比如我們在經教法裏,佛陀會講到智、智慧的智,跟慧,還有講到叁明的明,這些都是指智慧;有時候講正見,正見也是智慧;在七覺支裏,擇法覺支也是智慧;在四神足裏的觀神足,也是指智慧;在五根、五力裏的慧根、慧力也是指智慧;在十六種觀智裏的觀智也是指智慧。所有不同的,例如講到正見,講到明、講到光、講到智、慧,這些在“阿毗達摩”裏其實並不會再分析爲這個、那個,只是依照同樣的作用、同樣的性質,而定爲這就是一種心所,叫做慧根,或者稱爲無癡心所。所以,在經典裏名相不同,但是在論典裏面,會有很精准的一個名詞。又例如我們在經典裏會看到,很多種方式來形容一個“貪”,比如追求欲樂叫做欲貪;對生命的貪愛,叫作“有愛”;對斷滅的追求稱爲“無有愛”;男女的情愛叫作“愛情”;一般的貪婪,叫作“貪愛”;貪染叫作“愛染”;更強的貪愛叫作“執取”;一般的貪愛又叫作“愛貪”。而愛又根據它所執取的對象,可以分爲對顔色的愛叫作“色愛”;對聲音的貪愛叫作“聲愛”;對氣味的愛叫作“香愛”;對味道的愛叫作“味愛”;對觸覺、柔軟的等等的愛叫作“觸愛”;對法所緣的貪愛稱爲“法愛”;對色界生命的貪愛叫作“色貪”;對無色界生命的貪(愛)叫作“無色貪”。還有我們平時所說到的執取、執著、貪婪,這些在“阿毗達摩”裏,並不會管你這個是什麼名字,那個是什麼名稱,只是很准確地依照這一種心理的作用和特點,給它一個名字,叫作“貪”lobha。爲什麼一個“貪”字,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呢?因爲佛陀在經典裏根據它的不同的層次,或者不同的對象,就是這種貪愛的不同的程度,給分別安立的不同的名詞,但是在“阿毗達摩”裏面,就只有一個名詞叫作貪lobha

  

“阿毗達摩”的第四個特點是《發趣論》。《發趣論》是以組織法統攝一切的究竟法。《發趣論》的總綱就是二十四緣。哪二十四緣呢?一共是二十四緣。也就是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親依止緣,這些就是用二十四種緣來統攝一切的究竟…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