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法。這裏的緣是什麼意思呢?緣就是條件、因緣、互相的關系。在除了《發趣論》之外的其他的論典裏,主要是分析,把一切法進行分析,例如把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看、聽、嘗、嗅、觸等等,分析爲基本的單位,分析爲心、分析爲心所,把色法,把我們所面對的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分爲二十八色。但是,色法與色法、色法與名法、心與心所、心與這些所緣,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系呢?是不是支離破碎的呢?不是的。在《發趣論》裏面,用二十四緣,就是說所有的名法跟色法,色法跟色法,名法跟名法,還有名法跟概念法之間關系,歸納爲二十四種。

  

例如,我們說到的所緣緣,所緣就是我們看的對象,因爲有了對象才會有心和心所的産生,是不是?因爲有了這些對象,例如我們看到的顔色,因爲有了這個顔色爲所緣,才會有心的産生。那麼,對象跟心之間這種關系就稱爲所緣緣。

  

又比如說無間緣,一個心滅去緊跟著另外一個心就生起,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的間隔,稱爲無間緣,無間緣就是沒有間隔的,等無間緣就是完全沒有間隔的。因爲心就象河流,象水流一樣,一滅去立刻就接著另外一個再生,然後滅去又再生,所以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好象是永恒存在,其實就是不斷地生滅,但是在生滅當中沒有間隔,所以這稱爲無間緣和等無間緣。對于後面生起的心來說,前面滅去的,因爲滅去的沒有間隔地生起了後面的心,這種關系稱爲無間緣。

  

在昨天也講到了,如果我們把前面幾部論裏面講到的究竟法,用分析法講到究竟法,把它比喻成珍珠,比喻成珠寶的話,那麼二十四緣就好象經線,把它們串起來。同樣地,法跟法之間必定會有一定的關系,互相之間會有關系。我們就在《發趣論》裏面就去尋找它們的關系,而且,往往一種法的産生跟存在,並不是只是一種關系的,它們會有很多種關系。而且同樣一種法,例如我們說到的眼識,就會有一個心再加上七個心所,這一個心跟其它的心所是什麼樣的關系呢?它們是互相緣、是俱生緣、是相應緣、是不離去緣,如果裏面還有業緣的話,那麼還有果報緣等等。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法,只要放在其他法中間,它們必定就會跟其他的現象、其他的法有關系,這種關系是錯綜複雜的,因爲這種錯綜複雜的關系,我們稱爲發趣,這是“阿毗達摩”的第四個特點。

  

因爲“阿毗達摩”的特點是分析諸法,分析諸法必須得遵循著一定的規律、規則,這種原則就是把一切諸法分爲四大類,哪四大類呢?第一是心citta,第二是心所cetasika,這裏講到的心所是什麼意思呢?心所,是cetascetas就是心的,cetas是心再加ka,所以就是心的或者屬于心的。例如我們說的我跟我所,就是我跟我所擁有的,我所擁有的稱爲我所,就是我的。對于心,也是這樣,如果我們說心是主人的話,心所就是屬于隨從。心跟心所,這兩種合稱爲名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的心理現象或者精神現象。第叁是色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色法比較好理解,就是物質的現象。

  

心法、心所法跟色法構成了我們這個世間,這些都稱爲有爲法。爲什麼稱爲有爲法呢?因爲它們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是經過造作的,需要有種種條件,在種種條件配合之下才能産生跟存在的。在這個世間上有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或者現象,完全沒有條件,不依靠其他的條件就能夠産生跟存在的,有沒有?在這個世間上,如果有,請舉出一個例子來,有沒有?無條件投降!是不是?任何的東西,它的産生跟存在都必須得要衆緣和合。因爲衆緣和合,所以它是因緣所生之法,因緣所生之法就是由經過造作的法,稱爲有爲法。因爲一切的有爲法,都必須經過衆緣的和合,由造作而生,因爲是衆緣和合,所以衆緣一不相應,或者說一不和合,就會滅去。因爲一切的有爲法,會有生滅的相,所以也稱爲行法,所以佛陀在經裏面經常說:諸行無常。

  

有爲法不外乎是物質現象跟心理現象。換一句話說,就是身心現象,如果用“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就是名法跟色法。我們平時所接觸的這個世間,除了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之外,能不能找出第叁種現象呢?可以嗎?有沒有第叁種現象?除了物質現象跟心靈現象,有沒有?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第叁種現象?有沒有?想一想,有沒有第叁種現象?除了物質跟心理之外,有沒有?沒有!對,因爲世間是離不開這些的。如果我們想要解脫,想要斷煩惱,也離不開這些,爲什麼呢?其實就是離不開我們的身心。佛陀曾經說過:我說苦以及苦的滅盡都離不開這一個六尺之軀,是不是?就是這樣的意思。如果講到修行,我們要學習、要討論心、心所跟色法,並不是讓我們成爲心理學家,成爲物理學家,而是要讓我們從這一切世間法、有爲法當中抽離出來。爲了讓我們的心從諸行法中抽離出來,解脫出來,我們必須得要修觀。修觀,觀的是什麼?觀的是空花,觀的是水月,觀的是空中樓閣,還是海市蜃樓?不是,觀的是什麼?觀的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不是?也就是說,觀的就是名色法,或者說心法、心所法跟色法,還有它們的因,這就是我們修觀。我們修觀必須得有所緣,就是有具體的對象,這些對象就離不開有爲法,離不開心、心所跟色法。

  

除了有爲法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究竟法,稱爲涅槃,涅槃又稱爲無爲法,無爲法的意思就是非因緣造作之法,這裏的“爲”是因緣和合、因緣造作,涅槃並不是因緣造作之法,也就是它並不依賴任何的條件産生和存在,稱爲無爲法,無爲法只有一種,即涅槃。從下面開始一直到我們學完“阿毗達摩”,其實我們都是在討論色法,討論心法、心所法。涅槃需不需要討論呢?涅槃不需要討論,涅槃是需要拿來體證的。唯有我們通過觀照心法、心所法、色法,才能夠超越世間法而達到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共有九種,也就是用四聖道跟四聖果這些心,去體證無爲法的涅槃。

  

我們下面再講一講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爲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呢?學習“阿毗達摩”有什麼作用?學習“阿毗達摩”可以系統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因爲“阿毗達摩”非常系統地組合、分析、整理佛陀的教法。學習“阿毗達摩”就可以達到完整、系統地了解佛陀的教法。我們可以在這裏跟大家說,只要你能夠認真地聽完這整個課程,能夠很認真地學習,當你把整個“阿毗達摩”課程學完了,必定能夠對整個佛法的大綱,能夠有很系統、很完整地了解跟掌握。當你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對佛法已經有了整體的概念,而且有很嚴密的思維方式。那個時候,你再去看經典將會覺得很容易,不會覺得經典裏面的術語很複雜,不會給很多名相所混淆。在我們中國人、我們華人的心目中,往往會認爲經典是很淺顯易懂的,反而“阿毗達摩”是很複雜、繁瑣的,是不是?是不是這麼樣?但是,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阿毗達摩”,那麼他對經典的理解就很膚淺,很浮泛,對經典的解釋更可能是信口開河,自我作古。

  

第二,“阿毗達摩”超越一切世間的科學。剛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在誇下海口, “阿毗達摩” 竟然能夠超越一切世間科學。如果我們真的很認真地學習“阿毗達摩”之後,將會發現佛陀的教法確實超越一切世俗的科學。因爲,我們可以說科學或者說世俗的很多學科是在最近一兩百年發展起來,更有一些是在最近十、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了“阿毗達摩”的知識,我們明白了“阿毗達摩”,再去看很多世間的學科,世俗的科學,我們會發現到,其實很多現在令人很詫異,或者說很先進的東西,在“阿毗達摩”裏面早已經解釋了。

  

比如一百多年來,西方的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得到很大的發展,例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夢的解釋,或者他研究人的潛意識,還有很多的,例如心理的療法、臨床的療法、催眠等等,這些在“阿毗達摩”裏面早已經有了答案了。又例如說,在最近幾十年剛剛興起的人體生命學和…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