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我們在上一節課談到了“阿毗達摩”,在講到“阿毗達摩”的時候,我們先要清楚有兩種谛,同時又講到了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我們爲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呢?我想問問大家,大家想不想要了解自己的身心呢?想不想?想!那應該學習“阿毗達摩”。想不想了解這個世間呢?想不想?想!那應該學習“阿毗達摩”。那想不想了解生命呢?想!那應該學習“阿毗達摩”。想不想系統地了解佛法呢?想!那也應該學習“阿毗達摩”。

  

爲什麼這麼樣說呢?因爲上座部佛教傳統裏面,我們把“阿毗達摩”說成是佛學入門,一點兒都不錯。在緬甸,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阿毗達摩”,在佛教徒裏他不能立足,他如果講經,只是胡扯。如果他是在修行,不懂“阿毗達摩”,那只是在瞎搞。所以一個小孩子如果送到寺院裏面去,他一出家,他的導師、那些長老就會教他學“阿毗達摩”,而且學“阿毗達摩”,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叫他先背《攝阿毗達摩義論》。等他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呢,再教他裏面的意思。等他成長了之後呢,自然而然就會對“阿毗達摩”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很完整地把握。在緬甸,每年都會有舉行不同層次的“阿毗達摩”的考試,也就是說,“阿毗達摩”在緬甸佛教界是很普及的,緬甸“阿毗達摩”教義的普及幾乎是全民性的。在緬甸,有適應不同階層的人學習“阿毗達摩”的教材跟書本。有很淺的適合一般普通人的,例如,生活中的“阿毗達摩”,給一般平民百姓的“阿毗達摩”,還有給沙馬內拉(小沙彌)學習的“阿毗達摩”,還有給那些比庫,那些專門爲了考試而學習的“阿毗達摩”,還有爲了學者研究的“阿毗達摩”,還有爲了修行的“阿毗達摩”。所以,“阿毗達摩”在緬甸傳統的佛教界,是很普及的。也正是因爲如此,在上座部佛教國家,在佛法教理方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跟緬甸相提並論,緬甸的佛教在僧團、教理方面,于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是最強的。所以,如果想要系統地掌握、了解佛教,我們應當學習“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所講的就是讓我們了解生命,因爲“阿毗達摩”講的就是色法跟名法,就是如何去認清我們身心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同時還涉及到世間,雖然“阿毗達摩”不是以研究世間爲目的的,不過我們通過學習自然而然就會了解,“阿毗達摩”對世間有獨到的一種看法跟分析法。所以掌握了“阿毗達摩”,對我們無論是用在生活上、信仰上、禅修上,都有莫大的幫助。

  

學佛或者出家人有兩種義務:一種是學習的義務,一種是修行的義務。也就是說,作爲出家人,他應當學習叁藏,學習經教,同時應當勤修止觀,應當修行戒定慧。我們現在談論的是“阿毗達摩”,但是“阿毗達摩”不能夠單獨抽出來,“阿毗達摩”屬于叁藏的其中一種,我們應該把“阿毗達摩”放在叁藏裏面去看,叁藏跟教理、叁藏跟禅修的關系是怎麼樣。

  

叁藏是哪叁藏呢?在上座部佛教裏面,它的次第分別是《律藏》、《經藏》和《論藏》。在學習叁藏的時候,分別應當用不同的教法來學習。學習《律藏》應該用律教法,學習《經藏》應該用經教法,學習《論藏》應該用論教法。

  

我們在上一次講課的時候,談到了真理,就是谛。

  

有兩種谛:一種是世俗谛,一種是勝義谛,又稱爲究竟谛。

  

律教法主要是講世俗谛的。經教法涉及到勝義谛,也涉及到世俗谛。論教法是以談論勝義谛爲主的。

  

爲什麼這麼樣說呢?因爲律教法,主要是講到有特定的對象的,例如,人就是人,物就是物;都會有時間、空間、具體的人、事、物這樣的概念。而且在律教法裏面,討論的主要還是以概念爲主。例如說講到人,不同的人、僧團應當如何運作,這些都是屬于律教法的範疇。

  

而經教法包括了兩種谛,在講到勝義谛的時候,如果佛陀直接開示五蘊,開示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屬于勝義谛的範疇。有時候,佛陀在經典裏面也會因材施教,講到人、講到事、講到物,這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

  

而在《論藏》裏面,純粹以分析法爲主,把我們所看到的人、事、物種種現象分析爲最小的單位,然後再去分析它,再去研究它,再去組合它,再去了解它,最後在修行的時候,再去觀照它。

  

叁藏跟修行又有什麼關系呢?叁藏分別對應叁學。其中《律藏》主要是指導增上戒學的;《經藏》是指導修習增上心學,也就是定學;《論藏》是指導增上慧學的。這叁學又跟禅修息息相關,增上戒學,主要是用來持戒的,在行持上用來持戒;增上心學是用來修止而培育定力;增上慧學是用來修觀而培育觀智、培育智慧。這叁學分別對應叁藏。所以,上座部佛教的叁藏和北傳佛教的叁藏在次第上稍微有點不同。北傳佛教的叁藏是以經、律、論這樣的次第排列的,但是上座部佛教的叁藏是以律、經、論排列,它分別對應的是在修行方面的戒、定、慧。

  

我們無論是學習經教或者指導禅修時,應當明確叁藏之間的範疇。如果一個修行人、一個出家人,只是研究《律藏》,只是持戒,但是沒有《經藏》,沒有《論藏》,或者說沒有止觀。沒有止觀、沒有實修的持戒,那麼戒就像什麼?就像枷鎖,沒有實質。如果一個人只是講到持戒,持戒很嚴謹,開、遮、持、犯都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他沒有修行作爲後勁去支助,這樣的話他的生活是很死板的,是條條框框的。就好像一只老虎的模型,裹著的是老虎皮,但是,我們遠遠看上去好像是一只老虎,走近一看,沒有生命。如果沒有禅修爲支助,持戒也是沒有生命。因爲佛教的核心並不在于持戒,持戒是爲了幫助禅修。而談到禅修,又必須得以持戒爲基礎。如果一個人不持戒,只講修行,只講心,只講到修止觀但沒有持戒爲基礎,那麼很可能他的行爲是很放逸的,因爲沒有個規範,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有了持戒,在持戒的基礎上再修行,這樣的話,變成進退有序、進止有裕。

  

對于經跟論之間的關系,因爲經典裏面很多講到的是如何修習業處的問題。所以在上座部佛教裏面,《經藏》以修習增上心學爲主,雖然也會涉及到增上慧學,但爲了對應叁學,《經藏》主要是以教導經教法爲主。經教法講到的很多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而修定多數都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在經教法裏面指導我們如何修定,如果我們想要培育定力達到禅那,我們取的對象(就是專注的目標)必須得是概念法。概念法屬于勝義谛還是屬于世俗谛?屬于世俗谛,我們等會兒講概念法的時候會更清楚。

  

如果一個人只研究《經藏》,但是沒有《論藏》爲支持、爲支助,那我們會看,他對于《經藏》的解釋是很浮泛的、很表面的,涉及不到很核心的問題。或者說我們會看到,他沒有一個向心力,只是知道很多名相,但是名相沒辦法統合起來。但是《論藏》在這方面是非常專行的,把各種各樣的、在經典裏面講到的名詞、術語等等都統合起來。如果我們先學了《論藏》,把握好佛教的整個體系之後,再學習《經藏》,就不會被佛陀在經典裏因爲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不同的處所中的開示所迷惑,因爲我們能夠把握到它的核心。

  

然而如果只是講《論藏》,沒有《經藏》爲基礎又不行。因爲《論藏》主要是講究竟法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從心、從性、從究竟法去講,而沒有概念法來保護,那麼可能連話都說不成。我們說話會指到某某人、某某人,是不是?男人、女人、老師、學生、阿阇梨、弟子,這些很多都是屬于律跟經裏面的。在論裏面只是五蘊,只是名色,名色對名色,我們就沒有區別,因爲在論教法裏面用分析法去分,這個世間沒有世間,只是一堆…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