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P3

  ..續本文上一頁色是很明亮的。同時,在心生色法裏面,它的火界所産生的時節生色也是很明亮的,因此我們看到了禅相,在修行中看到了禅相。而且我們再去分析一下所有能夠證得禅那的業處,它的所緣、它的對象都有個特征,都是概念法。當然,除了無色定裏面的識無邊處跟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是取究竟法。所有能夠證得色界禅那的,它的對象都是概念法,爲什麼呢?因爲概念法能夠形成相,究竟法不能形成相,因爲相是屬于概念,而且相是心的影像。

  

例如我們說到的白遍的遍相,如果一個人持續地專注白色,當他閉上眼睛的時候,他的內心如果是很強的話,可以很明顯地在他的面前看到一個白色的影像。如果說我們要證得色界的禅那,證得色界的禅那所取的相,是由色法組合而成的概念,這種概念被心認知爲一種影像。我們可以通過專注這種影像,才能證得禅那,而這種禅那就是色界禅那。所以色界禅那必須得依色法形成的相而證得的。而因爲色法形成的相,所專注它而證得的禅那,我們稱爲色界禅那。因此,如果修定的話,證得禅那是這麼樣來的。

  

爲什麼專注究竟法不能證得禅那呢?因爲究竟法是有生滅相的。修觀的時候我們觀照的是究竟法,但是修定的時候,我們觀照的是概念法。因爲概念法可以給我們的心長久地認知,但是究竟法刹那刹那生滅,我們的心不能夠停留在一個究竟法很久,除非我們定力很強。如果我們以一般的心去認知的話,例如我們說,我們可以想一個人,想一個人可以想很久,是不是?爲什麼呢?因爲人的影像是一個概念,人是一個組合的概念。因爲這種概念可以給我們的心長久地認知。但如果我們再分析這個人裏面的色法,那色法是怎麼樣的?刹那刹那生滅的。我們再去分析他的名法,名法也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如果對象刹那刹那生滅,我們的心可不可以去專注一個不穩固的所緣呢?可不可以?不能!所以,唯有專注于穩定的所緣,我們才能夠得定,也就是說,心的穩定必須得依靠所緣的穩定。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得通過專注概念、專注相而證得禅那,就是這樣的道理。

  

我們再看看名字的概念。名字的概念一共分爲六種,一種是真實的概念。真實的概念就是說,雖然它是概念,但是它所代表的還是真實的存在。例如我們說到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顔色本身屬于究竟法,但我們對這些顔色的印象還是屬于概念,所以稱爲真實的概念。例如,我們在修色遍的時候,專注的就是這種概念,修白遍專注的是白色,修紅遍專注的是紅色,修黃遍專注的是黃色。可以通過專注這些顔色的概念而證得禅那。

  

顔色本身也是屬于色法,是屬于究竟法,我們講到的究竟法,是依色聚裏面的顔色,這個是究竟法,但如果我們不去專注它的究竟法,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概念,通過這樣,我們可以證得禅那。

  

第二是不真實的概念。比如說:“男人、女人,這個講堂、公司”等等,這些是不真實的概念,爲什麼呢?因爲它們並不擁有自性,也就是說它們是可以被分解的。“人”,是真實的概念還是不真實的概念?不真實的概念,爲什麼呢?因爲“人”是可以被分解的。我們不要以人爲例,人可能太惡心了,我們說豬。我們說看到了一頭豬,這頭豬我們現在叫它豬,當然,當這頭豬已被宰了之後,把豬頭砍下來,把豬四只腳剁下來,再把豬的胸膛剖開,把內髒拿出來,還有沒有豬的概念?有沒有?沒有了,它只是一堆豬肉。然後如果再把它繼續切成小塊,這個時候,豬的概念就更加沒有了,是不是?例如我們說現在這個房子或者說一間屋,如果把瓦也拆了,把梁、柱也拆了,把牆也拆了,門跟窗也全拆了,還有沒有房間這個概念呢?沒有,因爲它是可分解的。在自性上、在究竟意義上它是不存在的,這種稱爲不真實的概念。

  

第叁,真實的不真實概念。例如我們說“有智慧的人”,“智慧”是屬于究竟法,它是屬于一種心所,是美心所,但“人”是不存在的,就是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說“有智慧的人”,“智慧”是真實的概念,而“人”是不真實的概念,所以加起來稱爲真實的不真實概念。

  

第四,不真實的真實概念。例如說“女人的聲音”,“男人的聲音”。“女人”是不真實的概念,但是“聲音”呢?“聲音”是屬于我們說到的“顔色、聲音、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的“聲音”還是屬于真實的,這個時候,我們說“女人的聲音”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概念。

  

還有是真實的真實概念。例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是指眼淨色,眼淨色是究竟法,而識是指心識,心識也是屬于究竟法,但它們兩個組合起來能夠被我們認知,它作爲一個概念,就稱爲真實的真實概念。

  

第六是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例如我們說到的“中國人”,或者說“寶峰寺的僧人”。“寶峰寺”是一個什麼概念?組合概念,“人”是什麼概念?“僧人”也是個組合概念,它是個假定的。因爲在究竟意義上來說,沒有所謂的“寶峰寺”,也沒有所謂的“僧人”,這個時候兩個組合起來,我們說這個是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又比如說“中國人”,“江西老表”,講到的“華人”、“日本人”、“美國人”、“洋人”,這些都是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因爲兩者在究竟意義上都不存在,它只是概念的組合。

  

概念在究竟意義上來說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卻能夠作爲究竟法的影像被人們所認知。爲什麼說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是不存在呢?因爲它是組合或者說它只是一種影像,也就是它是可以再分的,它只是人們所假立的。概念法只是世俗谛,它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而不是勝義谛的範疇。

  

例如我們講到的“人”,“人”是世俗谛,也是概念,但是如果在勝義谛裏面,我們可以說“人”在勝義谛裏面被稱爲五蘊,或者又可以稱爲名色法。五蘊是什麼呢?五蘊的巴利語叫作 pa¤cakkhandhà。pa¤ca是五,khandhà是什麼?khandhà叫蘊,蘊也就是組合,也就是堆的意思。我們換而言之,就是五樣東西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謂人的概念。所以這稱爲五蘊。哪五蘊呢?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法的組合稱爲人。我們又可以再把五蘊繼續分,例如說色法、色蘊可以分爲二十八種色。而識蘊、心,又依不同可再分爲八十九種或者一百二十一種心。我們平時所談到的“人”,“人”只是概念,我們把它稱爲概念,是因爲它們被人們依各種方式來想象、推理、表達而認知。例如我們一提到某某法師,如果大家都認識的話,那麼知道某某法師嗎?例如我們說督導法師,在禅修營裏面禅修員都知道督導法師,他就會聯想到某一個人,是不是?督導法師又叫什麼名字?他的法名可能是在出家的時候,他的師父給的。但是,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可能他的父母又會給他另外一個名字。如果在古代的時候,一個人還會有小名,還會有字,還會有號,是不是?這些所有的名、字、號,可以給我們認知。然後我們很自然而然就聯系到這個是某一個具體的人。我們說這樣的一個名字,可不可以代表真的是那個人呢?可不可以?不能。如果這麼樣,現在的印刷術很發達,把一個人的名字印得很多,是不是表示那個人就分身了很多次?不是,爲什麼?因爲我們說到的這個名字,只是可以給我們進行認知,然後我們由于在世俗法裏面共認的,我們會把這個名字跟那一個具體的所謂的人聯系在一起。

  

概念法可以幫助人們認知一種影像,所以我們稱概念法爲世俗谛,也就是說概念都是世俗法所施設、所安立的一個名字。例如我們說到﹕“今天晚上八點到九點,大家來江西佛學院的大禮堂裏面上“阿毗達摩”課。”當我們…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