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是很明亮的。同时,在心生色法里面,它的火界所产生的时节生色也是很明亮的,因此我们看到了禅相,在修行中看到了禅相。而且我们再去分析一下所有能够证得禅那的业处,它的所缘、它的对象都有个特征,都是概念法。当然,除了无色定里面的识无边处跟非想非非想处,这个是取究竟法。所有能够证得色界禅那的,它的对象都是概念法,为什么呢?因为概念法能够形成相,究竟法不能形成相,因为相是属于概念,而且相是心的影像。
例如我们说到的白遍的遍相,如果一个人持续地专注白色,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他的内心如果是很强的话,可以很明显地在他的面前看到一个白色的影像。如果说我们要证得色界的禅那,证得色界的禅那所取的相,是由色法组合而成的概念,这种概念被心认知为一种影像。我们可以通过专注这种影像,才能证得禅那,而这种禅那就是色界禅那。所以色界禅那必须得依色法形成的相而证得的。而因为色法形成的相,所专注它而证得的禅那,我们称为色界禅那。因此,如果修定的话,证得禅那是这么样来的。
为什么专注究竟法不能证得禅那呢?因为究竟法是有生灭相的。修观的时候我们观照的是究竟法,但是修定的时候,我们观照的是概念法。因为概念法可以给我们的心长久地认知,但是究竟法刹那刹那生灭,我们的心不能够停留在一个究竟法很久,除非我们定力很强。如果我们以一般的心去认知的话,例如我们说,我们可以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可以想很久,是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影像是一个概念,人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可以给我们的心长久地认知。但如果我们再分析这个人里面的色法,那色法是怎么样的?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再去分析他的名法,名法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如果对象刹那刹那生灭,我们的心可不可以去专注一个不稳固的所缘呢?可不可以?不能!所以,唯有专注于稳定的所缘,我们才能够得定,也就是说,心的稳定必须得依靠所缘的稳定。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得通过专注概念、专注相而证得禅那,就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再看看名字的概念。名字的概念一共分为六种,一种是真实的概念。真实的概念就是说,虽然它是概念,但是它所代表的还是真实的存在。例如我们说到的“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颜色本身属于究竟法,但我们对这些颜色的印象还是属于概念,所以称为真实的概念。例如,我们在修色遍的时候,专注的就是这种概念,修白遍专注的是白色,修红遍专注的是红色,修黄遍专注的是黄色。可以通过专注这些颜色的概念而证得禅那。
颜色本身也是属于色法,是属于究竟法,我们讲到的究竟法,是依色聚里面的颜色,这个是究竟法,但如果我们不去专注它的究竟法,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概念,通过这样,我们可以证得禅那。
第二是不真实的概念。比如说:“男人、女人,这个讲堂、公司”等等,这些是不真实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并不拥有自性,也就是说它们是可以被分解的。“人”,是真实的概念还是不真实的概念?不真实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人”是可以被分解的。我们不要以人为例,人可能太恶心了,我们说猪。我们说看到了一头猪,这头猪我们现在叫它猪,当然,当这头猪已被宰了之后,把猪头砍下来,把猪四只脚剁下来,再把猪的胸膛剖开,把内脏拿出来,还有没有猪的概念?有没有?没有了,它只是一堆猪肉。然后如果再把它继续切成小块,这个时候,猪的概念就更加没有了,是不是?例如我们说现在这个房子或者说一间屋,如果把瓦也拆了,把梁、柱也拆了,把墙也拆了,门跟窗也全拆了,还有没有房间这个概念呢?没有,因为它是可分解的。在自性上、在究竟意义上它是不存在的,这种称为不真实的概念。
第三,真实的不真实概念。例如我们说“有智慧的人”,“智慧”是属于究竟法,它是属于一种心所,是美心所,但“人”是不存在的,就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说“有智慧的人”,“智慧”是真实的概念,而“人”是不真实的概念,所以加起来称为真实的不真实概念。
第四,不真实的真实概念。例如说“女人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是不真实的概念,但是“声音”呢?“声音”是属于我们说到的“颜色、声音、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的“声音”还是属于真实的,这个时候,我们说“女人的声音”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概念。
还有是真实的真实概念。例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是指眼净色,眼净色是究竟法,而识是指心识,心识也是属于究竟法,但它们两个组合起来能够被我们认知,它作为一个概念,就称为真实的真实概念。
第六是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例如我们说到的“中国人”,或者说“宝峰寺的僧人”。“宝峰寺”是一个什么概念?组合概念,“人”是什么概念?“僧人”也是个组合概念,它是个假定的。因为在究竟意义上来说,没有所谓的“宝峰寺”,也没有所谓的“僧人”,这个时候两个组合起来,我们说这个是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又比如说“中国人”,“江西老表”,讲到的“华人”、“日本人”、“美国人”、“洋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因为两者在究竟意义上都不存在,它只是概念的组合。
概念在究竟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却能够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被人们所认知。为什么说概念法在究竟意义上是不存在呢?因为它是组合或者说它只是一种影像,也就是它是可以再分的,它只是人们所假立的。概念法只是世俗谛,它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而不是胜义谛的范畴。
例如我们讲到的“人”,“人”是世俗谛,也是概念,但是如果在胜义谛里面,我们可以说“人”在胜义谛里面被称为五蕴,或者又可以称为名色法。五蕴是什么呢?五蕴的巴利语叫作 pa¤cakkhandhà。pa¤ca是五,khandhà是什么?khandhà叫蕴,蕴也就是组合,也就是堆的意思。我们换而言之,就是五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人的概念。所以这称为五蕴。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法的组合称为人。我们又可以再把五蕴继续分,例如说色法、色蕴可以分为二十八种色。而识蕴、心,又依不同可再分为八十九种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我们平时所谈到的“人”,“人”只是概念,我们把它称为概念,是因为它们被人们依各种方式来想象、推理、表达而认知。例如我们一提到某某法师,如果大家都认识的话,那么知道某某法师吗?例如我们说督导法师,在禅修营里面禅修员都知道督导法师,他就会联想到某一个人,是不是?督导法师又叫什么名字?他的法名可能是在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给的。但是,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可能他的父母又会给他另外一个名字。如果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还会有小名,还会有字,还会有号,是不是?这些所有的名、字、号,可以给我们认知。然后我们很自然而然就联系到这个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我们说这样的一个名字,可不可以代表真的是那个人呢?可不可以?不能。如果这么样,现在的印刷术很发达,把一个人的名字印得很多,是不是表示那个人就分身了很多次?不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到的这个名字,只是可以给我们进行认知,然后我们由于在世俗法里面共认的,我们会把这个名字跟那一个具体的所谓的人联系在一起。
概念法可以帮助人们认知一种影像,所以我们称概念法为世俗谛,也就是说概念都是世俗法所施设、所安立的一个名字。例如我们说到﹕“今天晚上八点到九点,大家来江西佛学院的大礼堂里面上“阿毗达摩”课。”当我们… 《阿毗达摩 第四讲 三藏与三学的关系及概念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