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四讲 三藏与三学的关系及概念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名色法、一堆不断生灭的、无常、苦、无我的名色法。正因为有了三藏,所以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不会偏于一边,也不会只是叫你做这些东西,例如持戒,开、遮、持、犯你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你没有核心。也不会只是讲经教,而没有论教去统合,这样的话变成只是表面。也不会拿了《论藏》,然后去掉《经藏》跟《律藏》,这个也不行。所以三种教法对应着三藏,三藏对应着三学。我们在禅修上就是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而培育定慧。唯有通过培育慧,我们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解脱。

  

当我们在学习经论的时候,如果经论跟律教法相冲突,我们应该要取舍哪一边呢?例如,如果在经论方面佛陀是这么样教导,但是它跟《律藏》的某一些教导又有些冲突,应该迁就哪一边?迁就律还是迁就经论?律。

  

例如:我们作为比库,作为出家人可不可因为要禅修,就不去参加诵戒呢?僧团的义务就可以废除了?可不可以?不可以!对!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以“我只要禅修,我只要学经论”,就把自己的义务废止。所以佛陀为什么叫一位比库出家了,要五年先学习戒律。如果当我们律的义务跟修行、跟学经教有冲突的话,先要履行律的义务。所以不可能说“我要修行,就把一切的义务都抛弃” 。如果是这么样的话,你的戒不可能清净。

  

同时在《经藏》跟《论藏》里面,如果发生了冲突,是先应该就《经藏》还是就《论藏》?就《经藏》。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是以论来废经的话,也不行。如果是这么样的话,我们会造成思维、语言表达的混乱,甚至会破坏这个世间。只是讲最核心的东西,但是没有下面的基础作为架构是不行的。

  

我们无论是学习经教,还是实际禅修,应该要弄清楚这样的关系,如果我们真的弄清楚三藏、三教法、二谛、三学跟禅修的关系,那么就知道佛陀的教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它们之间其实不会冲突的,只要我们摆清楚主次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佛陀的教法不仅仅不会冲突,而且是层层增上的、是层层殊胜的。这个就是三藏、三学,三藏跟教理以及跟修行的关系。

  

我们下面来学习概念法。虽然《论藏》或者论教法“阿毗达摩”是以讨论胜义谛,讨论究竟法为主的。但由于我们的生活跟概念息息相关,或者换而言之,我们就是生活在概念的世界当中,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概念法。概念法,巴利语叫作pa¤¤atti。有时候也翻译成施设,有时候也翻译成假名。概念法在究竟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却能够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被人们所识知。

  

概念法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意义概念, attha-pa¤¤atti

  

第二种是名字概念,nàma-pa¤¤atti

  

意义概念是通过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名字概念是表达这个意思的名字或者名称。

  

比如我们说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或者穿披着袈裟,过着出家无家梵行生活的称为什么人?称为出家人或称为沙门。沙门就是名字概念。而讲到剃除须发,身披袈裟,过着出家无家的梵行生活,这一段表述是意义的概念。

  

意义概念又可以分为几种。第一是形状的概念,形状的概念就是我们所说到的,方、圆、长、短、高、矮,或者说到的大海、大地、山、树,这些是形状的概念。因为它们是由形状或者它的名字表达了某种形状所组成的物体,称为形状概念。

  

第二是组合概念。比如说房屋、汽车、村庄、城市、墙壁、门、窗等等这些。例如我们说的房屋,房屋是由屋顶、柱子、门、窗等组成,这些组合才产生了房屋的概念。又比如汽车,汽车是由车轮、座位、方向盘、底盘、车门、车的外壳、车底等等这些种种的零件、部件组合而成,形成了汽车这样的概念。又比如说村庄,村庄是由若干的道路、房子、井、树等组成,我们形成了村庄的概念。而城市也是由很多的街道、建筑物、公园、树、湖泊等等组成,所以有了城市的概念。所以说,由若干个事物或者物体组合而成的事物或现象,称为组合概念。

  

下面第三个是方向的概念。我们说到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这些都是方向的概念。概念是不固定的。例如我们说的东方,例如说那边是东方,或者说这个人在我的东方,但是如果我们一去到那里,我们就变成了中央,而原来这个称为中央的又称为西方,是不是?我们又说,它在我的左边,如果我们走到它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又变成我们的中心了,然后这边又变成了右边。所以说概念其实是由于我们设身处地在那里而假定的一种名相、一种名词,它可以帮助我们去认知或者识知一样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方向概念,它就是以某一个物体为参考物,然后其中的前后左右,分为东南西北上下等等。

  

第四个是时间的概念。我们说到的今天、明天、昨天、早上、中午、晚上、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去年、今年、明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个世纪等,这些都是时间的概念。比如我们说现在是八点半,这个是属于概念,但是在究竟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所谓的时间,时间是我们假定的。例如:我们说到的一天,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确定所谓的一天。现在一般公认的是二十四个小时为一天,是不是?中国古代呢?十二个时辰为一天。古印度呢?昼夜六时称为一天。我们又说一个月,月亮运行一周称为一个月,太阳运行一周称为一年,所以我们说到的时间概念,它是这样的。但是在究竟意义上来说,没有所谓的时间。时间其实只是名色法不断生灭的一个过程而已。

  

第五是空间的概念。例如我们说到的,这室内的空间、山洞、原野、楼上、天空,这个代表一定的空间,这个称为空间的概念。

  

还有第六是相的概念。相的概念是由于修止培育定力获得的内心的影像,这种我们称为禅相。禅相也因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分为很多种,例如我们专注呼吸而修习入出息念。修习入出息念,呼吸本身是一种概念,我们也称为遍作相。如果我们持续地专注呼吸,由于我们的心念增强,所以会体验到由于这里呼吸的遍作相慢慢地变成了取相,由取相又再变成了似相。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似相而证得禅那。

  

为什么有相的概念呢?因为相,巴利语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就是标记,换而言之,它是心的影像。从事实上来说,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它并不存在。例如我们说到的禅相,修入出息念专注的禅相,一个禅修者可以通过专注禅相而证得禅那。但如果从究竟法来分,没有所谓的禅相,禅相只是心生色法跟时节生色法而已。但由于我们的心达到一定的强度,由于心所产生的色法,里面的色的颜…

《阿毗达摩 第四讲 三藏与三学的关系及概念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