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色法、一堆不斷生滅的、無常、苦、無我的名色法。正因爲有了叁藏,所以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不會偏于一邊,也不會只是叫你做這些東西,例如持戒,開、遮、持、犯你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你沒有核心。也不會只是講經教,而沒有論教去統合,這樣的話變成只是表面。也不會拿了《論藏》,然後去掉《經藏》跟《律藏》,這個也不行。所以叁種教法對應著叁藏,叁藏對應著叁學。我們在禅修上就是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而培育定慧。唯有通過培育慧,我們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解脫。
當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如果經論跟律教法相沖突,我們應該要取舍哪一邊呢?例如,如果在經論方面佛陀是這麼樣教導,但是它跟《律藏》的某一些教導又有些沖突,應該遷就哪一邊?遷就律還是遷就經論?律。
例如:我們作爲比庫,作爲出家人可不可因爲要禅修,就不去參加誦戒呢?僧團的義務就可以廢除了?可不可以?不可以!對!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以“我只要禅修,我只要學經論”,就把自己的義務廢止。所以佛陀爲什麼叫一位比庫出家了,要五年先學習戒律。如果當我們律的義務跟修行、跟學經教有沖突的話,先要履行律的義務。所以不可能說“我要修行,就把一切的義務都抛棄” 。如果是這麼樣的話,你的戒不可能清淨。
同時在《經藏》跟《論藏》裏面,如果發生了沖突,是先應該就《經藏》還是就《論藏》?就《經藏》。對,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我們是以論來廢經的話,也不行。如果是這麼樣的話,我們會造成思維、語言表達的混亂,甚至會破壞這個世間。只是講最核心的東西,但是沒有下面的基礎作爲架構是不行的。
我們無論是學習經教,還是實際禅修,應該要弄清楚這樣的關系,如果我們真的弄清楚叁藏、叁教法、二谛、叁學跟禅修的關系,那麼就知道佛陀的教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是支離破碎的。它們之間其實不會沖突的,只要我們擺清楚主次的關系,我們會發現佛陀的教法不僅僅不會沖突,而且是層層增上的、是層層殊勝的。這個就是叁藏、叁學,叁藏跟教理以及跟修行的關系。
我們下面來學習概念法。雖然《論藏》或者論教法“阿毗達摩”是以討論勝義谛,討論究竟法爲主的。但由于我們的生活跟概念息息相關,或者換而言之,我們就是生活在概念的世界當中,因此,我們先來學習概念法。概念法,巴利語叫作pa¤¤atti。有時候也翻譯成施設,有時候也翻譯成假名。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卻能夠作爲究竟法的影像被人們所識知。
概念法可以分爲兩種:
第一種是意義概念, attha-pa¤¤atti;
第二種是名字概念,nàma-pa¤¤atti。
意義概念是通過概念所表達的意義,名字概念是表達這個意思的名字或者名稱。
比如我們說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或者穿披著袈裟,過著出家無家梵行生活的稱爲什麼人?稱爲出家人或稱爲沙門。沙門就是名字概念。而講到剃除須發,身披袈裟,過著出家無家的梵行生活,這一段表述是意義的概念。
意義概念又可以分爲幾種。第一是形狀的概念,形狀的概念就是我們所說到的,方、圓、長、短、高、矮,或者說到的大海、大地、山、樹,這些是形狀的概念。因爲它們是由形狀或者它的名字表達了某種形狀所組成的物體,稱爲形狀概念。
第二是組合概念。比如說房屋、汽車、村莊、城市、牆壁、門、窗等等這些。例如我們說的房屋,房屋是由屋頂、柱子、門、窗等組成,這些組合才産生了房屋的概念。又比如汽車,汽車是由車輪、座位、方向盤、底盤、車門、車的外殼、車底等等這些種種的零件、部件組合而成,形成了汽車這樣的概念。又比如說村莊,村莊是由若幹的道路、房子、井、樹等組成,我們形成了村莊的概念。而城市也是由很多的街道、建築物、公園、樹、湖泊等等組成,所以有了城市的概念。所以說,由若幹個事物或者物體組合而成的事物或現象,稱爲組合概念。
下面第叁個是方向的概念。我們說到的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前面、後面、左面、右面,這些都是方向的概念。概念是不固定的。例如我們說的東方,例如說那邊是東方,或者說這個人在我的東方,但是如果我們一去到那裏,我們就變成了中央,而原來這個稱爲中央的又稱爲西方,是不是?我們又說,它在我的左邊,如果我們走到它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又變成我們的中心了,然後這邊又變成了右邊。所以說概念其實是由于我們設身處地在那裏而假定的一種名相、一種名詞,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認知或者識知一樣東西。也就是說,我們說到的方向概念,它就是以某一個物體爲參考物,然後其中的前後左右,分爲東南西北上下等等。
第四個是時間的概念。我們說到的今天、明天、昨天、早上、中午、晚上、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去年、今年、明年、一百年、一千年、一個世紀等,這些都是時間的概念。比如我們說現在是八點半,這個是屬于概念,但是在究竟意義上來說並沒有所謂的時間,時間是我們假定的。例如:我們說到的一天,我們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確定所謂的一天。現在一般公認的是二十四個小時爲一天,是不是?中國古代呢?十二個時辰爲一天。古印度呢?晝夜六時稱爲一天。我們又說一個月,月亮運行一周稱爲一個月,太陽運行一周稱爲一年,所以我們說到的時間概念,它是這樣的。但是在究竟意義上來說,沒有所謂的時間。時間其實只是名色法不斷生滅的一個過程而已。
第五是空間的概念。例如我們說到的,這室內的空間、山洞、原野、樓上、天空,這個代表一定的空間,這個稱爲空間的概念。
還有第六是相的概念。相的概念是由于修止培育定力獲得的內心的影像,這種我們稱爲禅相。禅相也因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分爲很多種,例如我們專注呼吸而修習入出息念。修習入出息念,呼吸本身是一種概念,我們也稱爲遍作相。如果我們持續地專注呼吸,由于我們的心念增強,所以會體驗到由于這裏呼吸的遍作相慢慢地變成了取相,由取相又再變成了似相。我們可以通過專注似相而證得禅那。
爲什麼有相的概念呢?因爲相,巴利語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就是標記,換而言之,它是心的影像。從事實上來說,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它並不存在。例如我們說到的禅相,修入出息念專注的禅相,一個禅修者可以通過專注禅相而證得禅那。但如果從究竟法來分,沒有所謂的禅相,禅相只是心生色法跟時節生色法而已。但由于我們的心達到一定的強度,由于心所産生的色法,裏面的色的顔… 《阿毗達摩 第四講 叁藏與叁學的關系及概念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