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n>大概在隋唐時期,那個時候中國漢地就開始有了末法思想。例如在公元六世紀,當時天臺二祖是誰呀?知道麼?慧思。天臺慧思有一個碑文就寫著“南嶽思禅師立誓願文”,慧思提到他出生于末法的八十二年。同時我們再看,在隋朝的時候,形成有一種叁階教,學過中國佛教史的應該知道叁階教。叁階教的思想是什麼呢?叁階教就是把佛法因時、因地、因根分爲叁種。在隋朝,叁階教是由信行所創的,他在隋朝的時候,先受了比丘戒,後來就把比丘戒舍了,行苦行。他認爲,所有這些泥塑的佛像都是假佛,他不拜,但是他說一切衆生是真佛,所以在路上無論見到男女老少,他都頂禮。同時他也不相信阿彌陀佛,他就念誦地藏王菩薩。當時他說,在末法時期,不能夠只尊一尊佛,不能修一尊法,應當要修普法。後來,叁階教在唐代經過曆代的皇帝的禁止,最後在晚唐銷聲匿迹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當時末法思想在隋唐時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那個時候,是屬于佛教從中期向晚期過渡。又例如現在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的房山石經,當時是怎麼開鑿的?當時在北京智泉寺,有個靜琬法師,他看到了北魏太武帝和周武帝滅佛,感到末法時期要來了,于是爲了保存法寶,他把經典刻在石頭上,爲了讓這些法寶能夠永世長存。所以我們看到,其實末法思想在隋唐時代已經開始興起,已經流行了。到了大概是唐太宗的時候,他把文成公主嫁到了西藏,從那個時候開始,西藏才開始有佛法,就是松贊幹布統治的時期。之後赤松德贊的時候,又迎請了蓮華生大士,這已經是屬于盛唐時期了。那個時候,由于印度佛教已經進入了密教時期,也就是進入了晚期的階段,特別是後來印度佛教被伊斯蘭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當時很多印度的高僧都逃到了藏地,就把佛教帶到了西藏。所以,藏地的佛教接受的是印度晚期的佛教形式。那個時候,佛教就傳到了西藏,在元代的時候,由西藏傳到了蒙古,後來又影響到了不丹跟尼泊爾,這就形成了藏傳的密乘佛教。
如果我們把佛教當作一個整體,比喻成一條大河,南傳上座部佛教就猶如上遊,清澈而簡樸;漢地的大乘佛教就猶如中遊,奔騰而多姿多彩;藏傳密乘佛教,就猶如下遊,浩蕩而龐雜、繁多。所以,當我們現在看到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其實大家不用感到奇怪,它們都是屬于佛教的大河裏的一份子,它們呈現出佛教多姿多彩的一面。這是印度佛教大概一千五百年的發展過程和傳播到外面的過程。
現在我又想再問大家,現在是不是末法時期?在上座部佛教並不認爲現在是末法時期。因爲上座部佛教很明確地提到:正法住世五千年。這裏所講到的正法住世五千年,和我們剛才講到的正法,稍微有點兒不同。剛才所指的是印度曆史上的正法時期。在那個時候,僧團是和合的,在經典,在教法上也幾乎是一樣的,相差不會太大,正法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但是南傳佛教講到的正法,是從教法、修行和證果這個角度來說的。
從教法方面看,南傳佛教相信叁藏聖典和佛陀的言教還在;對于修行來說,現在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完整的禅修方法,也就是南傳的止觀禅修,戒定慧的傳承還在;對于證果,這個時期還可以證得聖道、聖果,上座部佛教所說的正法是從這叁個角度來談的。這種說法,和北傳佛教講到的正、像、末叁期的佛法很相像。北傳佛教在漢地的一些典籍也講到,正法時期是有教、有行、有證;像法時期是有教、有行、無證;末法時期是有教、無行、無證。例如唐代的良贲在《仁王護國經疏》的卷下裏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爲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爲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爲末法。”隋朝叁論宗的祖師嘉祥吉藏在《法華義疏》卷五裏說:“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複微末,謂末法時。”北宋釋道誠撰的《釋氏要覽》卷中也說:“若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故。若像法時,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則證果者鮮矣。若末法時,空有教,無修行者。”
所以上座部佛教講到的正法跟北傳佛教講到的正法很相像。上座部佛教是從叁藏聖典仍然住世跟有修行還有證果的角度來說的。目前,流傳在緬甸、斯裏蘭卡、泰國一帶的上座部佛教,叁藏聖典仍然很完整。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例如阿首咖(阿育王),阿首咖(阿育王)是佛教中很有名的護法大王,但是在上座部的叁藏裏竟然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這就可以證明了上座部佛教所傳承的叁藏是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或者更早時期就定型的。連阿首咖(阿育王)的名字都沒有被加進去,所以我們可以說巴利叁藏是到目前爲止最古老、最原始的佛教經典。
同時,現在我們還可以修定證得禅那,可以修觀提升觀智,甚至可以在今生今世證得聖道、聖果,證入涅槃。一旦一個人已經證得了聖果,他就不再是凡夫而是聖者了。所以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說到,佛陀的正法住世五千年。
在這五千年當中,第一個千年可以證得四無礙解的阿拉漢,就是阿羅漢。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人在斷除一切煩惱的時候,也可以同時證得四無礙解智。當然並不是說,所有在那個時期證果的人都可以證得四無礙解智。而是說那個時期有這樣的可能。
到了第二個千年,就可以證得六通的阿拉漢。如果在那個時期證得阿拉漢果的話,可以同時擁有六通,不需要專門去修習。
第叁個千年可以證得叁明阿拉漢。我們現在是佛滅多少年?兩千多少?現在是2552年,那麼現在是屬于第幾個千年?第叁個千年。所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期,如果大家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話,還有機會斷除煩惱,證得阿拉漢果,甚至還可以證得叁明的阿拉漢。是哪叁明呢?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跟漏盡明,也就是一般所說到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在近代的緬甸甚至還出現有六通的阿拉漢,人們普遍相信他們已經證果了,在他們證果的同時,呈現出很多的神通變化,例如有的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有的人看到他們從水中出來等等。但是因爲經典裏面已經說到了現在已經不再是六通阿拉漢了,所以即使他們在證果的同時不用修行,神通自然顯現,他們仍然被稱爲叁明阿拉漢。
到了第四千年,還可以證得純觀的阿拉漢,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是精進修行的話,還可以斷除煩惱,但是不可能證得神通。
到了第五千年,想要斷除一切煩惱都很難,只能證得比較低的叁個果位,就是初果:入流,二果:一來,叁果:不來。
在我們佛陀教法當中,可以證得聖果的時期一共有五千年,正法住世五千年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
到了五千年之後,正法就逐漸地隱沒。到了五千年之後,最先滅的是《論藏》,之後是《經藏》,然後是《律藏》。《律藏》又滅去之後,只剩下兩部《戒經》,這兩部《戒經》滅了之後,那個時候的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現出家相,但是他們既不持戒,也不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到了最後,佛陀的正法就完全地泯滅了,就是在五千年之後的時期。
我們爲什麼要在這裏講這些?爲什麼要強調現在不是末法時期呢?是因爲要讓大家生起對正法、對禅修的信心。曾經聽到有人說過,現在已經是末法時期了,你們不用修戒定慧了,修戒定慧是不可能成就。如果一個人懷疑現在是不是還能夠修戒定慧,是不是還能夠證得聖道聖果,這是修行五蓋中的什麼蓋?疑蓋。也是十四種不善心的什麼心所?疑心所。如果我們相信現在已經不可能再修行止觀,再依照戒定慧而斷除煩惱的話,或者說相信現在已經是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的時期,如果執取這種觀點的話,在上座部佛教認爲這個是可以造成法障的邪見。就象有個庸醫… 《阿毗達摩 第二講 印度佛教1500年、北傳佛教、藏傳佛教、正法五千年、叁藏及“阿毗達摩”的來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