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講 印度佛教1500年、北傳佛教、藏傳佛教、正法五千年、叁藏及“阿毗達摩”的來源▪P3

  ..續本文上一頁,誤判你已經身罹絕症,他就會使一個人喪失了對生命的信心、對未來的希望。同樣的,這樣的邪見不知道斷送了多少人培養解脫資糧修行,或者說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的機會。

  

所以,當我們知道現在還是正法時期,或者說現在正法還仍然住世,我們就應該生起信心,現在還可以修行,還可以斷除煩惱,還可以證悟涅槃。大家應該對法要有信心,對禅修、對戒定慧要有充分的信心。而且,從實際的例子上來說,也是還有很多的人,在現在這個時期,乃至就是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他們仍然可以證得禅那,仍然可以證得觀智,甚至證得聖道、聖果,甚至還有神通。所以,我們要依法,我們要對法,對佛、法、僧要有信心。

  

因爲叁藏還住世,所以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那麼叁藏是哪叁藏呢?《律藏》、《經藏》、《論藏》。現在我們簡單地談一談《律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

  aka,是世尊爲諸弟子製定的戒律、教誡和生活的規則。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緬甸的傳統就分爲五大冊。第一冊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羅夷。

  

第二冊叫做《巴吉帝亞》,波逸提。

  

第叁冊叫做《大品》。

  

第四冊叫做《小品》。

  

第五冊叫做《附隨》。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亞》這兩冊,又稱爲《經分別》,Sutta- vibha

  ga。這裏講到的經主要是指《戒經》——《巴帝摩卡》,就是《比庫巴帝摩卡》,《比庫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羅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它詳細地解釋開、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來是二十二篇。這裏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譯成什麼?犍度,或者翻譯成揵度。

  

《經分別》,前面兩冊,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規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損壞植物,不能在非時食,不能夠接受金錢,這些是側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側重在“作持”,就是應當做的。“止持”就是說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們的差別在這裏。例如,在《大品》裏面有個叫《大篇》的,講到如果有人要來求出家,你要如何給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麼樣?然後受戒的程序又是怎麼樣?等他受戒了之後,又要怎麼樣去教導他,然後,當他離開了戒師,又要怎麼樣去尋找依止師。《誦戒篇》,講到應該如何誦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講到了在雨季的時候應該如何入雨安居。這些都是僧團運作的規範。第五冊叫作《附隨》,《附隨》也等于現在所說的附錄,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前面所講到的戒的內容。《律藏》是一切比庫和比庫尼都應當認真地學習、仔細地研讀,並且確實地遵行的。  

  

叁藏的第二藏是《經藏》,《經藏》巴利就叫Suttapi

  aka,是世尊以及聖弟子們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經藏一共有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長部》(D

  ghanikàya),這裏的長是篇幅的長,是收錄篇幅比較長的經典,一共收了叁十四部經。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錄經文的篇幅不長不短,是中等,一共收錄了一百五十二經。

  

《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這裏的相應是按內容來分門別類,例如講五蘊的編在一起,講六處的編在一起,講十八界的編在一起,講四聖谛的編在一起,講緣起的編在一起,講八聖道的編在一起。它們按內容而編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個相應,收錄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經。

  

《增支部》(A

  guttaranikàya),這裏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

  ga,是指“支”,也就是一項一項增上、增加。增支的編輯方法就象法數,凡是佛陀所講到的一法將編在一起,二法編在一起,叁法編在一起。例如講到二法,就講到有止、觀,所以這是有二法;名與色這是二法。講到叁法,例如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叁法;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叁法。《增支部》就是從一法一直編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講的跟法、跟數目有關的經文編在一起,一共收錄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經。

  

《小部》(Khuddakanikàya

  ),這裏的小並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內容很龐雜,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經典都收錄在這裏面。比如《法句經》Dhammapada,如果要編在前面的四部的話,不知道要編在哪裏,所以就收錄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們分別是《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經》、《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在緬甸。又再加上了《彌林達問經》、《導論》跟《藏釋》,成爲十八部。《小部》是經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屬于前面四部的,都歸于《小部》。

  

我們再看《論藏》,論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

  aka,這是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地分類與诠析。這裏講到的abhidhamma,我們翻譯爲“阿毗達摩”。abhidhamma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指一切,例如我們說的一切諸法;有時候專指有爲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

《阿毗達摩 第二講 印度佛教1500年、北傳佛教、藏傳佛教、正法五千年、叁藏及“阿毗達摩”的來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