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讲 印度佛教1500年、北传佛教、藏传佛教、正法五千年、三藏及“阿毗达摩”的来源▪P3

  ..续本文上一页,误判你已经身罹绝症,他就会使一个人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同样的,这样的邪见不知道断送了多少人培养解脱资粮修行,或者说在今生证得圣道圣果的机会。

  

所以,当我们知道现在还是正法时期,或者说现在正法还仍然住世,我们就应该生起信心,现在还可以修行,还可以断除烦恼,还可以证悟涅槃。大家应该对法要有信心,对禅修、对戒定慧要有充分的信心。而且,从实际的例子上来说,也是还有很多的人,在现在这个时期,乃至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他们仍然可以证得禅那,仍然可以证得观智,甚至证得圣道、圣果,甚至还有神通。所以,我们要依法,我们要对法,对佛、法、僧要有信心。

  

因为三藏还住世,所以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那么三藏是哪三藏呢?《律藏》、《经藏》、《论藏》。现在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律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

  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

  

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

  

第三册叫做《大品》。

  

第四册叫做《小品》。

  

第五册叫做《附随》。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亚》这两册,又称为《经分别》,Sutta- vibha

  ga。这里讲到的经主要是指《戒经》——《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罗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它详细地解释开、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来是二十二篇。这里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译成什么?犍度,或者翻译成揵度。

  

《经分别》,前面两册,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规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损坏植物,不能在非时食,不能够接受金钱,这些是侧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侧重在“作持”,就是应当做的。“止持”就是说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们的差别在这里。例如,在《大品》里面有个叫《大篇》的,讲到如果有人要来求出家,你要如何给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么样?然后受戒的程序又是怎么样?等他受戒了之后,又要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当他离开了戒师,又要怎么样去寻找依止师。《诵戒篇》,讲到应该如何诵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讲到了在雨季的时候应该如何入雨安居。这些都是僧团运作的规范。第五册叫作《附随》,《附随》也等于现在所说的附录,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所讲到的戒的内容。《律藏》是一切比库和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并且确实地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经藏》,《经藏》巴利就叫Suttapi

  ak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长部》(D

  ghanikàya),这里的长是篇幅的长,是收录篇幅比较长的经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经。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录经文的篇幅不长不短,是中等,一共收录了一百五十二经。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这里的相应是按内容来分门别类,例如讲五蕴的编在一起,讲六处的编在一起,讲十八界的编在一起,讲四圣谛的编在一起,讲缘起的编在一起,讲八圣道的编在一起。它们按内容而编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个相应,收录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经。

  

《增支部》(A

  guttaranikàya),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

  ga,是指“支”,也就是一项一项增上、增加。增支的编辑方法就象法数,凡是佛陀所讲到的一法将编在一起,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例如讲到二法,就讲到有止、观,所以这是有二法;名与色这是二法。讲到三法,例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法;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三法。《增支部》就是从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讲的跟法、跟数目有关的经文编在一起,一共收录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经。

  

《小部》(Khuddakanikàya

  ),这里的小并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内容很庞杂,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录在这里面。比如《法句经》Dhammapada,如果要编在前面的四部的话,不知道要编在哪里,所以就收录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又再加上了《弥林达问经》、《导论》跟《藏释》,成为十八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都归于《小部》。

  

我们再看《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

  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

《阿毗达摩 第二讲 印度佛教1500年、北传佛教、藏传佛教、正法五千年、三藏及“阿毗达摩”的来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