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 ga ) ga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 ga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离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对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 h a)
我们再看看“阿毗达摩”的来源。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音论师说过,“阿毗达摩”并不属于弟子的范围,而是属于佛陀的领域。在解释《法集论》的《殊胜义注》里面提到,佛陀在证悟正自觉之后的第四周,就是第四个星期,坐在菩提树附近的宝屋(Ratana- ghara) 里面省察,省察“阿毗达摩”,现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宝屋,据说就是当时佛陀坐在里面省察“阿毗达摩”的地方。这里讲到的宝屋,并不是说里面都是由宝石所做的,而是佛陀当年省察“阿毗达摩”的地方,世尊在这里就从《法集论》开始思维省察“阿毗达摩”。当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论的时候,身体并没有发出光芒,但是当他省察到第七部《发趣论》的时候,身体发出了很明亮、强烈的光芒。这种光芒一共有六种颜色,分别是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五种颜色的混合色。因为这证明世尊当时在省察非常深奥的法,所以最能够体现佛陀所拥有一切知智的是《发趣论》。我们现在看到佛陀有些佛像的背光里面所发出的这些颜色,呈现出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跟五种颜色的混合色,这就是表明佛陀当时在省思“阿毗达摩”。而我们现在看到佛教的六色教旗,也是根据这个典故而设计的,也就是青、黄、红、白、橙,再加这五种颜色的混合色。所以现在我们佛教的教旗六色旗,是这样来的。
同时,上座部佛教也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教导的,佛陀并不是在人间直接向弟子教导,而是在三十三天界,向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以及梵天人所开示的。佛陀在成道之后的第七个雨安居,到了三十三天界,Tàvati§sa。三十三天,古代又翻译成忉利天,就坐在珊瑚树下的黄色石座下面,用相当于人间的三个月时间向诸天开示佛法。当时,最主要的听众是释迦菩萨以前的母亲,她在菩萨出生之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去世之后就投生到兜率天,当她投生到都西答天之后,就不再是个女的了,已经是一个男性的天子了。
当佛陀在天界讲“阿毗达摩”的时候,为了维持色身,佛陀也会到人间的北古卢洲去托钵,当佛陀托了钵之后,就会到无热恼池用餐,用完餐之后就走到旃檀林去做日间的住处,也就是做午休。那个时候,法将沙利子长老(舍利弗长老)就去到那里,履行弟子的义务。然后佛陀就把当天在天界讲的那些法要讲给了沙利子听。他说:沙利子,我今天讲到的就是这么些。佛陀把自己在天界讲的法要交给了拥有四无碍解智的上首弟子,就象一个人站在岸边,用手指着海洋。同样的,世尊只是把法要交给沙利子长老,长老又可以用十种、百种、千种乃至十万种方法来解释佛陀讲到的法要。之后,沙利子长老又把他从佛陀那里所学到的法要,再传授给他的五百位弟子,这样就形成了“阿毗达摩”的传承。
有三种“阿毗达摩”的教法,第一种是详尽法,这是佛陀教导诸天人的方法;第二种是简略法,是佛陀教导沙利子的方法;第三种是中等法,就是沙利子长老教导他弟子的方法。所以说,“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阿毗达摩”,是沙利子长老对佛陀教导的诠释和发挥,我们既不能够把“阿毗达摩”直接说成是佛陀一字不漏的论说,它毕竟还是沙利子尊者对佛陀所讲到法要的解释。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论藏》其实还是指中等法,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阿毗达摩”的论母,称为(Màtikà)。当我们阅读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佛陀在世时,有几种人是专门背诵经典的。专门背诵《律藏》的,叫作vinayadhara,“律藏持者”;专门背诵经典的叫作suttadhara,如果专门背诵长部的,叫作“长部诵者”,专门背诵《中部》的叫作“中部诵者”,专门背诵《相应部》的叫“相应部诵者”,而专门背诵论母的称为“持母者” (Mātikādhara) 。
佛陀在世的时候,“阿毗达摩”主要是以论母的方式流行。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就把论母编在《小部》里面。在《律藏》里就提到了,第一次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诵出了五部,其中的《小部》,就是除了四部之外,一切的佛语都编在《小部》。而在《心义灯》里更补充说,当时阿难尊者是在诵完了四部之后,再把论母诵出来,之后再诵出《小部》里的其他经典。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就是阿首咖(阿育王)时代,七部论已经定型了,然后再由Mahinda阿拉汉传到了狮子岛,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就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阿毗达摩藏》。
这就是“阿毗达摩”的来源。我们就可以说,因为“阿毗达摩”里面讨论的是非常精微、非常详细的法,如果说“阿毗达摩”不是佛说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到,为什么独觉佛(辟支佛)不能够说佛法呢?知道吗?独觉佛拥有智慧,可以没有导师而通达四圣谛,通达诸法的真相。但是,由于他不具有一切知智,因此他没有能力把所觉悟的东西很精确地表达出来。为什么弟子可以说法呢?弟子的智慧其实是比不上独觉佛的智慧,但是弟子为什么可以说佛法呢?弟子所说的法其实是佛陀所教导的法,而不是弟子自己觉悟的法,弟子称为被引导者。唯有佛陀才可以既无师自通地通达四圣谛,通达诸法,同时又可以把他所证悟的法,很精准地用词语表达出来,这是佛陀的范畴。同时《经藏》里面的《中部》第一百一十一经Anupadasuttaü《逐一经》是一部很特别的经,我们在其它的经典里面,发现不到,但是这一部经就讲到了,当时沙利子尊者是如何证得阿拉汉果的,经里讲的很详尽。经里说:这部经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描述当年沙利子尊者是修行逐一观法而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讲到修逐一观法的过程就是,沙利子尊者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逐一再观照初禅名法的触、受、想、思、一境性、作意、寻、伺、喜、乐、欲、胜解等等这些,这些都是“阿毗达摩”里的范畴。
我们再看看,沙利子尊者是在什么时候加入僧团的?是在佛陀刚刚成道,过完雨安居之后去了王舍城那一年,也就是在佛陀证得正觉的一年之内,这是在佛陀弘法很早期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佛陀在其它经典里直接教导沙利子尊者这么样观法,但是这一部经说到了,所以我们可以证明,还有很多的法其实当时的那些弟子们是共知的,只不过,由于共知,所以在经典结集的时候,就没必要很详细地说出来。如果我们没有“阿毗达摩”知识的话,我们根本看不出这部经典,其实在《义注》里也讲到了,这部经就是止观双运法。止就是先进入禅那,出定之后再逐一地观。这部经叫作《逐一观经》,就是逐一地观禅那的名法。观禅那初禅的心,然后观触、受、想、思、一境性,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是这么观的。但是这部经也提到了,佛陀没有教导非想非非想处,为什么?因为这并不是弟子的范畴。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还是可以看到,有些也是把“阿毗达摩”的一些教法收录到《经藏》,只不过由于在圣典结集的时候,专门把分析法归到《论藏》,而把指导止观禅修或者说讲到更具体的一些事件的时候,就归为《经藏》,而《论藏》纯粹是讨论法义的。
《阿毗达摩 第二讲 印度佛教1500年、北传佛教、藏传佛教、正法五千年、三藏及“阿毗达摩”的来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