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昨天我們大體地談到了印度佛教的一千五百年,同時又談到了“阿毗達摩”的來源。今天我們將進入“阿毗達摩”的學習。當我們在討論“阿毗達摩”前,先來學習“阿毗達摩”的特點。根據“阿毗達摩”,有兩種真谛或真理。一種是世俗谛,一種是勝義谛。世俗谛就是世俗都認定的真理,大家都認定的。世俗谛,這裏講到的sammutisammuti的意思是共認的意思,也就是大家共同都認定的,例如我們講到由選舉,大家共認他爲領導者,這也是屬于sammuti。在律教法裏面講到的sīla sammuti,翻譯爲結戒。這裏的結就是大家共認,共同認定,共同認可,所以叫sammuti。這裏的sacca,就是真理、真實。世俗谛也就是說,在世俗,大家都認可的、都認同的,在世間語言上並沒有錯的,稱爲世俗谛。而勝義谛,又稱爲究竟谛paramattha-saccaparama是最高的,殊勝的,attha是意思、意義,再加上真理,稱爲勝義谛。

  

佛陀的教法又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經教法,一種是論教法。經教法又稱爲方便的法說pariyàya-dhamma desanà,這裏的pariyàya是方便的、隨機的、應機的,dhamma是法,desanà是說或者教導。方便法說的意思就是通過譬喻,通過教誡、勸導、鼓勵、隱喻等等方式來開示,也就是說是譬喻式的或者受到裝飾的教法,以教導世俗谛爲主。因爲佛陀在開示佛法的時候,必須面對根機差別很大的聽衆,有些利根,有些鈍根,有一些經常熏習了佛法,有一些對佛法很陌生,有些人的貪欲很重,有的人嗔心很重,有的人傲慢。佛陀往往會因人而異、會應機地施教。爲了引導聽衆修行,乃至通達聖谛,佛陀會采用種種不同的方法,達到使聽衆能夠明白。因爲佛陀的智慧中有一種智慧,就是能夠了解聽衆的根器,能夠知道衆生的隨眠。這種智慧是不共獨覺、不共聲聞的,佛陀就有這種智慧,能夠判斷聽衆的傾向、能力、性格,用適當的方式來調整開示。例如,佛陀講到一個叫作耕者巴拉多加的農夫的故事。有一天早上,佛陀去托缽,到了這個農夫的所耕種的地方,那個時候,這個農夫正好准備下田工作。他在工作之前先分發食物,佛陀就去到那個地方,站在那裏,然後這個農夫耕者巴拉多加問佛陀說:“我們經常要做工,我們有工作所以就有吃的,你們有手有腳,也應該要工作。”佛陀說:“我們也有工作,也要做工,因爲我們做工,所以也有吃的。”耕者巴拉多加就問說:“你說你也工作,你也做工,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你的牛,你的刺棒,你的犁耙等等,你怎麼能說你也工作呢?”那個時候佛陀就說:“我是以信爲種子,以寂滅爲犁耙等等,我所結出來的果實是沒有苦的,是清涼的果實。”佛陀就會用這種方法來開示。又例如,有一些婆羅門喜歡做火供,每天都在家裏或者聖壇裏供火,佛陀見到了之後說:“我們也會做火供,不過我們的火供跟你們的不一樣。作爲在家人,要供火供,要供根本火,根本火就是父母,要供養父母,還要供養自己的妻兒,還要供養沙門、婆羅門,這種叫作火供。”又例如在《長部》的《教誡新嘎喇經》裏,當時,新嘎喇居士子每天早上有個習慣,跑到城外的河裏面,把自己的身體泡在河裏,出來之後就向六方作禮拜。有一天早上佛陀托缽時,見到了新嘎喇居士子這樣做,就問他說:“唉,居士子,你在這裏做什麼?爲什麼要這樣作禮拜?”新嘎喇居士子回答說:“我的父親在臨終之前教導我說:“兒子啊,你們要禮拜諸方。”所以我現在,每天早上都禮拜東、南、西、北、下方跟上方。”佛陀說:“我們也禮拜諸方,不過我們禮拜六方跟你的不同。”于是佛陀就開示說:“東方是父母,西方是妻兒,南方是朋友,北方是師長,下方是奴仆,上方是沙門、婆羅門。”佛陀用這種方式,也就是借喻的方式來教導衆生。

  

佛陀這種根據不同的根基、不同的人、不同的傾向所說的法,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被結集爲五部,也就是《經藏》的五部,這稱爲經教法。《經藏》是記載佛陀一生四十五年間在不同的地方,對不同的人,依照不同的因緣所說的法的總集,或者稱爲言行集。

  

還有另外一種是論教法,論教法又稱爲非方便的法說,nippariyāya-dhamma desanā,意思是直接的,或者沒有受到裝飾的教法,以教導勝義谛爲主。在《經藏》裏,我們會看到佛陀使用世俗中大家都認定的語言。世俗谛其實沒有錯,勝義谛也沒有錯。佛陀會說到,男人、女人、弟子、婆羅門、刹帝利、佛陀、過去的佛、未來的佛等等;也會說到要孝敬父母,要尊敬師長,這些都是世俗上所認定的。例如,阿難尊者在每一部經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如是我聞”,這裏的“我”其實也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但如果是從勝義谛的範疇來看,有沒有“我”啊?有沒有所謂的“佛陀”?有沒有所謂的“弟子”?有沒有所謂的“男人、女人”啊?在勝義谛上來說,是沒有這些的。

  

在“阿毗達摩”裏所討論的,就是以勝義谛爲主,或者說究竟谛爲主,也就是把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所接觸到的東西進行分解,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程度。雖然,教法可以這樣分爲經教法跟論教法,但是,它們也不是決然分開的。例如在經典裏面,在《經藏》裏,佛陀也經常使用論教法,就是使用勝義谛,例如佛陀講《無我相經》。《無我相經》是直接教導如何觀照受、想、行,色、受、想、行、識五蘊爲無我的。又比如佛陀教導的《燃燒經》,直接教導觀照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觀照貪、瞋、癡,這些都是屬于究竟谛的範疇。但是,我們在經典裏也可以發現,很多經典是屬于世俗谛的範疇。《本生經》是屬于哪一種範疇?世俗谛還是勝義谛?世俗谛。我再問問大家,佛陀教導修入出息念,是勝義谛還是世俗谛的範疇?世俗谛還是勝義谛?是世俗谛,對。我們再看佛陀製定戒律,是世俗谛還是勝義谛?戒律是律教法,是世俗谛還是勝義谛?世俗谛。爲什麼呢?因爲戒律講的都是很具體的東西。我們如果了解了佛陀的教導,那麼雖然是同樣的東西,但是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教法或不同的含義去教導,那麼有時候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勝義谛裏,佛陀講的法是一步到位的,特別是直接指導禅修的,就象我們說的《大念處經》,《大念處經》是以教導世俗谛爲主還是勝義谛爲主?世俗谛。對,哪些是世俗谛呢?前面身念處裏講到的入出息、叁十二身分、觀屍體,這些是世俗谛還是勝義谛?世俗谛。又講到觀修四大、修觀受、觀心念、觀法,這是勝義谛還是世俗谛?這是勝義谛。所以特別是在修觀的階段,佛陀都是直接用勝義谛來教導。例如在《相應部》裏的蘊相應,或者說因緣相應,或者處相應,六處的處,十二處的處,佛陀都基本上是教導勝義谛的範疇,也就是要教導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觀照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觀照這些都是無常、苦、無我。這一種觀照方法其實是直接用勝義谛的教導。我們知道了佛陀教導,有這兩種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方式,那麼我們在談論佛法,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就不能夠混淆。如果混淆了,就很容易造成教法的混亂。例如,世俗谛的東西,是爲了保護世間、保護教法,甚至是對修行的一種保護。在律教法裏,佛陀說:不能,我們現在很多人可能會感覺不理解的就是不能坐棉墊的問題。但是在《律藏》的《巴吉帝亞》第八十八條,佛陀明確說到“若比庫,把床或者座入棉者,應該撤掉”。這樣你可以說:“唉,難道這些棉,對我們有什麼障礙嗎?如果我們只是用心,我們觀照它,完全是一堆時節生色,那麼我們就沒有障礙了。”可不可以這麼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就會壞了佛陀的律法,就是佛陀製定的律,因爲佛陀製定律,完全是一是一、二是二。例如,我們說時間,時間完全是一…

《阿毗達摩 第叁講 兩種谛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