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 第叁品
二一 1 (一、叁、一)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于世我以〔自己〕心〔差別智〕分析知淨
14 心一類人之心,此人死時,如舍重擔〔生〕天界。所以者何?諸比丘!彼心之清淨。
諸比丘!則因于世一類有情心淨,身壞死後生往善趣、天界。」世尊說此義,此處如
是說:
「知世一類人淨心 佛宣此義比丘前
彼心淨者應死時 將生善趣往天界
如彼放置所拾物 實因有情心清淨」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二 2 (一、叁、二)
15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勿畏于福,諸比丘!此爲樂、希、欲、愛、
悅之同義語,此即是福。諸比丘!則我長時行作福時,能知長時之希、欲、愛、悅
果報之經驗。七年間修習慈心,七壞成劫間不再來此世。諸比丘!于退轉劫間,正
入光音天,于進轉劫間,生于空梵天宮3。諸比丘!于此處我正見梵天、大梵天、
征服者、不被征服者,見一切之權威者。諸比丘!我已叁十六次爲諸天主帝釋,更
爲法法王,戰克四方,使住民得安全,成就七寶轉輪王已幾百次。然對地方王國4
教說爲何?諸比丘!于彼我如是思惟:『今我已爲如斯大神力5者、如斯大威力者
6,此于我爲如何業果耶?爲如何業之果報耶?』于彼我已如是思惟:『今我已爲
如斯大神力者、如斯大威力者,此于我爲叁業之果,爲叁業之果報,爲布施、調禦、
節製之〔果報〕7。』」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16 「彼學未來樂根福 又修施靜與慈心
叁之樂因修此法 無瞋樂界智者生」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叁 8 (一、叁、叁)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有一法,若修習多作爲者,攝持安住于現
法之利與未來〔之利〕。何之一法?爲向善法不放逸。諸比丘!若修習此一法多作爲
者,攝持安住于現法之利與未來〔之利〕。」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智者作福不放逸 智者攝持二之利
17 現法之利未來利 持現觀利智者言」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四 9 (一、叁、四)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一人于〔一〕劫馳騁流轉者之骸骨、骨之
堆積、骨之積聚,如彼毗補羅山之大。若善集彼者,且不被壞者[可知此]。」世尊
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一人一劫所積骨 如山之量大仙宣
摩揭陀耆梨跋提 靈鹫山毗補羅山
比前者高後者大 如山之量大仙宣
聖谛苦與苦之集 苦滅之道超苦事
18 由觀聖八支之道 最高七度馳騁後10
其人已無一切結 爲滅苦者大仙宣」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五11 (一、叁、五)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彼丘!有一法,我說犯此之人,無不爲惡業。何
爲一法?諸比丘!彼故爲妄語。」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犯一法者爲妄語 無不犯惡遮他世」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六12 (一、叁、六)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如我所知,若衆生知布施、均分之果報,
19 則不與而食將不存,不住懷悭吝之汙心。即令彼最後一搏,雖有最後一口食,或有
可愛之物,將無不均分。何以故?諸比丘!如我所知,衆生不知如此布施、均分之
果,故不與而食,住于懷悭吝之汙心。」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均分果報有大果 如大仙宣衆生知
以清心拂吝啬汙 適時善施與聖者
與多人飯施應施 施主逝世到天界
行天上者滿欲13喜 均分果報無吝啬」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七 14 (一、叁、七)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一切之有依15福業,不彼慈心解脫16十六
20 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脫光17輝18卓絕,且爲照渡19。諸比丘!譬如一切星光不彼
月光十六分之一值,惟月光卓絕且爲照渡。如是,諸比丘!一切之有依福業,不彼
慈心解脫十六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脫光輝卓絕,且爲照渡。諸比丘!譬如秋季雨
期最後一月,清朗無雲,太陽升空中,善滅空中一切暗,而光輝照渡。諸比丘!如
是,一切之有依福業,不彼慈心解脫十六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脫光輝卓絕,且爲
照渡。諸比丘!譬如夜至晨時東方之明星,照渡光輝。諸比丘!如是一切之有依福
21 業,不彼慈心解脫十六分之一值,彼慈心解脫光輝卓絕,且爲照渡。」世尊說此義,
此處如是說:
「若人無限修慈念 見生依滅有結少
人若有慈無邪心 由彼而得爲善人
向一切人有愍情 聖者施行無限福
法治衆生于滿地 王施如仙20續遊行
〔21馬之供犧人供犧 釘座強飲坐闩房〕
此與善修慈者比 不值十六分之一
22 不爲殺業不使殺 不爲征伐不使征
一切衆生使爲慈 對于何人亦無怨」
我聞世尊說此義。
攝頌曰:
定心(二一)、福(二二)、二利(二叁),毗補羅山(二四),知而故妄語(二
五),知布施(二六)、修習慈(二七)此七經等,與前二十,此對一法說,集
經二十七。
一集終了,有關二法于下敘之。
注 1 本事經五(大正藏、一七卷六六叁頁),增一阿含經卷第四、一子品六(大正藏、二卷五
六叁頁)參照。
2 本事經無。中阿含卷第叁四、第二二福經(大正藏、一卷六四五頁),增一阿含卷第四、
護心品七(大正藏、二卷五六五頁)參照。
3 在其處爲任何衆生不生之空之初禅地之梵天宮(注釋九九頁)。
4 「地方王國」爲小王國 (khuddakarajja) (注釋一○一頁)。
5 以摩尼寶、象寶爲始之寶之所有者及使住民之得安全者,如是爲「大神力」(同上)。
6 以輪寶等爲所有更亦不作如何之苦痛者受一切王之尊敬行于虛空等,如是爲大威力(注釋
一○一~二頁)。
7 「布施」喜舍飯等之施物。「調禦」眼根等之調禦,而依取如此事調禦貪等之煩惱。「節製」身
語之節製,在此處亦依調禦有煩惱之調禦,依彼之修習成爲福(注釋一○二頁)在中阿含
有布施、調禦、守護。
8 本事經一二(大正藏、一七卷六六四頁),增一阿含卷第四護心品一(大正藏、二卷五六
叁頁)參照。
9 本事經一二(同六六二頁),雜阿含卷第叁四、九四七(大正藏、二卷二四二頁),S.N.XV,
10(vol.II,p.185)參照。
10 指極七有或極七返。
11 本事經五四(同六七一頁),中阿含卷第叁、度經(大正藏、一卷四叁五頁),偈在法句經
世俗品(同四卷五六六頁),Dhammapada.v.176(本卷四四頁)參照。
12 本事經五一 (同上)參照。
13 「滿欲」可求天之享樂等實現滿足一切之欲自爲浸于歡喜事(注釋一一七頁)。
14 本事經四八(同六七○頁)參照。
15 「有依」,依(upadhi)即意味有蘊之事。
16 「慈心解脫」依慈之修習得第叁第四之禅定。所以慈亦能言爲近行(禅)upucara 或爲得
安(定)appana事。「心解脫」只能言得安定事,所以由有關障礙等法依修習良解脫心能
言心解脫(注釋一一八頁)。就近行禅與安定詳于清淨道論。
17 「光」謂煩惱之清淨。
18 「輝」于殘余之一切法爲等輝事。
19 「照渡」遠離慈心解脫之煩惱譬如能言爲在月世界。
20 原語 rajisi 爲如仙之法王(注釋一二叁頁)。
21 S.N.vol.P.76(漢譯南傳藏、一叁卷一叁九頁)有同文。在英譯之腳注參照佛音之注之
說明。
《一集 第叁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