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P13

  ..續本文上一頁止諸僧伽

  儀軌中所至此部分,乃爲正修皈依環節。

  皈依之對象爲佛寶、法寶及僧寶。佛是開示正法道路者;正法是主要的皈依對象;僧曾是在正法道路上與我們同行的友人或先驅。

  佛寶不單單包括釋迦牟尼,還有如彌陀、藥師及彌勒等無量諸佛。若以人間世界來說,我們所接觸到之佛法則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印度等地所弘傳的教法,所以他是此世界現今佛教之本師,亦即最初佛寶。在他以前的迦葉佛,是多劫以前在人間弘法的。在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兩個時段之間,地球上並無佛法流布。

  佛陀在證悟後,第一次說法是在印度鹿野苑教授四聖谛,此即爲最初的法寶。在此之前,雖然別的世界有佛法弘傳,但我們的世界則已多劫沒有佛法流傳了。

  依隨佛陀修四聖谛教法的五位比丘,是最初僧寶。

  修皈依有兩種傳統,一爲觀想面前有皈依境而修依止心,二爲至心修依止心而不作觀想,此二者都是如法的。在本儀軌中,采用面前有皈依境的方式。

  我們要在心中觀想,面前虛空現出所有曆代傳承祖師、自己的上師、一切佛陀、菩薩、辟支弗、聲聞、空行父母、護法等,各各在其面前有經函代表他們的教證二法。在此叁寶皈依境前,我們至心生起依止之心,並念誦以上之四句版皈依偈叁或更多遍。修皈依十分重要,但不少人卻輕視這項根基,這是十分不好的。

  恭敬頂禮趨皈依 勝妙上師聖叁寶

  祈願速疾賜加持 我與無邊衆生心

  誦至此時,我們再次至心地頂禮並依止叁寶。

  “恭敬頂禮”的意思是,我們不只口頭上誦念或只是形式化地作禮,而是至誠地口誦偈文、意中生敬、身體同時低頭合掌作禮。同時,我們祈求叁寶馬上加持衆生與自己。

  如是虔誠祈請已 請皈依境放光明

  普照自身及衆生 罪墮障礙淨無余

  觀爲真寶皈依之 諸學處及善惡業

  苦樂生理善思已 學作如理之取舍

  我們觀想自己至心的祈請得到了回應,此時面前皈依境大放光明。此光明好比早上日出之景況,頃刻便令黑暗消失,自己與衆生之身、語、意的罪業、障礙、病患及煩惱等都息滅了,身體變得如水晶般通明清淨,更增長了壽命、智能、健康、功德、善心及悲心等等,令依止心自然、堅固及真實地生起,並具足能力學習因果法、諸學處及戒法等等。

  我爲成就圓滿佛 當令六道脫輪回

  安置圓滿佛果位 實行甚深菩提觀

  此四句是發菩提心文,這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發心。這內容是說:“爲了令六道衆生脫出輪回,我必須成佛,故此我必須修持這個大乘法門!”自己有病的時候,尚未可自醫,談何醫治別人呢?故此,我們必須在一開始便發起正確的修持動機,要爲了衆生而求成佛,以此心態來修持此法門。救度衆生是目的,自己成佛是關鍵,修持是方法。

  發菩提心,有叁種不同的種類。本師釋迦如來在最初發心時,是發願要自己先成佛,以期帶領衆生也都成佛,這叫做“王者心”。觀音大士在最初發心時,發願要走在衆生的後面,衆生未度,誓不成佛,這叫做“牧者心”。牧人是走在後面,把所照顧的畜只趕在自己前方的。文殊大士發心與衆生同達佛境,這叫做“船長心”。船夫是與渡河者同時到達對面河岸的。這叁種菩提心,都是正確的發心。

  普願大地鹹清淨 無諸砂礫等雜物

  平正均齊如掌心 柔軟滑順琉璃性

  然後我們加持大地。這是指觀想自己所處之房屋或閉關房等修持地點,一刹之間變化成爲了淨土宮殿,而不再是凡土。在作任何修持時,如果觀想自己身處佛陀淨土中,便會有更佳的修持效果,同時也積集了一個于未來生于淨土的因緣。

  勝業能賜衆生福 暫念遠離死主怖

  恒愍有情親如子 敬禮導師無量壽

  由這四句開始,至“……以, 神境力哀臨此”一共六偈,是儀軌中的召請文。這段召請文,摘自宗喀巴祖師所親著的《往生極樂願文》。宗喀巴大師的這篇短著十分殊勝,大家不妨多誦念全文(注:見附錄)。這裏所摘出的,只是全文中的召請偈而已。

  以上四句,是召請文中的禮贊偈。它的內容是說:“您是爲衆生賜福者。您對衆生慈愛猶如對自己親子。只要一想及您,便不需害怕死神與死亡及中陰之怖畏。我對您——上師無量壽佛——致敬!”

  無量壽佛是彌陀的報身相。在日修法門中,我們主要乃修彌陀的應化身相。在此禮贊偈中,雖禮贊他的報身,但這是無分別的。

  數爲牟尼所稱贊 佛刹土中最殊勝

  有數往生極樂願 悲增上故隨力說

  這四句是此原文作者宗喀巴祖師說:“大師釋迦牟尼曾多次稱贊極樂淨土爲最殊勝的淨土,故此我爲著衆生之利益,現當盡力寫一篇往生極樂淨土的願文!”

  無明深障取舍處 嗔恚械奪天趣命

  欲愛索縛輪回獄 業河漂向有海中

  衆多病老苦浪蕩 送入死主鯨鳄口

  可厭苦擔壓無救 我以哀痛迫呼號

  

  這段是說,衆生被無明所蒙蔽,不懂行善止惡,不知何者對自己有利,被貪、嗔、癡叁煩惱之繩索束縛于生死輪回的牢獄之中,又像是被業力及業果的海浪沖來蕩去,永無休止,一次又一次被好比像海怪的死神吞噬。即使我們這些衆生偶爾或許也會作少許善行,但這些善行的力量馬上又被嗔恨心所消滅了。我們這些可憐的衆生,在苦海中沒有可以依靠的對象。

  在文中,把死神比作鯨、鳄等海怪,但死神又是什麼呢?死神其實亦即自己之業及我執。

  成立心願請作證 唯一救苦無量光

  觀自在與大勢至 及與一切眷屬俱

  無量劫中爲我等 所發勝心誓勿忘

  如金翅鳥行天衢 以神境力哀臨此

  這段承繼前面所講、描述衆生可憐無依之段落,進而求彌陀等來臨救護我們。這是召請文中正式召請彌陀來臨的偈句。

  事實上,諸佛本來就遍布在每一微塵之中,且不論衆生是否信佛或召請,他們都恒常地在加持垂佑衆生。然而,我們凡夫往往沒有堅固的信心,常常會懷疑:“佛陀到底在不在這裏?”故此,我們凡夫在修持儀軌時,便需有召請佛衆之過程,以加強“佛陀已來到我面前”這種信念。換言之,佛陀不論我們召請與否,本來就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因業力蒙蔽而看不到而已。召請環節是爲了令我們的信念加固而設的,並非說如果沒有召請,佛陀就不會來的意思。

  此段文的意思是:我祈求彌陀及其八大弟子——觀音、大勢至、文殊、彌勒、地藏、虛空藏、除蓋障及普賢,勿忘其所曾發之利益衆生的誓言,而現在就以神通力,由天上降至我面前,猶如一群大鵬金翅鳥迅速地空群而降一般。

  前方寶座蓮月上 根師怙主無量光

  紅蓮寶石微塵山 百萬日擁威容光

  一面二臂平等印 托撐長壽甘露缽

  頂髻相好明莊嚴 披著紅華叁法衣

  身光普滿十方刹 二足金剛跏趺座

  這裏是描述所應請而來到自己前方的彌陀形相,我們隨誦隨觀想。在面前不高、不低、不遠、不近之虛空中,便是彌陀的形相。所謂“不高、不低、不遠、不近之虛空中”,是傳統的說法,我們觀彌陀在與我們眼睛平行的面前虛空一臂之距處即可。彌陀的大小可觀爲大至前臂長度,或小至拇指大小,這二者之間的任何大小都可以,只要是自己覺得最容易專注觀想的合適大小便可。

  彌陀坐在月輪上,月輪是在一朵蓮花中的,而蓮花的下面則有一寶座承托。這個寶座,乃由珍寶雕砌而成,下面有八只孔雀肩負。

  彌陀的身體是透明的紅色,就似燈光照射紅寶石時反映在牆上的紅光一般。在儀軌中,把這形容爲“紅蓮寶石微塵山,百萬日擁威容光”,這是種修飾的形容,亦即是說彌陀的顔色似是一百萬個太陽的光芒,照射在紅寶石山所反射出來之美麗光芒一般。文中並不直接只說彌陀紅色,而改用這種形容詞句,是集禮贊、文學修飾形容及具體描述意義的寫法。

  彌陀的形相,我們應觀爲應化身佛相,穿著僧人之叁衣(袈裟),腳作雙盤跏趺打坐之姿,雙手作定印而持一甘露缽,缽中盛著能賜予無盡壽命的甘露水。彌陀的身相,具足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等佛陀的特征,例如無見頂及眉間右旋白毫等等。他的身體,不應觀爲像尊凡俗的人像般,而是活生生的形相,更由身體不斷放出無限光芒至各佛土及六道各處,這些光不斷在利益衆生,救苦救難。

  文中稱彌陀爲“根師怙主無量光”。“無量光”是“阿彌陀”的意譯。“怙主”是指他是我們所能倚靠的對象。“根師”是指彌陀與我們自己的根本上師同一體性。不論修任何本尊,我們都應視本尊與自己的上師無二無別,本尊乃上師之體性,上師乃本尊之化身,這樣修才會最有力量和加持。在座中或許有些人把衲這個無德無證的老僧視爲上師。衲卻在這裏教大家視上師與彌陀爲同一體,並非爲了自捧地位或把自己比作佛陀。大家心裏視衲爲佛,衲也絕不會因此而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如果我們視師爲佛,即使上師只是一位凡夫,我們仍會得到佛的真正加持。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並不視師爲佛而只視他爲凡夫,就算真正的佛陀在你面前,你也得不到佛陀的完整加持。這不是佛陀缺乏慈悲心,而是修行者自己的過失。在本師釋迦牟尼在世時,有一個提婆達多比丘。這個人天天跟隨真正的佛陀,卻只視他爲凡夫,結果他也沒得到什麼成就。簡而言之,修持的容易成就與否,取決于視師爲佛之程度。視師爲佛者,將得到佛之加持;只能視師爲菩薩者,則得到菩薩之加持;若視師爲凡夫者,則最終只會得到凡夫之“加持”,也就是說他根本得不到加持。曆代祖師,都是依靠視師爲佛而成就的。這是修持及得到成就的要訣,而與自己的上師客觀上是否真的是佛並無太大的關系,也不是個人崇拜(注:有關敬師之開示,見法師著作《悉地本源》、《心生歡喜》及《甘露法洋》等著作)。

  無量聲聞勝子衆 觀音大勢至等繞

  一切主眷于意境 明了顯現性中住

  …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